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承轉合是詩文寫作結構章法方面的術語。“起”是開端;“承”是承接上文加以申述;“轉”是轉折,從正面反面立論;“合”是結束全文。
出處:元·範德玑《詩格》:“作詩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春容,轉要變化,合要淵水。”
起承轉合式結構,是作品的一種基本結構方法。我國清代學者劉熙載《藝概.文概》說:“起、承、轉、合四字,起者,起下也,連合亦起在内;合者,合上也,連起亦在内;中間用承用轉、皆顧兼趣合也。”簡言之:起,是起因,文章的開頭;承,是事件的過程;轉是結果,是轉折;合是對該事件的議論,是結尾。
王安石《讀<孟嘗君傳>》
1、起——起題:世皆稱孟嘗君能得士,士以故歸之,而卒賴其力以脫于虎豹之秦。
2、承——承題:嗟乎!孟嘗君特雞鳴狗盜之雄耳,豈足以言得士?
3、轉——轉題:不然,擅齊之強,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雞鳴狗盜之力哉?
4、合——合題:夫雞鳴狗盜之出其門,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這是一篇曆代傳誦的翻案名作。全文共九十多字,而無一句閑語,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起承轉合,特别明顯,是短篇文章中的典範。
本文的結構模式是:起——反承——反轉——合。
孟嘗君曾為齊相,《史記》有《孟嘗君列傳》。千百年來,世人皆稱孟嘗君能養士,連雞鳴狗盜之徒也能為他所用,發揮一技之長。對此,曆史上從未有人發過異論。王安石指出孟嘗君養士,隻獲得雞鳴狗盜的幫助,實際并未算真正的士,這是讀史的新見解。可謂翻曆史定案,發人所未發,言人所不敢言,又言之成理,使人耳目一新。而文章極為精悍,毫無枝葉,又可謂字字千鈞。不愧為讀書心得之名作。
朱自清的散文名作《荷塘月色》采用了這種結構。開頭寫“這幾天心裡頗不甯靜”,“忽然想起日日走過的荷塘”——這是“起”。于是“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帶上門出去”,欣賞恬靜幽美朦胧迷人的荷塘月色美景——這是“承”。接下來,作者筆鋒一“轉”,“忽然想起采蓮的事情來了,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最後,文章巧妙一“合”:“這樣想着,猛一擡頭,不覺已是自己的門前;輕輕地推門進去,什麼聲息也沒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由此可見,起承轉合在文章中起到小橋梁大格局的作用,每一座木橋泅渡事件發生的五個w,由此而形成一種由因到果,由局部到整體的關系。
說明:郁達夫的《故都的秋》也是一篇标準的“起承轉合”文章。
起:北國的秋,清、靜、悲涼。
承:南國的秋,故都的秋。
轉:中外詩文中的秋。
合:南國、北國的秋。四、起承轉合結構在學生考場作文中運用範例
要求:
(1)除詩歌外,文體不限;(2)不少于800字;(3)不得抄襲。
【寫作指導】
“眼光”作文的審題,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1)審導語或者引述材料:本題前面的導語部分主要是對“眼光”字典義的解釋,我們必須對它作全面了解;
(2)審清作文标題,确定寫作方向;
(3)審要求。詞典的解釋是:①人的視線;②人觀察、鑒别、認識、發現、預見事物或者問題的能力,也即眼力。③指觀點。
眼神:①眼睛的神态;②視力。
據此立意:(1)用遠見卓識的眼光,引領我們走向新的航程;
(2)在人生茫茫的旅程中,需要用明察秋毫的眼光辯明前進的方向;
學生原創佳作
紅塵滾滾,浮世生輝。流年飛逝中,眼光交織下,我們一次又一次地做出判斷和選擇。眼光代表觀點,觀點影響态度,而态度,決定一生。擁有先進的眼光,方能在人生這戰場上突出重圍,傲視群雄。
先進的眼光,讓文學作品另辟蹊徑、獨樹一幟。
煙柳畫橋,風簾翠幕,他流連于繁華市井之内;市列珠玑,戶盈羅绮,紙醉金迷之中,他寫下一首又一首脍炙人口的詩詞。名落孫山後,他留下“自是白衣卿相”的潇灑之語,他以“奉旨填詞之人”自诩,在他人歌頌山川、抒發憂思之時,他卻深入市井街巷,以犀利的眼光見證市民階層的人生百态、繁華落寞,用獨特的視角描繪市井之人或歡愉、或憂思、或惆怅的精緻畫卷。
“凡有井水飲處,即能歌柳詞”,自古以來,能深入紅塵世俗中并以“詞人”身份為傲的,除了柳永,鮮聞他人。如果他沒有深入市井的先進眼光,又怎會有柳詞在文學史上的似錦繁花?
