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量競争力的四個方面銀行競争力是銀行綜合能力的體現,是在市場經濟環境中相對于競争對手所表現出來的生存能力和持續發展能力的總和。其分析框架應包括以下四個方面内容。銀行現實競争能力。指銀行在當前條件下的生存能力,代表着該銀行在報告期時間點上的競争力,是一個時間剖面的顯示性指标集,主要包括市場占有率、盈利能力、經營能力、資産質量、資本充足率等财務會計指标。
銀行潛在競争力。它代表了一個時間點内銀行内部因素影響未來競争力的隐性指标集,它主要是基于對現實競争力分析的基礎上,重點分析構成銀行競争力的主要制度性影響因素,如銀行的組織結構、法人治理結構、業務體系和業務創新能力、銀行監管的有效性等,以測度競争力的後續能力。
銀行競争力的環境因素。它主要是指社會發展環境、宏觀經濟環境、社會信用環境、銀行體系環境等,以衡量外部環境對銀行競争力的影響狀況。銀行的競争态勢和競争力的定量評價。它代表了上述顯示性、隐性指标集中的相關指标随着時間的變化趨勢,并通過歸納彙總,分析銀行競争力的基本競争态勢。
衡量競争力的指标體系構成銀行競争力的指标體系,可以分為上、中、下三個層次,每個層次由下級層按權重合成:首先是比例指标層次,比如流動性比例、不良貸款比例、資本充足率比例、盈利指标比例等。其次是單要素指标層次,包括流動性、盈利能力、資産質量、發展能力、法人治理結構、業務體系、業務創新能力,金融監管有效性、宏觀經濟穩健性、經濟增長速度、信用制度和信用風險共10個方面。
第三個層次是銀行競争力的整體性指标。這一層次是銀行競争力測試指标的最上層,是所有與銀行競争力有關的比例指标的綜合,全面反映銀行競争力狀況。衡量競争力的遵循原則不同評級機構對銀行競争力評價模型所遵守的原則不同,所構建競争力評價模型也不盡相同。我們在構建衡量銀行競争力模型時,始終堅持如下三個原則:動态、連續性原則。
競争力既有一定時點上的衡量,同時競争力又是一個動态的發展變化的過程。因此,在對銀行競争力分析時就不能僅就某個時點的情況進行判定,應當克服僅采用時點數據信息進行判斷的弱點,把被考察銀行競争力作為連續發展過程,曆史地、聯系地分析、判定競争力的大小。
控制風險與提高競争力相協調原則。提高銀行競争力,增強盈利能力是銀行經營的一個基本主題。但銀行業作為一種負債經營和高風險行業,盲目競争、過分強調收益可能會忽視風險,造成資産質量下降,最終導緻競争力下降。過度強調風險控制必然以犧牲資産收益性為代價,從長期來看,這種經營戰略必然招緻被市場擠出的風險,最終也導緻競争力的下降。
定量與定性相結合原則。影響銀行競争力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也是複雜多樣的,不同的因素之間相互作用和關聯,形成了十分複雜的關系。定量指标主要強調分析性,對綜合性、關聯性反映不足。如果僅僅采用定量性指标,對銀行的競争力評價很難做到客觀全面,有時還可能出現較大的偏差。
為了避免這種現象的發生,必須在使用定量分析的同時,利用定性指标作為補充。做到定量、定性相結合的方法,充分發揮各自的優勢,達到客觀、全面評價的目的。從綜合競争力看,招商、民生、浦發為第一檔次;建行、中行、興業、華夏、交通、中信為第二檔次;工行、光大、深發展、農行為第三檔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