聚合支付是如何發展的?聚合支付再迎“攪局者”近日,支付寶官方微博發布公告稱,支付寶收錢碼提現免費服務延長3年,且不設單筆上限和單日上限,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聚合支付是如何發展的?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這個問題吧!
聚合支付再迎“攪局者”。近日,支付寶官方微博發布公告稱,支付寶收錢碼提現免費服務延長3年,且不設單筆上限和單日上限。
這種也讓聚合支付的前景增添了疑雲。就在今年1月,上海收錢吧互聯網科技公司(下稱“收錢吧”)也向資本市場發起沖刺,“聚合支付第一股”或由此誕生。但支付寶的免費政策或将觸動依賴返傭的聚合支付市場的“奶酪”,
不僅如此,收錢吧上市路上還遭遇“腹背受敵”。就在3月15日,利楚掃呗關聯公司武漢利楚商務服務有限公司發生多項工商變更,同時出現騰訊、螞蟻旗下創投企業身影,分别持有14.1129%股份,份額相同。
事實上,聚合支付在中國并不是新鮮事,在很早一段時間,線下商戶基本都有一個聚合支付POS機。而随着線上支付的崛起,線上聚合支付也湧現了一批聚合支付服務商,在經曆大浪淘沙之後,如收錢吧、利楚掃呗、哆啦寶、錢方好近等從行業混戰出率先跑出。除收錢吧之外,銀聯商務、連連數字也在緊鑼密鼓籌備IPO中。一時之間,聚合支付硝煙再起。
連接線下支付“最後一公裡”
“收錢吧到賬XX元”,當用戶手機支付後,語音播報到賬金額即時響起。隻是很多人都沒有意識到,聚合支付也是一塊巨頭相中的蛋糕。
所謂聚合支付,即一碼替代多種二維碼,将多家第三方支付聚合在一起,其處于第三方支付渠道和商戶之間,因此也被稱為“第四方支付”。
2014年,收錢吧正式上線。2015年,微信支付和支付寶兩大巨頭交戰正酣之時,收錢吧推出行業内首個聚合收款碼,将微信支付與支付寶統一在一個碼上。
不管是支付寶還是微信支付,線下觸角不足,這就給了聚合支付崛起的機會。後者憑借人海戰術快速跑馬圈地,以收錢吧為例,擁有一支強大的地推隊伍,全國服務團隊超過1萬人。
資本對此也多有青睐。數據顯示,收錢吧在啟動上市前,經曆了5輪融資,并有望成為A股聚合支付第一股。
另據易觀統計,2018年以來,與聚合支付相關的投資超過10筆,金額超過15億元。
最值得注意的是,在利楚掃呗的投資人變更中,同時出現騰訊、螞蟻旗下創投企業身影。
“一方面,聚合支付要保持其中立立場,哪家平台也不好得罪;另一方面,在反壟斷形勢下,平台也不希望走向一家獨大的情形。”第一手機研究院院長孫燕飚分析,這可能是雙方持股一緻的原因。
面臨門檻低、同質化競争
平台企業之所以如此看重聚合支付服務商,是因為其占據了線下交易的“最後一公裡”,掌握着大量的商戶資源。據觀研天下統計,廣告收入是聚合支付服務商最大來源,通過不斷積累的企業和消費者數據,描繪用戶畫像、精準投放廣告,促進消費升級。
金融衍生服務收入的增長速度次于廣告收入,聚合支付企業提供包括資金托管、理财産品、金融保險等,将傳統金融産品互聯網化。
我國聚合支付已經誕生了近百家聚合支付企業,在群雄逐鹿中,也暴露出行業存在門檻低、後期維護成本高、盈利性差等特點。
就在3月12日,工信部官網公布《關于侵害用戶權益行為的APP通報》,截至目前,尚有136款APP未完成整改,其中就包括收錢吧,上榜原因是違規收集個人信息。
在黑貓投訴等平台,關于收錢吧的投訴就有超過200多個,例如凍結資金、騙取押金、貸款服務利率偏高等等。
而在中國知網《A公司聚合支付業務的營銷策略研究》論文就指出,聚合支付市場競争非常激烈,不但市場上絕大部分利潤都被支付寶、微信支付所占據,而且在客戶方面,聚合平台支付也面臨第三方支付以及銀行的直接競争。
“由于中小微企業本身交易額并不大,交易量返傭的利潤也十分有限,而且這部分客戶數量多所導緻的客戶維護成本也高于大客戶,聚合支付的利潤也十分微薄。”在這篇論文中,A公司疑似指代的正是收錢吧。
在記者調查中也發現,聚合支付服務商對所有用戶提供的聚合支付服務基本相似,較少個性化的差别服務。
根據記者在廣州市場調查走訪發現,五羊邨和車陂南商圈以收錢吧和彙來米為主,商戶透露,彙來米費率為0.25%,每天達60筆可免費率,收錢吧費率則是0.38%,後續不再收取提現費用、年費等,例如顧客消費100元,扣除費率後商家提現99.62元,新老客戶同價,而其他多家聚合支付與收錢吧情況類似。
平台企業一邊拉攏聚合資本,另一邊也在加速構建自身的服務壁壘,對聚合支付形成了壓力。如支付寶針對餐飲商戶推出的“新藍海計劃”,通過指定IoT設備包括蜻蜓全系列産品(刷臉設備)以及支付寶推出的雙屏收銀機、掃碼盒子等智能收銀設備,報名後的商戶費率低至0.2%。相比二維碼,這套設備對商家的黏性更強,更能有效賦能數字化經營。
微信也不甘示弱,圍繞微信支付的全國小店煙火計劃以及小程序的一系列新功能,幾乎均圍繞針對小微經濟體的數字化經營轉型。聚合支付上市路并不平坦。
■延伸
華為拿下支付牌照,意欲何為?
日前,華為通過全資入股深圳市訊聯智付的方式,也拿到了第三方支付牌照。而華為此舉則成為繼小米之後第二家拿下第三方支付牌照的手機廠商。
在通信專家付亮看來,華為取得第三方支付牌照的根本目的,還是想通過手機支付來加速構建自家的鴻蒙操作系統生态圈。沒有支付牌照的情況下,華為在用戶支付數據的積累上會受到影響,并且還需要承擔支付手續費等成本。支付牌照的價值并不隻是支付業務本身,是構建互聯網業務生态的重要基礎設施。
而第一手機研究院院長孫燕飚則認為,盡管手機支付時代的格局已定,但随着智能手表、AR眼鏡、TWS耳機等穿戴設備的興起,逐步分擔了手機的功能,“你會發現手表可以支付,AR未來也可能購物,這些原本手機上的通信、娛樂功能都分解到不同的硬件上,支付的方式也發生了極大改變,這也是華為的機會。”
南方日報記者 郜小平
實習生 羅俊敏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