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忙碌的臨床工作間隙,看電影是我最喜歡的放松方式之一。最近看了一部新上映的電影《銀河補習班》,感觸良多,認為十分值得向父母推薦。
這部電影長達2.5小時,但劇情并不複雜。
馬皓文(鄧超 飾演)是一名建築設計師,事業有成,對兒子馬飛疼愛有加,一直被馬飛視為心目中的偶像和最親近的人。不料,馬皓文因一次單位事故背黑鍋入獄,夫妻離異,也錯過了兒子7年的成長時光。
馬皓文出獄後,缺乏關愛的馬飛已成為家長、老師眼中的“蠢材”“敗類”“壞學生”“學渣”。但馬皓文從未放棄,他用自己獨特的教育方式和滿滿的關懷,鼓勵孩子不懈努力,積極思考,不要停止學習和追求理想。
最終,“學渣”馬飛迅速成為“學霸”,最後還當上了宇航員,為國争光,成為真正的英雄。
簡單而言,這是一個優秀的父親教育兒子如何在逆境中成長,最終反敗為勝的勵志故事。
當然,這部電影并不完美,一些過于戲劇化的劇情和細節被有的觀衆視為“毒雞湯”:一個成績倒數第一的“學渣”,在短短一個月竟考進全校前十,中間還逃課去旅遊,這可能嗎?馬皓文把兒子的輔導書、習題書都扔掉,讓他隻需要讀透課本,這科學嗎?
圖片來源于網絡
《銀河補習班》的本質其實是關于家庭教育和應試教育的思考。我長年從事青少年精神心理障礙的診療,對這兩個問題本來就有非常深刻的感觸;而影片中有很多細節和觀點與我的感受不謀而合,感到非常難得有一部影片談及了這些教育問題!
因此,寫下此文作詳細分享,抛磚引玉,希望能引起家長們的深入思考和探讨。
01
電影中的馬飛是個悲慘的孩子:父親入獄,雙親離異,被老師辱罵,被“小混混”欺淩、毆打,母親經常罵他笨,教導主任在全校面前批評他、開除他……
從專業上講,這一連串遭遇已經對馬飛造成了疊加性心理創傷,導緻他厭學、叛逆、孤獨、自卑。如果放在現實中,馬飛很有可能被診斷為雙相情感障礙,被污名化為所謂的“重性精神病”患者。
某種程度上,馬飛的遭遇就是平日到我們機構就診的青少年的真實經曆。我們接診的青少年患者,表現症狀多為有抑郁發作病史,但又偏執敏感,對父母經常發脾氣,對外界有敵意,因行為過激被其它機構診斷為雙相情感障礙,成了所謂的“重性精神病”患者。
但在多學科診療模式(MDT)下,我們發現這些孩子背後都遭遇過來自原生家庭、學校、網絡等方面的疊加性心理創傷,内心壓抑,情緒低落,繼而出現學習障礙,敏感多疑,脾氣暴躁等表現。
那為什麼馬飛并沒有情緒崩潰,而是勇敢地渡過了難關?主要是因為其父親的教育——父親與他建立了積極的、親密的親子關系,并懂得引導他建立越挫越勇的“逆商”,在這個過程中,馬飛的創傷被修複,迎難而上,最終逆襲成功。
馬皓文是如何跟馬飛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的呢?以下這幾點值得一提。
第一,從情感上關注孩子,而不是物質。
電影剛開始不久,就交代了馬皓文是一個極其重視孩子内心感受的父親。為了給兒子制作地球儀,他差點忘記了傳遞奧運火炬的任務;在傳遞火炬的現場,他親手将地球儀送給了兒子。前一秒還被老師當衆批評的馬飛,瞬間成為全場焦點。這小家夥内心的驚喜和滿足可想而知。
圖片來源于網絡
這是一個真正懂得情感關懷,發自内心地關注孩子的父親。
相反,一些父親隻知道在物質上滿足孩子,給孩子買最昂貴的禮物,但疏于陪伴和溝通,還抱着一種“我已經盡到了做父親的責任,你居然還不好好學習”的錯誤觀念。
沒錯,孩子的物質虛榮心是一時得到了滿足,但這樣的親子關系是疏離而脆弱的。這樣的家長可能是孩子的物質依靠,但往往不是精神依靠;而且,當孩子的物質要求越來越高,但在學業、品行方面又達不到家長的理想時,雙方容易産生激烈的矛盾。
第二,當孩子被外界否定時,不說教、不打罵。
在診療中我見過很多這樣的家長:孩子被學校批評,父母得知後不分青紅皂白,也對孩子一頓臭罵,對孩子而言,這是傷口撒鹽;有的即使内心不太認可學校的做法,但也苦口婆心地教育孩子“老師是為了你好……”
但電影裡的馬皓文不是這樣。
當馬飛告訴他,教導主任認為自己無藥可救的時候,馬皓文張嘴就噴:胡說八道!當教導主任當着全校師生否定馬飛時,他大聲說:馬飛可以的!當得知馬飛作文被判0分,他馬上帶着兒子尋找真相。
圖片來源于網絡
