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暖心
網上有一段兒童節視頻,戳痛無數父母。節目組采訪孩子:最想要的兒童節禮物是什麼?
樂高、爆裂飛車、芭比娃娃......,這些都是孩子們期待已久的玩具,有的孩子甚至是過生日的時候才能得到。
節目組滿足了他們的願望。看到禮物後,孩子們特别驚訝。與此同時,還有一張“陪伴卡”。
有了這張卡,爸爸媽媽能在兒童節這天,陪伴他們一天。
但是,禮物和“陪伴卡”隻能選擇一個。如果選擇了玩具,“陪伴卡”就會被碎紙機吞掉,意味着就會失去父母的陪伴。
許多父母以為,孩子一定會選擇玩具。但是,孩子知道“陪伴卡”的意義之後, 都選擇了爸爸媽媽。
他們說:“因為他們是我的爸爸媽媽呀,我喜歡他們。”隻有一個小女孩,因為媽媽平時對她很嚴厲,所以她選擇了芭比娃娃。
但是在“陪伴卡”粉碎的那一瞬間,崩潰大哭,她扔掉了手中的芭比娃娃,喊着:“我要爸爸媽媽”。
這一幕,看哭了很多父母。
孩子永遠是最愛我們的人,玩具雖然能帶給孩子滿足感 ,但是父母的陪伴才是給孩子最珍貴的“禮物”。
它能給孩子傳遞溫暖 ,代表着父母的一份重視,一份在乎。
父母“挖空心思”的驚喜,不一定是孩子想要的去年,一場小學生天價生日宴,上了微博熱搜:父母在孩子12歲生日這一天的時候,宴請了親朋好友,給孩子開派對。
在派對上,有主持、制作寫真、拍攝微電影,場面堪比婚禮。這樣一場生日宴的消費大概在5萬元左右。
但是,這是孩子想要的嗎?并不是。
有記者對孩子們進行了一次街頭采訪,詢問孩子們對這次生日宴事件的看法。孩子的回答很戳心:這樣很浪費,隻是爸爸媽媽想要的,其實一點也不會開心。
隻想要一個簡單而溫馨的生日,隻要父母陪在身邊,不過生日都很幸福。
兒童節、過生日都是對孩子的意義非凡。很多的父母,為了給孩子過一個有“儀式感”的日子,常常“挖空心思”,為孩子做準備。
但是這樣的“僞儀式感”,塑造了扭曲的價值觀,這對孩子來說并不是一份“驚喜”。
對孩子來說最重要的不是房子、不是物質,而是父母溫暖的愛。
有一項研究發現:很多孩子缺愛,并不是缺乏物質享受,而而是感受不到父母的愛,因此滋生出強烈的距離感。
孩子來幸福感更多地來自和父母在一起的經曆,而不是禮物。
有一位網友在女兒10歲兒童節的時候,讓她回憶以前的最難忘的經曆。在女孩的記憶裡,沒有昂貴的禮物,也沒有隆重的生日宴會。
而是有一年兒童節,爸爸媽媽特意陪她去海洋館看了她一直想見的海豚,然後帶她去吃了麥當勞。
其實,孩子的世界很簡單,任何的物質滿足,都彌補不了父母陪在身邊的“禮物”昂貴。
三毛說:“童年隻有回憶中顯現時,才成就那份完美,回憶中那些重要的時刻,就像印記一樣深深地印在孩子的腦海裡。”
比起那些昂貴的禮物,孩子更想要的是一場難忘的經曆,這是孩子人生中最大的幸福感。
父母的陪伴,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我們總說,日子還很長,但其實人生就隻有短短900個月。在近日的親子陪伴綜藝《新鮮陪伴記》中,有一段關于父母陪伴孩子的靈魂拷問:
如果人生可以走到75歲,那麼漫長的900個歲月裡,我們真正陪伴孩子的時光有多少?