先進的眼光,讓人生與衆不同,飽滿豐收。
他,被譽為“學界泰鬥”“文化昆侖”,卻鮮有人曾一睹他的真容,他從未為金錢名利而折彎了腰,卻曾因為缺少精神食糧而愁容滿面。繁華塵世中,他以獨特的眼光看待身外之物。室外,萬人歡慶佳節,桌前,一人伏案疾書;屋外,衆生紛繁塵擾,房中,一人靜坐苦讀。再多的頭銜與榮譽,也不如一本書更有價值;再多的傾慕與贊頌,都不如潛心治學讓他感到舒心。
《百年孤獨》中曾寫到:“隻有用水,将心上的霧氣沖洗幹淨,榮光才會撥動内心深處的那根弦。”錢鐘書用先進的眼光看破名利,用精神的沃泉洗滌心靈,他不僅在文壇上熠熠生輝,獲得人生的豐收,更以他獨特的待人接物的眼光為後人樹立了榜樣。
短淺的眼光,讓社會停滞不前。
足球場上,彩旗飄揚,鑼鼓震天‘足球場下,人民疾苦,食不果腹。為了提高國際知名度,維護“足球王國”的美譽,政府竟将一百億美元的資金全部投入“世界杯”的形象工程之中。狂歡中,呐喊中,目光淺顯的巴西政府竟對人民的訴苦置之不理。多少窮人食不果腹,隻能以偷盜為生;多少兒童上不起學,甚至流落街頭......但是一切都已經晚了,當巴西政府沉浸在世界杯圓滿結束的歡愉中時,迎接他的将是無數國民的反抗和世界人民的譴責。
眼光短淺的巴西政府終将會為自己的行為埋單,若是當初量力而行,眼光長遠一些,又怎會自掘墳墓,落入深淵呢?
人生是一場修行,沒有長遠先進的眼光便很難走得精彩。志存高遠,擺脫塵世的偏見與束縛,方能走盡天涯,洗盡鉛華;揀盡寒枝,歌盡桃花。
用最澄澈幹淨的目光,注視着遠方的美景,你便心神坦蕩;用最銳利敏捷的目光,凝視看翻滾而來的挑戰,你便胸懷天地,不急不躁,成功與否,在于你的眼光。
你天生将相之才、智勇雙全,一朝嶄露頭角,便得帝王賞識;你精于謀略,垓下一戰,計出四面楚歌,讓你穩操勝券,讓你一計名垂青史;你擁有敏銳的眼光,懂得兔死狗烹的道理,功成身退,避免了韓信車裂而死的命運。張良後來雖然并不富裕,但他懂得明哲保身,有縱觀大勢的眼光,這才使他得以壽終正寝,流芳百世。
張良的美名究其原因,也有幾分人走茶涼的心寒之意,而真正這些能夠在最危急的時刻,憑借自己超前獨特的眼光站出來的人,才是當今社會的偉人。面對突如其來的非典疫情,鐘南山以一名科學家的眼光一語定乾坤:非典可防可治!在疫情最嚴重時,他以一個醫生的眼光主動請纓,以六十多歲的高齡,連續三十八小時救治患者,最終找到了防治非典的方法。他的踏實與遠見幫助全國人民擺脫病毒的恐懼,倘若他沒有如此堅定地遠見,人民恐怕還無法防治非典,無法擺脫病魔帶來的恐慌。
擁有足夠遠大的眼光,助人平步青雲,而鼠目寸光之人,定會被時代所抛棄。且看那如今的福特公司,早也不複當年的全盛,自上世紀八十年代,福特就走上了一條下坡路,鼠目寸光的福特老闆為了些許蠅頭小利開除了為公司創造了上百億财富的艾柯卡,最終創新能力和銷售能力迅速下滑,失去了消費者的信任,漸漸消失在人們的視線裡。倘若那時的老闆眼光能夠敏銳一些,長遠一些,憑借福特的聲望,怎會落得這樣的下場!
擁有怎樣的眼光,決定了你的成敗,縱知如此,何不将眼光放長遠一些,放敏銳一些,相信你會看見前方更加美麗燦爛的風景!
