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在三國時期改名更姓,是一件很常見的事。比如蜀漢後期的大将王平——對他,不知大家有印象否?就是那位曾跟着馬谡守街亭,哭勸馬谡卻遭呵斥。後來街亭丢了馬谡被殺,他才開始被重用。
而在魏延謀反時,正是他出來喊了一嗓子:丞相屍骨未寒,你們想謀反?魏延手下兵士聞聲四散。因此魏延謀反失敗,最終被殺。
王平由于小時候是跟着外祖父一起長大的,故而随了母姓,姓何叫何平。後來成為蜀漢大将後便改為父姓,這才叫了王平。顯然王平改名的動機很單純,就是認祖歸宗。
那麼其他人呢?就沒這麼簡單了,如陸遜和李嚴。
先說陸遜,他本名陸議。自他改名後便造成了史書中的混亂。在《吳書》中很統一,幾乎都稱之為陸遜。但在《魏書》裡,卻一不小心就溜達出出來了“陸議”這兩字。若不知情的人,還以為吳國又出了啥牛人呢。
陸遜改名,如今比較公認的看法是:為了表達對孫吳的忠心。遜,一個走之旁,一個孫,所謂一心一意跟孫吳走。
但哪料在民間,卻把陸遜改名跟孫尚香聯系在一起。說是因為陸遜本來跟孫尚香兩人情投意合,可惜孫權為了聯劉抗曹,而把孫尚香嫁給了劉備。
後來,孫尚香被騙回來,卻顯然跟劉備産生了感情,依然想念劉備。先是聽聞陸遜在夷陵大敗劉備,跟着不久傳來了劉備病亡白帝城消息。于是,孫尚香便投江自盡了。
陸遜得知後痛苦不已,于是便把“陸議”改為“陸遜”,即,心愛之人孫尚香,永遠走了。顯然民間認為陸遜改名,是為了懷念孫尚香。
但不論怎樣,陸遜改名是相當成功的,起碼這個名字,在史書中享受到了和諸葛亮一樣的待遇,身為臣子而單獨立傳。
那麼改名失敗的有否案例?有,正是蜀漢托孤重臣李嚴。他本名叫李平。劉備托孤時,他還叫李平。但在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前後,他改名叫李嚴了。
李嚴為何要改名?就一個原因,嫉妒諸葛亮。因為他自認為跟諸葛亮是平級,都是劉備的托孤重臣,憑啥你諸葛亮要壓我一頭。但非常可惜,自從改名李嚴後,他就開始了一路的敗運。
最終在諸葛亮第四次北伐時,他謊稱軍糧不濟了,騙諸葛亮回軍後反咬一口,想至諸葛亮與死地。哪料卻聰明反被聰明誤,諸葛亮竟然保留着他的書信,上面白紙黑字,一切都清清楚楚的。最後李嚴被劉禅罷官,沒殺他,就算開了“天恩”了。
三國重臣中除了陸遜和李嚴改過名字外,其實還有一人更是著名,這便是三國時期的名将關羽。
在關羽的傳記中,曾有這樣一句:關羽字雲長,本字長生,河東解人也。亡命奔涿郡。先主於鄉裡合徒衆,而羽與張飛為之禦侮。
即,本來關羽,是姓關,名羽,字長生!後來,由于他在老家因犯了官司,遭到官府緝拿,故而改為“關雲長”,從山西逃到了河北涿州,在這裡認識了劉備,從此開啟了“三國第一名将”的成長之路,并最終擠走姜子牙,坐上了“武聖”寶座。
顯然關羽改名,就是為了方便逃跑。當然也可認為是一種“洗心革面,從新做人”的心理。但不論那一種,關羽改名這事,還産生出了一個民間傳說。
話說,關羽本來生就着一張白面皮,長大後殺了家鄉的一惡霸,便逃到一寺廟内。寺内有位得道高僧,一眼看出:此人日後必成大器。于是便收留了關羽說道:如今無論哪裡都在畫影圖形捉拿你,所以你必須要變更容貌。
于是,高僧在一個大缸内放滿清水,跟着又把許多草藥放入水中,讓關羽進去浸泡了四十九天後,關羽就從一張白面皮,變成了面如重棗的紅色。最後老僧指點:别叫長生,改為雲長!趕往河北涿州,去找一位叫劉備的人。
當然,以上這個僅為民間傳說,不足為信。而且後來,還有人又加工了這個傳說,把關羽說成是一條大蟒蛇投胎,渾身長滿了魚鱗狀的東西,于是便浸泡在藥缸内,退鱗變色,從此擁有了一張紅臉。
但無論怎樣,關羽從“長生”改為“雲長”,可謂是“神來之筆”,因為雲長這個名字,不但意境高遠,且還有種“一覽衆山小”的氣概,非常符合關羽這一生的軌迹。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