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立春:
在這一天民間習慣吃蘿蔔、姜、蔥、面餅,稱為“咬春”,立春時還有自己的食品,主要是春餅、蘿蔔、五辛盤等,在南方則流行吃春卷。
2、雨水:
第一可以吃大豆及豆制品:含有豐富的蛋白質、鈣、鐵、磷、維生素B、中等量脂肪及少量碳水化合物,對肝髒修複非常有益。
第二可以吃西瓜:有清熱解毒、除煩止渴、利尿降壓的作用,富含大量糖、維生素及蛋白酶等。蛋白酶可把不溶性蛋白質轉化為可溶性蛋白質。
第三吃海鮮類:例如白帶魚、黃魚、銀魚、及甲殼類如牡蛎、蟹等,能增強免疫功能,有利于修複受損的肝組織細胞。但選擇烹調要得當,否則可能會引起食物中毒,蒸煮溫度要達到100度。加熱時間要半小時以上。患者如果對海鮮過敏,那麼就需要忌食,可多食香菇、銀耳、海帶、紫菜等。
3、驚蟄:
驚蟄吃梨:農民在驚蟄日要吃梨,意為與害蟲别離。春回大地,氣候比較幹燥,很容易使人口幹舌燥。
驚蟄吃蛋:據說是因為驚蟄這一天要祭祀白虎,而白虎通常獠牙張嘴,隻有以蛋喂食,飽食後它就不會傷人了。
驚蟄吃炒豆:人們将黃豆用鹽水浸泡後放在鍋中爆炒,發出噼啪之聲,象征蟲子在鍋中受熱煎熬時的蹦跳之聲。
4、春分:
吃春菜。昔日四邑有個不成節的習俗,叫做“春分吃春菜”。“春菜”是一種野苋菜,鄉人稱之為“春碧蒿”。逢春分那天,全村人都去采摘春菜。在田野中搜尋時,多見是嫩綠的,細細棵,約有巴掌那樣長短。采回的春菜一般家裡與魚片“滾湯”,名曰“春湯”。
5、清明:
清明吃艾粄是清明節客家人必備的傳統小食。首先是将采摘回來的鮮嫩艾草洗淨,放鍋中煮熟後撈起,瀝幹水份,煮艾草的水要保留備用。然後将煮熟的艾草剁成草泥,草泥剁得越細越爛越好。艾草泥剁好後,用煮艾草的水,加上糯米粉一齊和拌成團。然後把準備好的芝麻、眉豆、花生等餡料包進面團裡,再封口捏成圓形、長形等形狀,放入鍋中隔水蒸15-20分鐘後即可出爐。
6、谷雨:
谷雨前後的一段時間正是香椿上市的時節,此時的香椿,新芽初綻,紫紅的肥葉泛着嫩綠,油亮厚實,散發出特有的清香,是時下最時令的金貴菜肴。香椿一般分為紫椿芽、綠椿芽,尤以紫椿芽最佳。香椿中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脂肪、糖以及維生素C等,營養以及藥用價值十分可觀,可提高身體抵抗力,具有理氣、健胃、潤膚、抗菌、消炎等功效。
7、立夏:
立夏吃立夏飯,每逢立夏前一天,孩子們向鄰家第戶讨米一碗,稱“兜夏夏米”。挖上點筍,“偷”點蠶豆,用點蒜苗.立夏日将兜得的米與食材在露天煮飯,飯上放青梅、櫻桃等,分送日前給米的人家,第家一小碗。民間認為兒童吃後,可防中暑。
立夏飯裡加有雷筍、豌豆、蠶豆、苋菜等佐料,含有“五谷豐登”的意思,立夏吃五色飯,還有一年到頭身體健康的寓意。
8、小滿:
