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五行是中國古代道教哲學的一種系統觀,廣泛用于中醫、堪輿、命理、相術和占蔔等方面。五行的意義包涵借着陰陽演變過程的五種基本動态:水(代表潤下)、火(代表炎上)、金(代表收斂)、木(代表伸展)、土(代表中和)。中國古代哲學家用五行理論來說明世界萬物的形成及其相互關系。它強調整體,旨在描述事物的運動形式以及轉化關系。陰陽是古代的對立統一學說,五行是原始的系統論。
2、道家五行學說最早,旨在描述事物的運動形式以及轉化關系。五行學說是我國古代的取象比類學說,不是五種元素,而是将萬事萬物按照潤下、炎上、曲直、從革、稼穑的性質歸屬到水火木金土五個項目中,與西方古代的地、水、火、風四元素學說有區别,是集哲學、占蔔、算命、曆法、中醫學、社會學等諸多學于一身的理論。
3、五行系指古人把宇宙萬物劃分為五種性質的事物,也即分成木、火、土、金、水五大類,并叫它們為“五行”。早見《尚書·洪範》記載:“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彎曲,舒張),金曰從革(成分緻密,善分割),土爰稼穑(意指播種收獲)。潤下作鹹,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作辛,稼穑作甘。”這裡不但将宇宙萬物進行了分類,而且對每類的性質與特征都做了界定。後人根據對五行的認識,又創造了五行相生相克理論,這個理論主要在“五行生克”定律上面。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