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幾何時,大家在談論非洲食肉猛獸時,獅子、花豹、鬣狗、鳄魚會立馬出現在大家的腦海裡。不過近年來,平頭哥蜜獾似乎被大家推上了神壇,因其個頭小,竟敢無所畏懼地怼遍非洲其他肉食動物的逆天表現,網友們為它寫下了很多“平頭哥名言”,如“生死看淡、不服就幹”之類等等。但如果仔細去了解蜜獾的話,蜜獾的生活遠沒有那麼輕松。
蜜獾:強悍的毒蛇殺手!
蜜獾(學名:Mellivora capensis),英文名:Honey Badger,綽号“平頭哥”,屬于鼬科-蜜獾亞科-蜜獾屬下唯一一種動物。蜜獾的平均體長不超過1米,體重為6.2—9.2公斤(雄性普遍比雌性要重),被劃分為中型食肉動物。
蜜獾屬于雜食性的肉食動物,野果、鳥蛋、蠍子、小鳄魚、螞蟻及其他小型哺乳動物都在食譜上,也可以捕食毒蛇,是很多爬行動物的噩夢。另外蜜獾特别喜歡吃蜂蜜,這也是名字中‘蜜’字的由來。但根據動物學家對卡拉哈迪跨界國家公園(Kgalagadi Transfrontier Park)内蜜獾的研究觀察表明,蜜獾日常主要覓食方法是通過挖洞取食。
先看蜜獾捕食蛇類有幾個高光的畫面:
一是蜜獾爬樹追捕一條鬥篷眼鏡蛇,再将眼鏡蛇趕回到地面,最後變成了辣條;二是有一隻雄蜜獾捕食一條鼓腹蛇,但也被毒蛇攻擊到,在吃着吃着毒蛇時,蜜獾暈了過去,沒想兩個小時後,蜜獾又醒了過來,繼續吃毒蛇。三則蜜獾捕食岩蟒的例子,好像4、5米的岩蟒都不是蜜獾的對手。
為什麼蜜獾要冒險捕食毒蛇呢?是因為皮厚嗎?還是體内抗蛇毒能力強?
在一部名為《Snake Killers》的紀錄片裡提到,蜜獾捕食毒蛇真的是靠皮厚和體内逆天的抗蛇毒能力,捕食一條蛇基本可以獲得1.5斤左右的食物,如果捕到岩蟒,那就更劃得來。而且蛇類在夏季活躍,所以蛇類占了蜜獾夏季一半的食物量。
不過美國明尼蘇達大學有一份研究顯示,蜜獾體内的“nAChR受體”長期演化後産生了和毒蛇神經毒素不相結合的能力,導緻神經毒素失效。但是如果被注入的毒液量大的話,超過臨界受限,蜜獾也會挂掉的。因此不是所有蜜獾在被毒蛇咬了後睡一覺就能醒來。
蜜獾的克星—胡狼!
看到蜜獾在非洲一副怼天怼地的樣子,應該都想不到那個跟着其他猛獸後面蹭吃的非洲黑背胡狼是蜜獾的克星吧?在體型上,蜜獾和胡狼相差無幾,體長平均為100厘米左右,體重為6.8-13公斤(東非種群比南非種群要重)。
根據動物學家對卡拉哈迪跨國公園的研究,黑背胡狼在和蜜獾的對抗中占據上風,雖然沒有殺死過成年蜜獾,但會捕食蜜獾幼崽。從觀察到蜜獾和黑背胡狼的相互遭遇中,蜜獾有19次想殺死小黑背胡狼,而蜜獾幼崽有3次被黑背胡狼捕食。137次一起覓食時,胡狼有14次無緣無故攻擊了蜜獾;另外有19次胡狼展現出侵略性的攻擊,直至蜜獾離開。通常這類現象發生在幹旱的9-12月,恰恰這段時間是胡狼的繁殖季。
對于蜜獾幹不過胡狼,是不是有點大跌眼鏡?但這就是大自然的奇妙!
正面硬剛各種大中型猛獸?不怕事,不主動惹事!
從網上可以看到,蜜獾正面硬剛非洲各種大中型食肉動物,基本都能全身而退。蜜獾最輝煌的記錄是它弄傷了一頭母獅:于2008年9月在南非克魯格公園内,攝影師拍到一頭母獅捕食蜜獾,遭到蜜獾的瘋狂反撲,最後受傷的母獅放走了蜜獾。雖然蜜獾的臉部受傷嚴重,但是第二天發現了瀕死的母獅,而受傷蜜獾也無蹤影。
當然,正面對抗大中型食肉動物不是蜜獾的本意,實際上它們會主動避開與猛獸的相遇。在觀察到的7次蜜獾活動路線中,蜜獾聞到了地面上殘留的新鮮動物氣味(4次獅子、1次花豹、2次斑鬣狗),它都會改變前進路線。但當無法逃避時,蜜獾選擇的方式就是主動沖上去,裂齒咆哮、肛門臭腺釋放氣體,期望能吓唬敵人。而大型猛獸在和蜜獾相遇時之所以沒有立刻痛下殺手,那是因為劃不來、效率太低(2003年觀察:6頭獅子搞定一隻蜜獾花了15分鐘),從蜜獾身上獲取的肉食不能填飽肚子。
與其同時,大家需要清楚一點,生存能力不等于戰鬥力。在《世界陸生食肉目動物百科》中提到,蜜獾在保護區内的死亡率為46%,主要死亡原因是饑餓、大型貓科動物和鬣狗、猛禽、鳄魚之類捕殺以及成年雄性蜜獾的殺崽行為。雖然大型食肉動物都捕食過蜜獾,但蜜獾在其食物比例中不到1%。
簡而言之,再強烈的戰鬥意志,也彌補不了戰鬥力的絕對差距!
吉尼斯給它的評語是“因無法正确權衡危險而導緻數量局部減少”,咋聽起來有點像愣頭青?大家喜歡蜜獾,是因為它身上滿滿的火雲邪神氣勢,但是實際上它沒有火雲邪神的戰力,也沒有大家所想的那麼遊刃有餘和潇灑,一切都是為了生存!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