小滿吃苦菜。小滿之日苦菜秀。苦菜含有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以及多種無機鹽、維生素等營養成分,可清熱、涼血、解毒,對疖腫、吐血、鼻出血、便秘、感冒等都有很好的防治作用;殺菌消炎,對黃疸性肝炎、咽喉炎、細菌性痢疾、感冒發熱及慢性氣管炎、扁桃體炎等均有一定療效;還能防治糖尿病、宮頸癌、直腸癌等。
苦菜開水燙後,涼拌、做湯、炒食或者拌面蒸食均可,如涼拌苦菜、苦菜豬肝湯、清炒苦菜、蒸苦菜等。吃前一定要先用開水焯燙,這樣可以除去草酸,有利于鈣的吸收。
9、芒種:
芒種吃蛋,不僅能經受“疰夏”考驗,還能帶來生活圓滿。江西一帶還有芒種節氣飲茶的習俗,以保證整個夏天神清氣爽,不會犯困。在南方,每年芒種期間人們都會将青梅煮成酒飲用,以此來達到美容、消除疲勞、增強人體免疫力等。
10、夏至:
夏至吃生菜、涼面:過去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說法,每年一到夏至就可以吃生菜、涼面了,吃這些生冷的食物可以有效的幫助降火開胃、促進食欲。
11、小暑:
小暑吃黃鳝。俗話說“小暑黃鳝賽人參”,老南京講究在小暑這天吃黃鳝。黃鳝生于水岸泥窟之中,以小暑前後一個月的夏鳝魚最為滋補味美。中醫認為,黃鳝性溫味甘,具有補中益氣、補肝脾、除風濕,強筋骨等作用。從成分上看,黃鳝蛋白質含量較高,鐵的含量比鯉魚黃魚高一倍以上,還可降低血液中膽固醇的濃度。小暑時節最宜吃黃鳝,可以預防夏季食物不消化引起的腹瀉,還可以保護心血管。另外,夏季是風濕性關節炎、慢性支氣管炎等疾病的緩解期,吃些黃鳝還有冬病夏治的作用。大暑又是消化道疾病多發季節,飲食調養上應以适量、清淡、富有營養為宜。
12、大暑:
大暑吃仙草。廣東很多地方在大暑時節有吃仙草的習俗。民諺說“六月大暑吃仙草,活如神仙不會老”,仙草凍和燒仙草也是廈門人常見的消暑涼品。
13、立秋:
立秋吃茄子最去火,茄子不僅是價廉物美的大衆蔬菜,還是種食療佳品。中醫認為,茄子性涼、味甘,有清熱止血、消腫止痛、祛風通絡、寬腸利氣等功能,所以在這個季節吃些茄子能降火氣,除秋燥。
14、處暑:
處暑吃南瓜炖牛肉。特别适合肺部不适、咳嗽的朋友,不僅可以預防感冒,還有潤肺益氣、治咳止喘和潤膚的食療效果。
南瓜含有豐富胡蘿蔔素和維生素E,可以改善秋燥症狀。還能潤肺益氣,化痰排膿,治咳止喘,并有利尿、美容等作用。
15、白露:
白露吃龍眼。福建福州有個傳統習俗叫“白露必吃龍眼”。民間的意思是,在白露這一天吃龍眼有大補身體的奇效。因為龍眼本身就有益氣補脾、養血安神、潤膚美容等多種功效,還可以治療貧血、失眠、神經衰弱等多種疾病。
16、秋分:
秋分吃螃蟹。秋分時節是蟹肉最肥美、也最滋補的時候。螃蟹屬上等名貴水産,肉嫩味美。不僅如此,螃蟹還有極高的營養價值,其蛋白質含量比豬肉、魚肉都要高出好幾倍,而且含有豐富的鈣、磷、鐵以及維生素A等營養元素。
螃蟹的種類很多,我國蟹的種類就有600種左右,螃蟹可分為淡水和海水兩大類。淡水蟹最有名的屬“大閘蟹”,俗稱河蟹、毛蟹、清水蟹,一般在9—10月成熟,正值每年的秋分時節。
17、寒露:
