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前兩集還原了核電站爆炸後的恐怖畫面,也營造出讓人毛骨悚然的死亡氣息,看時不免渾身顫栗。5集迷你劇,片長合計隻相當于一部長篇電影的時長,電視劇圍繞災難發生的當時、應急救援(隻是以為普通的火災救火)、防止二次爆炸的措施、建造石棺、劃定隔離區、疏散人群、殺死牲畜并填埋、事故原因調查分析、審判等展開,劇情緊湊流暢,一口氣便能看完。
2、核電廠廠長、總工程師:因為隻要通過測試(第4号反應堆),上面的人能晉升,空出位置後面的人都能順帶往上爬,即使在核反應堆處在炸毀的邊緣,也堅持要完成測試,因為rbmk反應堆可以一鍵停止(az-5),但是由于反應堆設計上的缺陷,原本一鍵停止的操作成為“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最後造成毀滅性的災難;沒有人認為操作有誤,他們堅稱一切都沒有問題,蘇聯的核工業世界領先,不可能出問題;
3、測試當班的值長、工程師:他們當中不具備核電廠工作經驗(原本隻是在熱電廠工作)的年輕人才25歲,在這個崗位工作的時間才4個月,原本在4月25日就要進行的測試,因電力系統調度要求不允許降功率,延期到4月26日的晚上,負責操作的那個年輕人根本沒有測試過核反應堆,操作隻能依賴臨場的電話和一本被塗畫過的操作手冊,有人提出質疑,但在領導的威脅和壓迫下,選擇了服從,他們至死的那一刻都認為他們的操作是沒有問題的;
4、中央官員: 他們代表的是蘇聯中央委員會的政治立場,起初核電廠上報也隻是稱之為可控的火災事故,他們要求對蘇聯社會主義的信仰,要對這個國家有信心,國家說了情況不危險,那就照做。封鎖這座城市,不準任何人離開,切斷電話線,封鎖信息,要防止人民破壞自己建設的勞動成果。
5、消防員:消防員的故事是真實發生的,記錄在《切爾諾貝利的悲鳴》(作者:阿列克謝耶維奇,2015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這本訪談紀實文學作品裡,他在不知發生什麼事故的前提下去的爆炸現場救火,接觸到堆芯裡爆炸散飛的石墨,暴露在讓輻射測量儀爆表的高強度輻射底下,注定很快就會死掉,他成為了這個國家的烈士,不再是他妻子的丈夫和還未出生孩子的父親,他潰爛到散架的屍身連同他用過的物品,最後封存在鉛制的棺椁,堅硬冰冷的混凝土裡。
6、志願潛水員、飛行員、煤礦工:他們是被國家選擇去犧牲的人,他們都了解這件事情對自身毀滅性的傷害,但最後都出于對民族和後代保護的使命,又或者長期在社會主義大熔爐裡,成為對這個國家有用的人,也許才是他們身上的榮光;
7、列加索夫、霍缪克、謝比納:電視劇絕對的三個主角,謝比納自稱是個“大人物”身邊碌碌無為、無足輕重的人,連當克裡姆林宮安排他去組織切爾諾貝利救援、善後工作,起初也很驚訝,列加索夫被安排陪同在謝比納身邊提供核科學技術支持,霍缪克主要負責走訪當事人、調查事故發生的原因。
8、整個過程中,被裹挾在蘇聯社會主義的意識形态中,你甚至說不出到底是誰的錯,就像列加索夫在第一集片頭時錄音時說的,正義的世界是正常的,但切爾諾貝利事件毫無正常可言,那裡發生的一切和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瘋狂的,謊言不會被當做是真相,但當我們聽多了謊言,就再也看不到真相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