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農曆八月三十為例,月亮是圓的。每逢農曆初一,月亮運行到地球和太陽之間,月亮被照亮的半球背着地球,看不到月亮,叫做“新月”,也叫“朔”;到農曆十五、十六,月亮上亮的一面全部向着地球,于是會看到圓圓的月亮,稱為“滿月”,也叫“望”。
衆所周知,陰曆是以月亮繞地球運轉為規律而制定的,所以它與月相對應的很準确。但農曆是綜合陰曆、陽曆優點混合而成的,這就難免會有誤差,當人們把農曆初一定為“朔”時,“望”則要視月球運轉情況而定,通常,它會出現在農曆十五、十六兩天。導緻滿月遲來的根本原因,是由于月球圍繞地球公轉速度不恒定引起的。受幾百種因素幹擾,月球繞地球公轉速度有時快、有時慢,從“朔”到“朔”或從 “望”到“望”,所經曆的平均周期是29.53天,但最長與最短周期相差13個小時。如果“望”以前月亮的“腳步”慢,則從“朔”到“望”可能要走16- 17天,所以會出現“十五的月亮十六圓,甚至是十七圓”。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