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交彙點新聞客戶端
交彙點訊 “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市場需求、産業需求是我們創新的原始驅動力。”第二屆全國創新争先獎獲得者、南京農業大學校長陳發棣教授說。
我國是花卉資源大國和生産大國,但不是花卉強國。菊花用途廣、用量大,長期以來,我國菊花商業生産的品種多從國外進口,一直受制于人。經過幾代人、幾十年的努力,陳發棣教授團隊建成了世界最大的菊花基因庫。“用他們來育種,培育出有市場競争力的品種成為了我們團隊的目标。”陳發棣認為,基礎研究目的在于指導和支撐應用研究,我們研究的宗旨在于拿到實實在在的可以服務于産業和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的新品種、新技術等。聚焦美麗鄉村“花經濟”、做好産業扶貧“花文章”、深耕育種“花千态”是團隊推動基礎研究與應用實踐相融合的主線。 記者:南農大菊花科研有着豐厚的“家底”,您的導師、原金陵大學李鴻漸教授從1944年開始就從事菊花品種搜集、保存等工作,距今已有73年曆史。請您談談這一團隊是如何傳承和創新的? 陳發棣:任何一個好的研究都要依托深厚的積累,創新是基于厚重基礎上的開拓。 傳承——李鴻漸教授從1944年開始進行菊花品種的搜集、保存,為南農菊花研究奠定了深厚的基礎。李老師對菊花研究的摯愛和執着深深影響了我。可以說我們團隊從李先生那兒不僅傳承了菊花資源,而且傳承了做研究的執着精神,所以我們團隊幾十年來一直從事菊花研究。我讀研究生的時候,主要研究菊花的起源與演化,要去各地搜集野生資源,當時根據植物志,按圖索骥,曾到險峻的黃山天都峰等地采集野生菊花種質。現在我的學生也多次入藏采集野生菊花資源。截至目前,我們團隊從自25個省份共收集了18個屬、110個種、316份野生資源。還收集保存了傳統菊、切花菊、盆栽小菊、園林小菊、功能性菊花等不同類型菊花資源,建成了世界最大的菊花基因庫。 創新——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市場需求、産業需求是我們創新的原始驅動力。我國是花卉資源大國和生産大國,但不是花卉強國。菊花用途廣、用量大,長期以來,我國菊花商業生産的品種多從國外進口,一直受制于人。我們有這麼豐富的菊花品種資源,這麼多中國特有的菊花野生資源,都是非常寶貴的育種親本!用他們來育種,培育出有市場競争力的品種成為了我們團隊的目标。 育種的創新需順應市場與産業需求。近年來,我們團隊一直堅持在産業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堅持基礎研究與應用相結合,通過理論突破,支撐技術創新,再服務于生産實踐。 在基礎研究方面,我們緻力于研究菊花性狀的遺傳規律等,比如菊花的花型、花色是怎麼遺傳的,通過弄清其中的規律,就可以科學地選配親本,“定向”地選育目标品種,提高育種效率。 要知道,選育一個菊花新品種至少要5-6年的時間,如何保障選育的品種能滿足未來市場需求,這就需要對未來的市場具有前瞻的研判。我們團隊菊花資源和育種技術優勢明顯,而企業直接面向市場和消費者,能夠敏銳地捕捉市場需求。什麼品種、花色最受市場歡迎,這其中涉及不僅僅是觀賞性的問題,對于生産者而言,還要考慮生産特性的問題。品種非常好,但不适于生産,或者說生産成本很高,那肯定也是不會受歡迎的。如菊花從種植到開花,一般需要3個月左右的時間,但有的品種要100多天才開花,對于企業而言,生産成本也就提高了。所以,我們每年都會與企業進行廣泛的交流,一同探讨研判菊花品種需求的未來趨勢,做到有的放矢。所以,品種選育一定不能是“閉門造車”,必須是“擡頭看路”,隻有同時結合了企業和市場需求,才能既“叫好”、又“叫座”。 經過幾十年的努力,我們成功地創建了菊花近緣種屬抗耐性利用的菊花遠緣雜交育種技術體系,成功地将我國野生菊資源的抗蟲性、耐寒性等抗性導入栽培菊花。培育出了綠色、乒乓花型等新奇特品種。更重要的是育成了抗性和觀賞性聚合的系列菊花新品種,這些品種不僅好看,栽培上還省工、省力。提升了我國菊花育種水平,減少了對國外品種的依賴。 記者:南京農業大學湖熟菊花基地是世界上最大的菊花基因庫,我們在菊花基因庫中發現核心種質資源。請您談談這一基因庫和相關研究的意義? 陳發棣:位于南京江甯湖熟的南京農業大學菊花基地,目前搜集保存種質5000餘份,其中400多個品種是我們團隊自主選育的。1999年,基地被中國菊花研究會授予中國菊花種質資源保存中心,2016年,基地被中國花卉協會授予國家第一批花卉種質資源庫。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種質資源是研究的基礎,沒有種質資源,不管是基礎研究,還是應用研究,都無從談起。種業的競争歸根結底是種質資源的競争。我國是世界園林之母,又是菊花起源中心,也是菊屬植物的分布中心。野生菊花種質資源中蘊含着許多栽培菊花所不具備的抗性和優良的農藝性狀,是菊花育種的重要親本,種質資源能否有效地開發利用,對于推動菊花的基礎研究、新品種選育等都是最關鍵的。我們通過傳統生理生化手段結合現代組學技術,實現了野生資源的高效鑒定與利用,許多野生資源已成功用于菊花品種的改良,及一些重要性狀形成機制的解析。