再次強調,看現象要看本質,在此不是鼓勵各位家長公然與學校叫闆,在現實中這很可能是很不成熟的做法。我想強調的是,馬皓文懂得,當兒子被否定而感到低沉、煩躁時,其内心需要的是情感支持和理解,而不是說教。就算需要引導,也不是在那個時候進行。
心情不好的時候,聽什麼都聽不進去,而且容易從負面解讀——這是非常淺顯但經常被父母忽視的心理規律。孩子被批評、否定而産生強烈的負性情緒時(恐懼、郁悶甚至憤怒等),隻會從負面角度理解責罵和說教,火上澆油,激發更大的不滿和激烈情緒。
家長首先需要做的是理解孩子的情緒,給予共情,甚至給予必要的肯定,這能大大的緩和孩子的壓抑和負性情緒。待他們情緒緩和後,再耐心地傾聽事情的經過,了解真相,然後再引導孩子反省自己的不足。
如果的确是孩子有錯,與孩子一起面對,該罰當罰,但對事不對人,不要上綱上線,不要翻舊賬。這樣的處理,孩子才能積極吸取教訓。
而且,不要盲目認可老師、學校或者長輩的權威,不要強行營造“他們是為你好”的善意。如果真的認為學校方面有不妥,可理性地與孩子分析原因,商量應對方法。這有利于令孩子養成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習慣,但不必挑起雙方矛盾。
第三,父親犯下了錯誤,及時認錯、道歉。
成年人所需要承受的壓力來自四面八方,難以總是在孩子面前保持克制、理性。在電影中,馬皓文也曾失控。
他想為自己的冤案平反,但處處碰壁,苦悶又憤怒;此時,馬飛拿着航展宣傳冊,興高采烈的邀請他看。馬皓文心煩意亂,一下子奪過宣傳冊撕得粉碎,并責罵兒子怎麼不知上進。孩子自然也生氣,轉身就跑。
馬皓文立馬就後悔了,使勁捶自己腦袋。事後,他主動地、真誠地向馬飛道歉,稱“自己也是第一次當父親”,父子倆和好如初。
在現實中,親子間的矛盾固然沒那麼簡單;有的甚至積怨已深,已不是一兩句道歉能解決的問題。可是,家長要持續反省自己,與孩子相處時保持平等和謙卑的心态,意識到自己犯了錯誤應真誠道歉,并提出改變方案,這個意識非常重要!
02
除了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馬皓文對待應試教育也有獨到的觀點,對兒子的學習也有一套自己的方法。
馬飛一個月内從最後一名成為全校前十,這個劇情确實相對誇張了些。但我們可以将此簡單地看作:如何讓孩子願意學習,并持續地有所提高?
馬皓文做對了:激發孩子的動力,而不是逼迫。
他首先認可兒子的能力,增強其信心;再通過量化的、分成小目标的形式,告訴兒子一步步實現夢想并不是不可能的事。
雖然電影裡的表達相對理想化了一些,但思路是正确的。馬飛聽完父親的一番鼓勵後,打心底相信了,他眼裡放出光,躍躍欲試,他說:“平生第一次,我有了想馬上翻開書本學習的沖動”。
從專業上講,馬皓文就是讓兒子把學習和積極的、興奮的情緒結合在一起,想到學習是充滿幹勁的。
在臨床中,我曾治療過一個罹患學習障礙的初中男孩,他學習時總容易分神,開小差,想學好又學不好,所以每當學習就感到焦慮,自然更加學不進去。
在深入溝通中,我發現這個孩子最大的學習動力源于父親的一句承諾:隻要考好了,就帶他全國各地去旅遊!
我便利用他對旅遊的期待,調整他在學習中的情緒,令他一學習就開心、興奮,自然就能高效學習。最後,這孩子在一個學期之内,在班裡提高了20多名次,令老師大吃一驚。
所以,調動學習的興趣、積極情緒和動力,這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第二,當看到孩子的進步,哪怕隻是一點點,也要及時肯定。
電影中,馬飛好不容易從倒數第1考到倒數第5,馬皓文不但沒有失望,而是一番“彩虹屁”把兒子誇了一通,并指出隻要這樣努力下去,肯定會越來越好。
這建立了一個積極的良性循環:努力付出--有所進步--及時肯定--有成就感--繼續付出--繼續進步,這也是促進高效學習的狀态關鍵之一。
第三,引導孩子尋找到真正有意義的奮鬥目标。
電影看似抨擊應試教育,但其實不完全是。電影裡的一些台詞,發人深省。
馬皓文說,對于必要的課本學習、複習和預習他表示認同,隻是不認同在應試教育中磨滅了孩子們對學習的興趣。
他對馬飛說,進了重點的高中,考進了大學,那然後呢?世界上那麼多好玩的、有意思的工作,挑一個去,努力去幹。(大概原意)他讓馬飛懂得,好高中、好大學固然重要,但這隻是達到目标的途徑,而非目标本身。
電影裡有一句話非常精彩。馬皓文對兒子說:人生就像射箭,夢想就像箭靶子。如果你連箭靶子也找不到的話,每天拉弓又有什麼意義?