寒露吃菊花酒。寒露與重陽節接近,此時菊花盛開,為除秋燥,某些地區有飲“菊花酒”的習俗,這一習俗與登高一起,漸漸移至重陽節。菊花酒是由菊花加糯米、酒曲釀制而成,古稱“長壽酒”,其味清涼甜美,有養肝、明目、健腦、延緩衰老等功效。
18、霜降:
霜降吃牛肉。牛肉的營養價值高,古有“牛肉補氣,功同黃芪”之說;《本草綱目》指出,牛肉能“安中益氣、養脾胃,補虛壯健、強筋骨,消水腫、除濕氣”。中醫認為,牛肉入脾、胃經,是補脾胃的佳品。而西方營養學認為牛肉蛋白質含量高,而脂肪含量低,所以味道鮮美,受人喜愛,享有“肉中驕子”的美稱。
牛肉可調養脾胃,特别是現在的秋季需要一些養胃的食物,牛肉還有補腎作用,男士可以多吃些。同時還可以多食些小炒牛肉、焖牛腩、牛骨髓炖山藥。
19、立冬:
在我國南方,立冬人們愛吃些雞鴨魚肉,在台灣立冬這一天,街頭的羊肉爐、姜母鴨等冬令進補餐廳高朋滿座。許多家庭還會炖麻油雞、四物雞來補充能量。
北方人愛在這一天吃餃子。餃子有“交子之時”的意思,而立冬是秋與冬相交的日子,所以立冬吃餃子的傳統,在北方已經流傳了上百年。還有人說,立冬吃餃子,撈出鍋後不能馬上吃,要一隻一隻擺放在洗得很幹淨的篩子裡,稍微晾一下,把水滴掉。這是為了在吃之前先敬土地神,感謝他在秋天裡慷慨的給予。
20、小雪:
小雪吃羊肉。羊肉性味甘溫,入脾腎。冬天食用羊肉,可謂一舉兩得:一來增加人體熱量,抵禦寒冷,二來對虛寒病症有極大裨益。紅燒或煲湯,都可以把羊肉的滋味發揮到極緻。
21、大雪:
大雪吃紅棗糕。紅棗糕是棗糕的一種,口味獨特,棗香濃郁,口感細膩,回味綿甜。含有維生素C、蛋白質、鈣、鐵、維生素等營養成分,既能補脾和胃、益氣生津,還有保護肝髒、增加肌力、養顔防衰之功效。因為紅棗糕價格合适,而且營養豐富,所以廣受現代消費群體的喜愛,在民間有“常品紅棗糕,體健精神爽”和“一日食三棗,百歲不顯老”的說法。
22、冬至:
冬至吃餃子。餃子是最适合冬季吃的食物,特别是在中國北方地區,冬至吃餃子,已經是流傳了千年的曆史,餃子是中國北方最有代表性的美食,它可以煮着吃,也可以蒸着吃,人們在冬至這天吃餃子寓意吉祥,而且在很多地區還有“冬至餃子夏至面”的說法。
冬至吃湯圓。在中國南方地區,湯圓是最适合冬至吃的食物,說早在古代宋朝年間,南方地區就有冬至吃湯圓的習俗,冬至這天吃湯圓寓意一家人團團圓圓,而且湯圓是用糯米制成的圓球狀食物,它的餡兒有黑芝麻和花生醬等多種,人們食用以後能補虛,也能健脾開胃,在冬至這天食用,對調理脾胃有很大好處。
23、小寒:
小寒吃臘八粥。小寒節氣中就有一重要的民俗就是吃“臘八粥”。臘八在小寒節氣前後,在這個時候吃一餐内容如此豐富的熱粥,既能刺激食欲,又可以增加機體熱量,起到暖胃消寒的作用。
24、大寒:
大寒吃紅棗。小小的紅棗有着大大的功效,不僅能夠補血養顔,而且還有很好的補氣效果,能夠有效對抗寒冷,在大寒的時候食用再适合不過了。在紅棗當中還含有非常多的微量元素以及營養物質,能夠有效提高身體免疫力,具有非常好的保健效果。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