大千世界,百态人生。行走于世間,人們的腳步方向必然不同。“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用它去尋找光明。”我們注視着,尋求着,眼光不同,态度也就不同。是眼光造就了百态的人生。
有的人的眼光,放遠一生,甘于專注與平淡。一代才女林徽因,出身書香門第,生為名門大家。一雙凝脂般蔥蔥玉手,本應用來塗脂抹粉,或是持着鋼筆寫詩作文。可是她卻拿起木尺,撫上百年廟宇腐朽殘破的木椽,一筆一劃記下兩千多處古建築的信息,走走停停走過近兩百多個縣鎮。林徽因一生将眼光放在對古建築的研究中,挽救無數即将湮滅在歲月長河中的古老藝術。她的眼光,耐得了寂寞、撇得下浮華、經得起時間的曆練。因此她也成為了中國建築史上貢獻巨大的大家。
有的人的眼光,遠離喧嚣,尋求神思與安然。日本著名俳句詩人松尾芭蕉,于雨夜的茅屋中寫下流傳百年的“長夜充耳聞,風打芭蕉雨打盆,輾轉夢難尋”;川端康成,在靜寂之中尋求自然的美學,淩晨萬籁俱寂之時發覺海棠花未眠;村上春樹文風向來清新淡然,源于他簡單規律的生活方式……他們眼光淡泊,态度安然,不貪于喧嚣繁華,在沉靜的眼光中觀察世界的軌迹,聆聽自然的呼吸,探求生命與美的哲學。眼光使他們落筆之處,皆是最真最美的文字。
專注或是淡泊的眼光,都是有意義和價值的追求。而相比之下,有的人的眼光卻混沌虛浮,沉浸在虛榮與浮華中,追逐名利嘩衆取寵。某著名郭姓作家,其作品占據暢銷榜榜首,甚至翻拍電影電視劇,卻招來圈内一片罵聲。大段虛浮無實的畫面描寫,奢侈品與名牌的胡亂堆砌,誇張狗血的人物情節……有著名文評家評論:“郭的作品,從頭到尾都像是在寫一群富二代在談戀愛,太專注于華麗反而言而無實。”郭姓作家成功地以做作矯情的文筆占據文壇小小一角領地,卻不知自己的眼光早已失去文學之美,遭到業内抨擊。眼光,一旦沾染上銅臭與不切實際的幻想,最終必會得到人們的譴責與否認。
眼光,決定了一個人的态度與人生。你将眼光置于堅持和專注,便能體味被時光打磨、将使命完成的幸福;你将眼光放在甯靜與淡然,便能發現時間的沉寂和美的凝固;而你若偏将眼光至于世俗,隻能得到表面虛浮、内心荒蕪。人生苦短,去日苦多,莫将眼光放錯,莫使此生蹉跎!
伍爾芙曾說:“歲月波光粼粼,賜予愛與生命,唯有生活不能被他人代替,隻會有寂寞相随”。在這紛繁複雜的大千世界,隻有當你擁有遠見卓識的眼光時,才能及早到達靈台彼岸。
宋儒張載有雲:“為天下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斷絕學,為萬世開太平”。蔡元培面對烏煙瘴氣的北大,以遠見卓識的眼光引入德國的辦學理念,在北大提倡學術民主、思想自由,那敏銳的眼力使他驅散了北大上空密布的烏雲,賜予北大一個兼容并包的全新靈魂。蔡元培正是因為具有遠見卓識的眼光,才使北大煥發了不一樣的華彩。倘若蔡元培沒有遠見卓識的遠光,而是任由北大繼續發展下去,他又怎會為北大“開太平”呢?
