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排放重點産業?到2025年,規模以上工業單位增加值能耗較2020年下降13.5%,重點行業二氧化碳排放強度明顯下降;2030年前,工業領域實現二氧化碳排放達峰……近日,工業和信息化部等3部門聯合印發《工業領域碳達峰實施方案》,為工業領域推進碳達峰明确了時間表,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碳排放重點産業?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到2025年,規模以上工業單位增加值能耗較2020年下降13.5%,重點行業二氧化碳排放強度明顯下降;2030年前,工業領域實現二氧化碳排放達峰……近日,工業和信息化部等3部門聯合印發《工業領域碳達峰實施方案》,為工業領域推進碳達峰明确了時間表。
專家認為,下一步要精準把握工業領域碳達峰的關鍵點和發力點,通過落實重點任務和開展重大行動,高效平穩推進工業領域碳達峰。
深度調整産業結構
工業是能源消費和碳排放的主要領域。數據顯示,去年,我國能源消費總量為52.4億噸标準煤,其中工業占比65%左右。《方案》把深度調整産業結構放在重點任務首位,提出推動産業結構優化升級,堅決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項目盲目發展,大力發展綠色低碳産業。
如何構建利于碳減排的産業布局?國家信息中心預測部産業室主任魏琪嘉認為,具體要從3方面推進:一是把推進傳統産業改造升級同技術應用結合起來;二是把先進制造業集群建設與産業低碳改造結合起來;三是要綜合運用市場化手段倒逼落後産能加快退出。
在加快工業綠色低碳技術變革方面,《方案》提出,布局“減碳去碳”基礎零部件、基礎工藝、關鍵基礎材料、低碳颠覆性技術研究,突破推廣一批高效儲能、能源電子、氫能、碳捕集利用封存、溫和條件二氧化碳資源化利用等關鍵核心技術。“通過推動工業綠色低碳技術突破、加大綠色低碳技術推廣力度和開展重點行業升級改造示範,增強工業領域自身綠色低碳發展内在硬實力。”賽迪顧問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呂萍說。
近年來,我國工業在保持快速發展的同時,節能降碳也在持續顯效。規模以上工業單位增加值能耗在“十三五”下降16%基礎上,去年進一步下降5.6%。“要把減排的各項标準進一步明确,有效引導市場預期。同時,要有系統的配套保障支持措施。”魏琪嘉說。
積極推行綠色制造
全面構建綠色制造體系,是解決我國制造業碳排放量基數大、綠色産業鍊建設滞後問題的關鍵。《方案》強調,繼續完善綠色工廠、綠色園區、綠色供應鍊、綠色設計産品等綠色制造體系。“這将為工業企業綠色低碳發展、全面提升清潔生産水平樹立标杆。”呂萍說。
與傳統制造業相比,綠色制造最大不同在于它是一種清潔生産方式和廢棄物循環利用的生産模式。魏琪嘉解釋,在這種生産模式下,從原料開采到産品報廢的整個産品生命周期中,對材料的回收、利用、處理等通盤考慮,綠色低碳理念貫穿于産品的全過程。目前汽車、機械、電子、紡織、通信等行業都具備了構建綠色低碳供應鍊的條件,很多行業龍頭企業在供應鍊整合、創新低碳管理等關鍵領域發揮引領作用。
數據顯示,10年來我國累計推廣約2萬種綠色産品,創建近3000家綠色工廠,培育近200家綠色制造服務供應商,累計制定644項節能與綠色發展行業标準,初步形成綠色制造體系。
《方案》提出,到2025年,創建一批生态(綠色)設計示範企業,制修訂300項左右綠色低碳産品評價相關标準,開發推廣萬種綠色低碳産品。例如,在交通運輸領域,将大力推廣新能源汽車,強化整車集成技術創新,提高新能源汽車産業集中度。到2030年,當年新增新能源、清潔能源動力交通工具比例達到40%左右,乘用車和商用車新車二氧化碳排放強度分别比2020年下降25%和20%以上。
“通過構建綠色低碳産品開發推廣機制,加大能源生産、交通運輸、城鄉建設等領域綠色低碳産品供給,打造綠色低碳産品供給體系,既能充分發揮工業綠色低碳發展對碳達峰的支撐作用,也能通過持續激發産品市場需求為工業供給側持續注入發展活力。”呂萍說。
推行綠色制造,往往需要大量技術研發和項目建設投入。魏琪嘉建議,要将前期技術研發費用最大程度分散化,讓企業用得起綠色節能技術,避免高昂技術使用費阻礙技術推廣。
數字賦能低碳轉型
當前制造業正進入全面數字化新階段,生産流程、業務管理等環節都對數字化提出更高要求。《方案》強調,推動數字賦能工業綠色低碳轉型,強化企業需求和信息服務供給對接,加快數字化低碳解決方案應用推廣。
“工業互聯網 綠色低碳”在主要行業應用已取得一定成效。鋼鐵、化工、建材等高耗能行業通過“工業互聯網 雙碳”場景化應用,實現關鍵生産工藝能耗和碳排放數字化、透明化,建立從生産、存儲、運輸、接收、利用處置、環境容納全流程閉環監管。
“‘新能源雲’接入國家電網經營區全部新能源場站超過291萬座,裝機容量超5.6萬億千瓦,注冊用戶超過25萬個。”國家電網公司發展策劃部碳資産管理辦公室規劃計劃處處長吳靜介紹,國家電網“新能源雲”設計了環境承載、電網服務等15個子平台,實現新能源管理數字化轉型,“我們還上線了浙江工業碳平台,為浙江全域41個行業4萬多家規模以上企業提供工業碳效智能對标數據服務,助力工業生産節能減排和能效水平提升”。
“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未來會有很多新應用場景不斷湧現,如何将技術和實踐相結合,仍需進一步探索。”魏琪嘉建議,要以産融合作為紐帶,借助科技創新提升我國工業基礎高級化、現代化水平,借助工業在全球市場競争地位的提升反哺科技創新,增強經濟内生動力,最終實現科技創新、工業綠色發展和金融支持良性循環。
此外,在促進行業技術産品和發展模式革新的同時,要注重市場化手段應用,通過完善稅收政策體系,推進碳排放權、用能權、電力交易市場建設,擴大綠色信貸投放,逐步健全基于市場的正向激勵機制。
“開展綠色電力交易試點,打通綠電認購、交易、使用綠色通道,将有力推動清潔能源的健康快速發展,應進一步健全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配套制度,逐步擴大行業覆蓋範圍。”呂萍說。(記者 李芃達)
來源:經濟日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