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桃花源記八年級下冊原文及翻譯

桃花源記八年級下冊原文及翻譯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20 17:27:08

桃花源記八年級下冊原文及翻譯?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jiā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缤紛漁人甚異之,複前行,欲窮其林第一部分:寫漁人無意中發現桃花林的美麗景色,這引起了他探尋桃花林盡頭的興趣交代了故事發生的時間、主人公以及事件的起因這是故事的開端“忽逢”表明漁人發現桃花林純屬偶然“夾岸數百步……落英缤紛”描寫了桃花林的美麗景色,令人神往“甚異之”與“忽逢”相呼應,再次表明漁人發現桃花林是偶然的,也從側面表現了桃花林奇、美的特點,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桃花源記八年級下冊原文及翻譯?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桃花源記八年級下冊原文及翻譯(桃花源記東晉陶淵明)1

桃花源記八年級下冊原文及翻譯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jiā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缤紛。漁人甚異之,複前行,欲窮其林。第一部分:寫漁人無意中發現桃花林的美麗景色,這引起了他探尋桃花林盡頭的興趣。交代了故事發生的時間、主人公以及事件的起因。這是故事的開端。“忽逢”表明漁人發現桃花林純屬偶然。“夾岸數百步……落英缤紛”描寫了桃花林的美麗景色,令人神往。“甚異之”與“忽逢”相呼應,再次表明漁人發現桃花林是偶然的,也從側面表現了桃花林奇、美的特點。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複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shè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zhòng作,男女衣着zhuó,悉如外人。黃發垂髫tiáo,并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yāo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複出焉,遂與外人間jiàn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wèi具言所聞,皆歎惋。餘人各複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雲:“不足為外人道也。”第二部分:寫漁人進入桃花源并受到熱情款待的情景,顯示出桃花源中人的樸實、真誠和他們生活的安甯。這是故事的發展。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複得路。

  南陽劉子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第三部分:寫漁人離開桃花源後,太守派人跟随漁人探訪桃花源不得及劉子骥探訪桃花源未果的情況。這是故事的結局。

注釋:

  1. 選自《陶淵明集》卷六(中華書局1979年版)。
  2. 陶淵明(約365-427),一名潛,字元亮,浔陽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東晉詩人。
  3. “記”是古代的一種文體,主要通過記事、記物、寫景、記人來抒發感情和表達見解,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主要分為碑記、遊記、雜記三種。碑記是古代一種刻在石碑上記述人物生平事迹的文體;遊記是一種描寫旅行見聞的散文體材;雜記是古代因事見義,雜寫所見所聞所想的散文體裁。
  4. 太元:東晉孝武帝年号(376-396)。
  5. 武陵:郡名,今湖南常德一帶。
  6. 緣:沿着,順着。
  7. 逢:遇到,遇見。
  8. 鮮美:新鮮美好。
  9. 落英:落花。一說,初開的花。
  10. 缤紛:繁多的樣子。
  11. 甚:副詞,非常,很。
  12. 異:驚異,詫異。這裡是“對……感到驚異”的意思。
  13. 欲窮其林:想要走到那片林子的盡頭。窮,盡。
  14. 林盡水源:林盡于水源,意思是桃林在溪水發源的地方就到頭了。
  15. 仿佛:隐隐約約,形容看不真切。
  16. 才通人:僅容一人通過。才,僅僅,隻。
  17. 豁然開朗:形容由狹窄幽暗突然變得開闊敞亮。
  18. 平:平坦。
  19. 曠:寬廣。
  20. 俨然:整齊的樣子。
  21. 屬:類。
  22. 阡陌交通:田間小路交錯相通。阡陌,田間小路。
  23. 相聞:可以互相聽到。
  24. 悉:全,都。
  25. 黃發垂髫:指老人和小孩。黃發,舊說是長壽的特征,用來指老人。垂髫,垂下來的頭發,用來指小孩。
  26. 乃:于是,就。
  27. 具:詳細。
  28. 要:同“邀”,邀請。
  29. 設:陳列,設置。
  30. 鹹:全,都。
  31. 訊:音訊,消息。
  32. 先世:祖先。
  33. 妻子:妻子兒女。
  34. 邑人:同邑的人,同鄉。
  35. 絕境:與人世隔絕的地方。
  36. 遂與外人間隔:于是就同外界的人隔絕了。遂,于是,就。間隔,隔絕,不通音訊。
  37. 乃:竟然,居然。
  38. 無論:不要說,更不必說。
  39. 為具言:向(桃花源中人)詳細地說出。為,對,向。
  40. 歎惋:感歎惋惜。
  41. 餘人:其餘的人。
  42. 延:邀請。
  43. 語雲:告訴(漁人)說。“語”後省略“之”,代漁人。
  44. 不足:不值得,不必。
  45. 為外人道:對桃花源以外的人說。
  46. 便扶向路:就順着舊路(回去)。扶,沿着,順着。向,先前的。
  47. 志:做記号。
  48. 及郡下:到了郡城。及,到。郡,指武陵郡。
  49. 詣:拜訪。
  50. 所志:所做的記号。
  51. 南陽:郡名,在今河南南陽一帶。
  52. 劉子骥:名驎lín之,字子骥,《晉書•隐逸傳》裡說他“好遊山澤”。
  53. 規:打算,計劃。
  54. 未果:沒有實現。
  55. 尋:随即,不久。
  56. 問津:詢問渡口。這裡是“訪求、探求”的意思。