當市政工程的鏟車朝着古樹參天的國王花園逼近時,1971年的瑞典首都徹底沸騰了。在這一關鍵時刻,那群擁有遠見卓識的眼光的年輕人站了出來,他們高喊:“拯救斯德哥爾摩!”用身體組成人牆,擋在了那些美麗的古樹前面……終于,政府作出了讓步,将地鐵線繞道而行。那群年輕人的遠見卓識的眼光使其給新一代的瑞典人民撐起了更加盛大的精神陰涼,幾十年來為世人所稱贊。那群年輕人正是因為富有遠見而去珍惜世間這些美學元素,才被其國民視為心中的英雄。
行吟山水,一夢千年,流年裡那些因不富遠見而自食惡果的人終已被曆史的洪流所淹沒。
回首間,故國朱顔猶在。物是人非,馬嵬坡前,君臣相顧。再回首,賞心樂事,何等暢快!華清池暖,剛好洗滌凝脂肌膚,春光明媚,正适輕歌曼舞。霓裳一曲,舞出多少千嬌百媚與款款深情,亦舞動起塵封的半壁江山。唐玄宗因沒有遠見,而沉淪于溫柔鄉中,荒淫度日,招緻禍亂。倘若唐玄宗能有遠見卓識的眼光,去為生民立命,為天下開太平,或許唐王朝又将綻放出新的光彩吧。
顧城說:“一個徹底真誠的人是不會面臨選擇的,因為那條路在面前清楚無二”。而我要說,一個富有遠見的人是不會走進人生逼仄的路徑的,因為他們轉身亦或前行早已了然于胸,而他們所要做的,便是去開創自己的錦繡年華了。
大風起兮,九萬裡風鵬正舉。鵬鳥高飛,眼光自是長遠。人的眼光也要有起于北海,徙于南溟的寬度與廣度。将眼光放長遠,這不僅是修身齊家,從容生活的大智慧,更是千帆競逐,指點江山的大氣魄。人生在世,不如放眼遠眺,長嘯一曲,雲飛揚兮,蓬舟吹取三山去。
俗語一句:“頭發長,見識短”将女性眼光圈定,而無鹽邑的鐘離春卻因眼光長遠而挽救齊國于危亡之秋。當政的齊宣王政治腐敗,國事昏暗。無鹽冒死請谏,陳述齊國危難四條,并指出如不懸崖勒馬,将會國破城亡。正是因為她的長遠眼光,齊宣王拆漸台、罷女樂、退谄谀;正是被鐘無鹽的長遠眼光所感,齊國近直言、選兵馬、實府庫。正是因了眼光長遠,有大智慧,大氣魄,齊國大安。
可見眼光短淺誤國,眼光長遠興邦。近代知識分子更是将其發揚光大。
正當“四萬萬人齊下淚”時,北大校長蔡元培挑起了大梁。正因為有長遠的眼光,他沒有拘泥于四書五經的刻闆教學,而是将《新青年》引入校園,新文化運動蓬蓬勃勃,轟轟烈烈。繼任校長胡适更力邀錢玄同、吳健雄等大家,北大從此燦爛輝煌。
眼光的長遠使北大、使中國教育完成了一次“光武中興”,長遠的眼光使之曆千萬祀,與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反觀現代,人類為了眼前利益,為了發展經濟,眼光隻局限于房子、車子、票子上。于是天不再藍,水不再清,海闊不能憑魚躍,天高不能任鳥飛。“這個世界與我有關,未來也與我們息息相關。”何時,“APEC”藍不再隻是百姓的渴望?何時睜開雙眼能夠分辨出柳綠花紅?因為眼光不夠長遠,PM2.5肆虐,人類竟懷念起了沙塵暴。因為眼光不夠長遠,污染嚴重,不少人被迫遷離家鄉。
在這個物欲橫流的現代社會,人類更應将眼光放長遠。長遠的眼光不僅是修身齊家,從容生活的大智慧,也是千帆競逐,指點江山的大氣魄,更是穿梭四海,縱貫古今的大境界。
與其龜縮一角,坐井觀天,不如放眼遠眺,穿峰越巒。遠處,九萬裡風鵬正舉,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将生活打磨成一塊瑩潤琥珀,陽光下晶瑩剔透如花瓣上的晨露。愈是慢雕細磨,愈是精緻得熠熠生輝,溢彩流光。
曾記否,古時生活慢而精緻,似慢工泡煮的一杯香茗。古時閨中的少女會用一個下午的時間将桃紅柳綠放入瓷碗,木杵輕搗,制成蔻丹塗于指甲。桃之夭夭,燕燕于飛,在陽光正好的午後,聽蟲聲呢喃,少女将明豔花瓣慢慢打磨,于纖纖十指上描繪美麗的畫卷,誰能說這樣的慢慢打磨不是對精緻生活的一種雕琢?
