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題:海南周刊丨細數海南土味飲品 味從鄉土逐鮮飲
文\海南日報記者 鄧钰
海南島四面臨海,坐擁山河湖海等自然資源。自古以來,瓊島人享受着鄉土的饋贈——海鮮萬類,常年不斷;山貨千種,四季飄香。
海南新派鹧鸪茶飲。海南日報記者 封爍 攝
種種滋味,塑造了别具一格的地方茶飲。百吃不膩的水粑、下火解暑的涼茶、清新消食的鹧鸪茶……這些依循着本地風土的土味飲品,或鮮,或甜,或苦,或怪,拼湊出瓊島人味從鄉土,逐鮮而飲的飲食文化和生活習慣。
當脫離了精緻包裝、高雅環境附加的“濾鏡”,人們恍然大悟,所謂的土味,實則是這片土地上最本真的清新之味。
其實,每個地方都有不少藏匿在民間的土味風物。它們在當地人眼中或許習以為常,但它們卻包含着這個地方樸素的生活哲學和人間煙火氣息。
水粑 市井飲品的本分滋味
因為價格低廉,利潤單薄,許多土味飲品的賣家租不起店面,隻能走街串巷,流動銷售。想吃上一份,有時還得靠運氣。
定安粟米糕水粑。海南日報記者 鄧钰 攝
好在定安縣定城鎮和安市場内,攤主吳姐十年如一日,在菜場門口的空地賣水粑,才讓一衆“饞鬼”有處可循。
水粑是流行于瓊北的特色飲品,将粟米糕切丁,倒進蜂蜜和紅糖水飲用,有康養脾胃、清熱消暑的功效。
“水粑!水粑!”早上六七點,市場才熱鬧,吳姐和丈夫就已經支起攤位,将裝着粟米糕、紅糖水、蜂蜜等各種原料的鐵碗、水壺一字排開。
隻要有客人上前,吳姐便站起身,拿起小刀,三兩下就把粟米糕切丁裝杯,再倒進蜂蜜和糖水,遞上做好的水粑,一套動作行雲流水,一分鐘不到就完成了。
無他,惟手熟爾。賣了快10年水粑,吳姐主顧不少,每天得切一兩百斤粟米糕。
小小的水粑,幾乎占據了吳姐生活的大部分時間:每日早上出攤,下午五六點收攤,回家匆匆扒兩口飯,就得開始洗、泡粟米;經過兩三小時,粟米泡發後,瀝幹,邊研磨邊加水,攪成米漿;米漿入鍋熬煮,不斷攪拌,成均勻的粘糊狀後,倒入盆、碗等容器中,放在陰涼處晾放五六個小時,直至完全成形,一塊米香十足的粟米糕便做好了。
費時費力,但吳姐卻老老實實做了10多年,沒想過要找什麼省時省力的竅門。“我們做生意,本本分分,工序對了,味道才正,客人才喜歡吃。”她的生意經淳樸又實在,一眼就能看透。
或許是出于對這份樸素的贊賞。逛完市場的市民總會停下來,随手買上一杯水粑,“咕噜咕噜”地喝個爽。一杯水粑,根據分量不同,一到三元不等,剛好能潤潤口、解解饞。
有些食客還鑽研個性吃法,将糖水換成奶茶、姜糖水、椰子水,也别具風味。有些食客,幹脆連糖水也不加,直接吃粟米糕,口感像焦糖布丁一樣柔嫩爽滑,表面再淋上一些紅糖漿,濃郁甜蜜,真正是錦上添花。
涼茶 “自讨苦吃”的降火滋味
都說人的味蕾有頑強記憶。
“每每聞到涼茶濃濃的草藥味,就想起小時候中暑或上火,爸媽讓我喝涼茶的時光。”對于“90後”馮碩而言,涼茶濃厚的草藥香和苦澀的滋味和童年有着莫名的連接。長大後,他也樂于“自讨苦吃”,習慣性用一杯涼茶對抗暑氣。
海口老涼茶。海南日報記者 封爍 攝
涼茶不涼。人們通常理解涼是低溫的意思,但在涼茶中,涼指的是清熱敗火。古代醫學家總結出中藥的“四性”,即寒、熱、溫、涼。無論南北,人們都明白“寒”和“涼”的食物能清熱祛火的道理。