譯文:

東晉太元年間,武陵郡有個人以捕魚為生。(一天他劃船)沿着溪水前行,忘記走了多遠。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分布在溪水的兩岸,長達幾百步,其中沒有别的樹,香草新鮮美好,地上飄落的花瓣很多。漁人對眼前的景色感到非常驚異,(他)又向前劃船,想要走到那片林子的盡頭。

桃林在溪水發源的地方就到頭了,(漁人)就看到一座山,山上有個小洞口,隐隐約約似有光亮(從洞中透出)。(他)就抛開船,從洞口進去。(洞口)起初很窄,僅容一人通過。又走了幾十步,突然變得開闊敞亮了。(這裡)土地平坦寬廣,房屋整齊,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塘、桑樹竹子之類。田間小路交錯相通,(村落間)可以互相聽到雞鳴狗叫的聲音。這裡邊(的人)來來往往耕種勞作,男女的穿戴,都和桃花源以外的人一樣。老人和小孩,都喜悅而自得其樂。

(桃花源中的人)見到漁人,就(感到)十分驚訝,問(他)從什麼地方來。(漁人)詳細地回答了他們的問題,(他們)就邀請(漁人)到家中,擺酒殺雞做飯(款待他)。村裡人聽說來了這麼一個人,都來打聽消息。(他們)自己說(當年)祖先(為)逃避秦時的戰亂,帶着妻子兒女和同鄉來到這個與人世隔絕的地方,沒有再出去,于是就同外界的人隔絕了。詢問現在是什麼朝代,(他們)竟然不知道有漢朝,更不必說魏、晉了。這個漁人一件件地向(他們)詳細地說出了(自己)所聽到的事,(他們聽後)都感歎惋惜。(桃花源中)其餘的人又分别邀請(漁人)到自己家中(做客),都拿出酒飯(款待他)。(漁人在這裡)住了幾天,告辭離開。這裡的人告訴(他)說:“(這裡的事情)不值得對桃花源以外的人說啊。”

(漁人)出來以後,找到了他的船,就順着舊路(回去),(沿途)處處做記号。到了(武陵)郡城,(漁人)拜訪太守,說了見到的情況。太守立即派人跟着漁人前去,尋找先前所做的記号,竟然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陽劉子骥,是個志向高潔的隐士,聽說了這件事,(就)興緻勃勃地計劃前往。(還)沒有實現,不久(他就)病死了。後來就(再也)沒有訪求(桃花源)的人了。

主題歸納:

本文借寫武陵漁人發現、探訪、離開桃花源的經過,描繪了桃花源人美好生活的圖景,虛構了一個人民安居樂業、沒有剝削、沒有壓迫、社會安定、民風淳樸的理想社會,表達了作者對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對黑暗現實的不滿。

寫作特點:

1.虛實結合。文章采用虛實結合的手法,把桃花源寫成了一個似有似無的仙境。開頭雖然交代了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和人物,但未确切指出某日某地某人,桃花林奇景似為人間所有又似為人間所無,桃花源的入口更為奇特,洞口小而“仿佛若有光”,路“極狹”而可“通人”,正是“洞天福地”的景象。漁人進入桃花源後,眼前出現的又是一幅人間生活的圖象。可是,後來漁人出而複尋,本已做好記号卻“不複得路”,桃花源似乎又成了一個虛無缥缈的世界,無迹可尋。最後說劉子骥“欣然規往”,給好奇的讀者帶來微茫的希望,然而劉子骥卻探訪未果而“病終”。這樣一來,桃花源這個虛實難定的世界就真的成為“千古之謎”了。這樣寫既表達了作者希望在現實中看到一個理想社會的思想感情,又能激發讀者閱讀興趣。

2.語言不事雕琢,質樸自然,給人以美的熏陶。作者描寫景物,用很少的筆墨達到生動、優美的效果。文中許多語句言簡意赅,生動優美,被後世沿用,如“落英缤紛”、“豁然開朗”等。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