結果很殘酷:從孩子出生到18歲,如果每天給孩子高質量陪伴一個小時,18年裡,隻有短短的9個月。
孩子和食物一樣,都是有“有效期限”的,它就是孩子的童年,如果錯過,是再多的愛也彌補不回來的。
心理學上有一個依戀理論:指的是嬰兒需要通過與父母産生緊密的依戀來确保自己能生存下來,孩子依靠父母給予的安全感,可以探索環境和學習。
0-3歲是孩子成長的一個關鍵時期,這時候是建立安全感、信任感、成就感和自我價值的關鍵時期。
如果不花時間陪孩子,會讓孩子漸漸對父母産生“不愛自己”的感覺。
“高級定制婚紗女王”蘭玉,她一生的成就是“人生有一個重要的時刻,我是新娘們的守護者。”
然而,因為這份守護,她缺席了女兒的成長。曾經在一次雜志專訪中,她坦言“自己隻是一個5.5分的媽媽,連及格線都不到。”
采訪中,女兒朵朵被問到“你最喜歡的人是誰”時,女兒很誠實地回答:我喜歡阿姨,因為平常都是阿姨在陪我。
這個回答,讓蘭玉很心酸。
哈佛心理學建吉爾博特說:十年後,你不會因為少做了一個項目而遺憾,但你會因為沒有多陪孩子一個小時而遺憾。
在成長的路上,孩子不該是個孤獨的“局外人”,每個父母都不該做孩子成長的“旁觀者”。
最好的陪伴,是不缺席每一個重要節日心理學家費洛伊德說:童年經曆對孩子的人格形成至關重要的影響。
不管是兒童節,還是生日,對孩子來說都是成長經曆。父母要守護孩子的童真,所以不能缺席每一個重要的節日。
這樣陪孩子過節,才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父母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就是愛與自由。
對孩子來說,那些重要的節日,我們可以嘗試着讓孩子自己來安排,父母隻要陪着就好。
朋友的女兒,每一年的兒童節都會給自己安排一個活動。外出旅行、邀請同學聚會、體驗生活…每一年的兒童節,都是自己策劃。
每一次,早早地她就把計劃告訴父母,包括注意事項,父母要怎麼配合,她都自己獨立完成,父母也不會幹涉她。
一個小小的節日,但通過讓孩子自己安排,能夠鍛煉孩子的獨立能力,同時培養孩子的主見。
有一位父親,為了給女兒的成長留紀念。每一年的兒童節,他都會在嶽麓山給女兒拍下一組照片。
一直從4歲堅持到了27歲,從未間斷。每一年,父親都會在照片下方,标上女兒的年齡。
這種儀式感,舉足輕重,卻飽含父愛的偉大。
女兒的婚禮上,放出了這些照片,深情地對父親說:“看着一張張照片,這一本本影集,我才深刻體會到父愛的偉大,這些照片也讓我有勇氣面對未來的每一天。以後也會給自己的孩子拍這樣的照片,作為家庭的傳統傳承下去。”
儀式感,能讓孩子在兒童節這一天,用很認真的态度去面對生活,它将會浸透到孩子的血液中,讓他們充滿歸屬感、安全感和目标感,能讓孩子獲得愛,也感知幸福。
陪伴不等于陪着,一定要做到有效陪伴。
台灣教育有一個“123”法則,它是一種親子家庭的交流模式。分為每天1次、每次20分鐘、父母和孩子在一起做的任意3件事。
可以一起讀書,玩遊戲和聊天。在這樣有效的陪伴中,能增進彼此感情的交流。當然,在重要的節日,父母的陪伴方式要更特殊。
吳尊有一年,在兒童節這一天,帶着孩子學習了兒童的急救方法,讓孩子體驗了生命的可貴,讓他們知道每個生命都值得被尊重。
給孩子的禮物,不一定要奢華,用簡單而有意義的方式為孩子慶祝。這才是陪伴的真正意義。
有心理學家說:孩童時期需要四種營養“安全感、存在感、幸福感、成就感”。當然,這幾種“營養”都少不了父母的陪伴。
孩子需要的愛,就是用普通的食物植入情感價值,讓彼此真切地感受對方的心意與愛。
孩子喜歡節日,并不是因為禮物有多珍貴,而是父母給的愛。
孩子的童年總是轉瞬即逝,陪伴也是一種雙向成長。隻要父母停下腳步,看一看孩子未長大的臉龐,用愛和陪伴呵護孩子的童真。
孩子能從成長中獲得愛、陪伴和驚喜,成為路上最耀眼的光芒。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