涼茶非茶。雖然名字帶有茶字,但涼茶的配方均是當地各種寒涼性的中草藥。因此在信奉藥食同源的嶺南地區,涼茶被百姓認為是治未病的絕佳良方。所以一到夏季,涼茶鋪裡的王老吉、廿四味,都成了人氣飲品。
在新華南路,一家名為“老字号涼茶店”的鋪子,是許多“老海口”的獨家記憶。泛黃的塑料門簾,印滿菜單的複古門頭,小小的店面洋溢着老舊年代感。
“這家店開了大幾十年,每種茶配方都是獨家的,隻傳給自家人。每天早上四五點就得起來熬,一整鍋水燒出來隻有半鍋涼茶。”梁昌平是“老字号涼茶店”的第三代傳人。2018年,從事建築行業的他,厭倦了每日争分奪秒的生活節奏,決心幫家人經營涼茶鋪,過上了從未想過的生活。
“天氣熱,喝點涼茶敗敗火。”梁昌平拿出複古的紅色條紋保溫瓶,緩緩倒出涼茶,邀人品嘗。嘗上一口,草藥味道濃厚,絲絲微苦中回甘沁甜,暑熱盡消。
談笑間,又有幾個熟客前來,大喊:“平哥,我喉嚨痛啊!”梁昌平從窗口探出頭來,一邊遞過涼茶,一邊笑說:“天熱上火,少吃點烤的炸的。”一窗之間,傳遞的不僅是那傳統草藥味,更是那越熬越濃的人情滋味。
“以前,光這條街上就好幾家涼茶鋪,開着開着就剩我們這家了。”梁昌平語氣裡有些失落。如今,随着各類精緻的奶茶店擴張城池,涼茶鋪似乎已經蜷縮到了不起眼的角落中。
但無論如何,海南人的味蕾,總給涼茶留着一個角落。它經曆了一代代人的選擇和認證,構成了人們的集體記憶。“不信你看,晚上相聚吃燒烤的年輕人們,一手抓着烤串大快朵頤之際,另一隻手大概率還拿着一杯散熱下火的涼茶。”梁昌平笑着說。
鹧鸪茶 人與自然的和諧滋味
海南茶飲中,不缺浪漫故事。
鹧鸪茶的故事,尤為浪漫。相傳,萬甯一農戶養一隻心愛的山鹧鸪。一次,鳥兒生了病,該農民翻山越嶺采摘草藥喂鳥,皆不見效。偶然間,農戶在東山嶺,采摘一樹上的葉子泡熱水給鹧鸪鳥喝。幾天後鳥不但病愈,且活了很久,從此人們認識了此茶有保健功用,并取名為“鹧鸪茶”。
尚南堂——海南新派鹧鸪茶飲成精美特色伴手禮。海南日報記者 封爍 攝
故事真假不得而知,農戶愛鳥之心卻分外動人。讓人願意相信,或許鹧鸪茶,确實是一段人鳥情的見證,能細品出人與自然的浪漫滋味。
實際上,海南人喝鹧鸪茶,古來有之。海南地方志中也有鹧鸪茶用于食療的記載。例如,1828年修編的《道光萬州志》中将鹧鸪茶收錄;1901年修編的《光緒崖州志》中記之曰:“鹧鸪茶,生黎山。五月采之,芳馥異常。可消食。”
在海南鄉村,許多人家的竈前院後,都會挂着一串一串乒乓球大小的茶球,通過飲用鹧鸪茶,應對濕、熱、燥、火等氣候環境,早已成為本土居民特有的生活方式,十分健康。
過去,鹧鸪茶的開發利用始終遊走于低端市場,甚至被許多消費者視為廉價的“洗碗茶”,經濟效益不高。
近年來,人們珍視鹧鸪茶的價值,開啟了鹧鸪茶的華麗變身。在中山路老街的“尚南堂”,鹧鸪茶有了煥然一新的時尚面貌——被開發成精緻的冷萃茶、桂花鹧鸪茶等特色茶飲。
此外,為了讓消費者的舌尖體驗更豐富,尚南堂還嘗試讓味道“霸道”的鹧鸪茶和青檸、小青柑、各種熱帶水果、山蘭酒等結合,開發“即飲”“輕飲”“品飲”系列産品,成為别具瓊島風味的特色伴手禮。(鄧钰)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