應該說這個菊花基因庫是我國花卉資源的重要寶庫,今後仍有很大的開發利用潛力。 記者:您的科研團隊不僅深耕菊花基礎研究,在産業推廣和精準扶貧方面也做出了突出貢獻。請談談這當中的一些做法與想法? 陳發棣:我們的基礎研究目的在于指導和支撐應用研究,我們研究的宗旨在于拿到實實在在的可以服務于産業和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的新品種、新技術等。聚焦美麗鄉村“花經濟”、做好産業扶貧“花文章”、深耕育種“花千态”是我們團隊推動基礎研究與應用實踐相融合的主線。2013年以前,很少有人知道世界上最大的菊花基因庫就“藏”在南農,談到菊花,人們大多想到的是其在城市綠化和園林景觀中的功能。如今,好看、好吃、好玩、好用(藥用)的“南農菊花”已經成為一張亮眼的名片,帶火了鄉村旅遊、點染了美麗鄉村,通過一片菊園拉動起一方“花經濟”;與此同時,一朵小小的菊花還插上了扶貧的翅膀,從貴州“梯田”綻放到青海“雪域”,不斷刷新種植的海拔紀錄、牽連起東西部的聯動,并且通過接“二”連“三”,拉動了産業融合的鍊條。 根據農業農村部的統計,花卉的一産産值不到2千億元,但據不完全統計,花卉的一、二、三産融合的産值約1萬億元,這是非常可觀的。南京農業大學江甯湖熟菊花基地,僅去年一年,就接待了60多萬遊客參觀,帶來了8000多萬元的經濟收益。近年來,北至天津、南至深圳、東至浙江、西至青海,在全國的版圖上,南農品牌的菊花園競相開放;以菊花為主題的休閑旅遊基地已達20餘個。 在定點扶貧方面,南農大菊花育種團隊把觀賞菊花引入貴州麻江發展旅遊經濟,打造了東西部聯動做好扶貧協作的案例,這與中央提出的發展新理念中的“創新”與“共享”的精神是高度吻合的。不僅在貴州麻江,在青海烏蘭、在湖北麻城、在陝西商洛、江蘇泗陽,通過品種和技術帶動産業,菊花猶如動力“引擎”,為精準扶貧插上了經濟騰飛的翅膀。我們落地在江蘇泗陽的省科技廳扶貧項目,最近幾年,茶用菊面積已經發展到4000多畝,品種包括杭白菊、金絲皇菊以及我們團隊自主開發的新品種。 記者:您的不少研究生,都在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進行科研工作。您怎麼看待導師和學生過的關系?您是如何做好他們成長中的引路人的?研究生低年級學生在基礎研究之外,如何激發他們的創新思維,或者說科研想象力的發揮? 陳發棣:我覺得導師和學生是“鏡子”和“影子”的關系。導師對學生的影響是多方位的,導師為人、為學、處事等等均會對學生造成深遠的影響,一個仁愛、敬業、勤奮、富于創新精神的老師,我相信他帶出來的學生也是富有仁愛之心、勤奮上進、敢于披荊斬棘的,多年的觀察告訴我,我們培養的學生身上有着非常明顯的導師的“影子”。另一方面,現在的學生聰穎、思維活躍,認識新事物的能力強,他們是我的“鏡子”,我也會從他們身上看到我的不足,然後去努力提升自我。所以,我認為一個成功的師生關系應該是教學相長的關系。 導師不僅是學術上的指導者,更應該是學生成長過程的引路人。大多數學生仍處在青年時期,成長過程會面臨着這樣或那樣迷茫與困惑。我和我的團隊成員總是能夠适時地給學生們解惑。我一直跟我們的學生強調:先做人再做事,也要求我團隊的老師們率先垂範。比如,團隊協作精神是一個團隊戰鬥力的根本保障,我們團隊有17位老師、100多位學生。在大團隊裡做研究,就要求每個學生一定要有團隊協作精神。我們采用導師組指導制、小組會大組會組合等等形式培養和弘揚團隊協作精神。協作過程中的點點滴滴,都能小中見大,這些都是教育的重要内容。 創新思維是創新研究的源頭活水,是我們研究生培養的非常重要的目标之一。在培養過程,我們會給學生一個半開放式的選題,之後鼓勵學生查閱文獻、梳理現有選題相關領域的研究進展,在此基礎上,自己提出創新點、設計研究方案等,重點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另一方面,鼓勵學生開展多層面的學術讨論、跨學科間的學術交流、參加國内外學術活動等等,從而激發學生創新思維的靈感。對于專碩,我們則鼓勵學生多到田間地頭,從生産“一線”發現問題、“就地”想解決方案,實現實實在在的創新。 記者:您的另一個身份是高校校長,對于學校的學科發展和人才培養,有着什麼思考和期盼? 陳發棣:立德樹人是高校人才培養的根本任務。強農興農是時代賦予我們的使命擔當。南京農業大學當前的目标是建設農業特色世界一流大學,我們的人才培養也對接這兩個發展定位,一是培養知農愛農新型人才,二是培養有世界眼光、中國情懷以及南農品質的人才。也就是說我們培養的人才應知農愛農,具有大國三農情懷,具有過硬的專業知識;有着矢志為解決中國乃至世界範圍内,關乎人類健康、糧食安全、生态環境大課題的全球的視野與擔當。 前不久,南京農業大學召開了新農科、新工科建設推進會,研究推進學校相關研究與實踐項目的建設和實施,其中,專業結構如何優化、傳統專業如何改造、師資隊伍如何建設、實踐平台如何建設、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如何實現變革是我們重點思考的問題。我們希望,通過新農科的率先探索與實踐,将頂層設計與考核重心,進一步落實到人才培養這一根本任務上來。 交彙點記者王拓 通訊員 許天穎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