曾記否,古時文人作詩慢而精緻,似經年釀成的一杯佳釀。自古文人便有“打磨”的精神,無論是“傷心橋下春波綠,曾是驚鴻照影來”的陸遊,還是賞“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的昌黎先生,抑或是“批閱十載,增删五次”的曹雪芹,都對自居的打磨要求十分嚴苛。或許正因這慢工打磨,“才子佳人自視白衣卿相”的柳三變才能于市井成其名,我們今天才能品讀到易安居士 “誤入藕花深處”後“争渡争渡,驚起一灘鷗鹭”的天真爛漫。正因慢工打磨,古詩詞才能精緻得如夜空高懸的北極星,在五千年漫漫曆史長河中光芒閃現萬世不堕。
還記得木心先生的《從前慢》,“從前的日色變得慢,車馬郵件都慢,一生隻夠愛一個人”,正因從前對生活的慢慢打磨,才成就了這種精緻的生活。
而現在,我們正在失去這種“打磨生活”的精神。
反觀當下社會,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快節奏的時代讓我們追求速度,再難慢下來細心打磨一件事物,看似高效的生活實際卻離“精緻”二字越來越遠,我們的生活變得粗糙,甚至情感也變得匮乏,少女已不屑于傷春,而壯士也不屑于悲秋了。在愛恨情仇随意抛灑的今日,還有哪家女子“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曾經打磨精緻生活的态度淹沒于歲月風塵中成為人們需要瞻仰的遺容。
印第安語有雲:“慢下來,走得太快的人容易丢失靈魂。”用心慢慢打磨,經曆時光沉澱,将生活琢磨成精緻琥珀,镌刻着歲月靜好。
有人說,人生就如同制作咖啡的過程,隻有将咖啡豆不斷研磨,才能熬出濃厚的醇香,溢出生命的滋味。
世人多語王羲之的字“飄若浮雲,矯若驚龍”所書《蘭亭集序》乃天下第一行書,可又有誰會記得他為此所付出了多少代價。他不懂得何為捷徑,隻懂得默默耕耘,汗如雨下,潑墨揮毫,将自己的字放在磨盤之上,一遍又一遍的研磨,一遍又一遍地丈量,庭前的花開了又落,園中的水由清澈變為濃墨,晨鐘暮鼓,不變的是他守着那一方圓桌的恒心,不變的是筆下的墨香久久萦繞。在年月的轉換裡,撫起月亮的寒光,似是穿越過千山萬水的阻礙,在日日研磨下,終是換得筆筆驚豔。堂前燕,沐煙雨,鳴月孤飛,月下荷,濯清漣,伴泥搖曳,他的名字被永久的镌刻在曆史的書卷中,那因遍遍研磨而亘古不變的墨香,也暗淡了這俗世繁華,留得一世馨香。
洗雪焚香,悟道參禅,獨賞孤月,千世清高,煮一爐小雪茶,在歲月的流轉中,守着一世寂寞。這是個怎樣的女子啊,她不懂得何為争名逐利,她亦不懂得何為嘩衆取寵。她隻是将自己放在塵埃裡,在他人功成名就,無限輝煌之時,默默研磨着自己的文章;她四處遊曆,尋訪文人雅士,用他人的故事洗滌自己的心靈,書寫下與他們的故事,不斷推敲,仔細研磨。花葉落,清風流,銀光瀉,封住這一世塵埃,望着這一處寂靜。紅燭之下,唯她雪小禅一人,傾心盡力,于筆尖流瀉下那已經過遍遍研磨的妙語佳句。清淡自持,守着自己的書案,紅塵蒼穹之下,她的文章猶如空谷幽蘭般開在文壇之上,攜淡雅芬芳,千世不敗。
不知道是在何時起,阿米爾·汗的名字總會浮現在我的腦海,他被譽為印度的“國寶級”人物,寶萊塢的“全能”王。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的演技精湛,他的電影部部經典。可是又有誰還記得幾年前的他也有過一段難熬的日子。那時的他剛剛出道,憑借第一部電影的口碑陸續出演的多部電影,可惜卻鮮有成就,為此很多人都認為他的成功隻是昙花一現。在日日苦思中,他終于明白,沒有經過研磨的電影是不可能獲得成功的。自那以後,他一年隻接一部電影,每一部電影他都會用大量的時間去推敲,去研磨,去好好體味主人公的心理,就這樣,他的身影再次出現在熒屏,他也終是不負“國寶級”的美譽。
一盞茶香,缱绻紅塵,清風拂過,吹下一杯紅塵,任時間的灰燼,在書頁的茶香中,靜靜流逝,翻開一頁頁細讀,人生也不過在于遍遍研磨,研出精緻,研出醇香,研出曆久彌新的生命的味道。
本文内容由壹點号作者發布,不代表齊魯壹點立場。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