圖片來源于網絡
那箭靶子在哪裡?馬皓文帶兒子去尋找。他樂意帶他去看航展、去旅遊,拓展孩子的眼界,引導孩子找到自己的興趣所在。馬飛心裡有了真正的目标(當飛行員),自然就有學習的動力。
這就相當于我們臨床心理幹預中的“人生規劃”,也是我在診療中向父母、患者不斷強調的一點。
學習很重要,成績很重要,上一個好的高中和大學也很重要,這是很現實的問題;但更重要的是知道學習是為了什麼,考上了好大學之後是什麼,要找到人生的目标和實現的路線圖。
隻不過,在臨床中,我除了引導青少年找到目标,還會鼓勵他們要有跨學科的意識,要保持不斷探索、學習的習慣,這樣才能在競争日益激烈的人工智能時代實現彎道超車!
03
最後想談的一點,是關于“逆商”的塑造。
電影裡的馬皓文就是個“逆商”超強的人,在監獄裡不服輸,平反冤案不服輸,面對生活的窘迫也不服輸;他對自己有信心,有底氣。他告訴自己和孩子,不要放棄,不要懶惰,要一直想,竭盡全力找解決的方法。
他不僅是這樣教育馬飛的,他也是這樣做給馬飛看的。
馬飛即使努力,但仍一再被教導主任歧視,被欺淩。他想放棄了,他說“太難了,爸爸”。
此時,馬皓文被小混混打的遍體鱗傷,還被沖進來的鄰居羞辱。他的悲憤到了極點,情緒失控,一下把櫃子翻倒,大聲地對羞辱他的人咆哮:我不會認輸的!
一旁的馬飛被吓住了。第二天,他給父親留了張紙條:爸爸,我也不會認輸的。馬皓文掩面而泣。那是很動情的一幕。
正是這樣的示範和教育,令馬飛的心裡也充滿了勇敢和堅韌。電影中,在1998年的洪災裡,馬飛命懸一線。一個十多歲的孩子直面生死,這很容易成為一個巨大的創傷。但馬飛在父親的鼓勵下,沉着、機智地實現自救!
可能電影篇幅有限,未就此深入展開。但我認為,從心理規律上講,馬飛的這次成功自救,脫離險境,是創傷療愈、内心迅速強大起來的關鍵——連生死我都經曆過了,還有什麼挫折能打敗我?!
所以,馬飛一開始以為自己沒有考進前十名,确實失望,但并沒有就此消沉。他迅速調整心态,大聲對家人說:我自己考(别的優秀學校)!
看電影時我聯想到了自己。我兩歲時父親去世,十歲時母親去世,這種痛苦很多人體會不到。我是由哥嫂養育成人,而哥嫂給予了我無條件的愛。我一直在不斷努力奮鬥,現在我一路創業,在臨床中摸索,遇到無數的險阻,而幼年的人生經曆給我很強大的力量,以至于有人評價我說“有股打不死的小強精神”!
所以,我認為父母最需要注重塑造的是孩子的“逆商”,第二是情商,第三才是智商。逆商高的孩子,遇到挫折不容易形成心理創傷,而是迅速走出低沉,并從失敗中總結不足和經驗,快速提升!
可能有的讀者會認為,我這是無視了客觀現實因素,強行灌“隻要努力就一定能成功”的“毒雞湯”。
并不是!
誠然,要取得具體的成功、成就需要多方面的因素:自身的努力,客觀條件,天時地利人和,并不是單憑一腔熱情就能達成。
但強調“逆商”并不是為了達到具體的某個成功和成就,而是指不要失去對人生的信念,不要失去樂觀、積極、進取的态度。心裡有目标,就一定要付出努力,積極争取;但對于結果,這不是我們能夠完全左右的,就要抱着平和的心态對待。
積極努力,順其自然!這是我經常鼓勵青少年患者,也鼓勵我自己的一句話。
電影中還有很多細節可以展開,比如馬飛母親和教導主任的錯誤理念和教育方式等。但受文章篇幅所限,在此不一一叙述。
建議父母們能帶着孩子一起觀看這部電影,看完分享各自的感觸,并自我反省,總結教訓,改善家庭關系。願每一個家長和孩子都能從中有所收獲!
(感謝您的關注,如需答疑請私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