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記者:李宣璋 每經編輯:陳旭
社會保障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維護社會公平、增進人民福祉的基本制度保障。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指出,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續的社會保障制度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要堅持社會統籌和個人賬戶相結合的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健全多繳多得激勵機制,确保參保人權益,實現基礎養老金全國統籌。
2012年到2021年,我國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從7.88億增加到10.3億,基本養老保險參保率超過90%;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累計結存6.4萬億元,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投資運營規模不斷擴大,基金運行總體平穩。
這一時期,既是我國養老保險事業發展速度最快、覆蓋面最廣的時期,也是我國強化頂層設計、深化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力度最大的時期。
近5年三項社保參保人數情況
截至2021年,我國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已接近10.3億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基本養老待遇連漲,保障水平不斷提高。
2012年到2021年,企業退休人員月人均基本養老金由1686元提高到2987元,城鄉居民月人均養老金從82元增長到179元。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指出,推進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整合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基本醫療保險制度。推進城鄉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統籌發展。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人社部官網查詢到,從《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統計快報(2015年~2021年)》來看,基本養老保險(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與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在參保人數、收入、支出方面都呈現出增長趨勢。
全國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收入情況
全國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支出情況
2021年,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收入和支出分别達到6.05萬億元和5.65萬億元
以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為例,參保人數從2015年的35361萬人增長到2021年的48075萬人;收入從2015年的29341億元增長到2021年的60455億元;支出從2015年的25813億元增長到2021年的56481億元。
“我是兩年前退休的,對此很有體會。”北京工商大學中國保險研究院院長王緒瑾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電話采訪時表示,随着物價水平逐步上漲,人民群衆的消費水平日益提高,因此居民收入水平也應該不斷上漲。随着社會進步、經濟增長,基本養老金待遇水平逐年提高,也讓人民群衆得以共享改革成果。
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李珍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電話采訪時表示,我國基本養老金在2005年之前是定額調整,沒有錨定目标。“2012年後,養老金錨定工資增長和物價增長這兩個因素,建立了一個待遇調整的機制,我認為是比較完善的。站在退休金保障水平的角度看,無論是從調整的幅度、速度以及替代水平的穩定性來說,我覺得是比較合理的。”李珍表示。
在基本養老保險待遇和基金增長的同時,“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到2025年基本養老保險參保率提高到95%。為實現這一目标,人社部養老保險司有關負責人介紹,目前基本養老保險未參保人員主要集中在農民工、靈活就業人員、新業态從業人員等重點群體。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指出,建立健全合理兼顧各類人員的社會保障待遇确定和正常調整機制。完善社會保險關系轉移接續政策,擴大參保繳費覆蓋面。
對此,華中師範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孫永勇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電話采訪時表示,要實現這一目标,重點需要解決基本養老保險的配合和分工的問題。基本養老保險分為城鎮職工和城鄉居民這兩部分,要推動未參保人員參保,對那些靈活就業的、新業态的人員而言,如果他們加入城鎮職工養老保險的意願不大,那麼就可以引導他們加入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後者要更靈活一些。
孫永勇認為,與城鎮職工養老保險相比,城鄉居民養老保險的繳費水平和待遇水平相對低一些,對于這一情況,将來可以慢慢提高其待遇水平,國家在這方面也應逐漸加大支持。
近年來,我國保障能力持續增強,到2021年末,三項社會保險基金累計結餘6.9萬億元,社會保險基金年度收支規模超過13萬億元,市場化投資運營基金超過8萬億元。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累計結餘4.8萬億元,基金運行總體平穩。
在社保基金戰略儲備方面,劃轉國有資本充實社保基金工作有序開展,共劃轉中央企業和中央金融機構國有資本總額1.68萬億元,全國社會保障基金戰略儲備達到約2.6萬億元。
對此,王緒瑾表示,養老基金管理和風險防控概括起來有兩點:一是保證增量,讓基金不斷增加;二是保證基金安全。
“鑒于我國人口老齡化趨勢和健康中國戰略,養老基金必須要有充分的準備。”王緒瑾認為,劃轉國有資本、建立基金戰略儲備等措施,都是出于這方面的考慮。
“關于養老基金結餘,現在讨論比較多的是應該用于投資。”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發展戰略研究院研究員、世界社保研究中心秘書長房連泉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電話采訪時表示,養老基金之前有一些收支壓力,前幾年開始陸續委托國家機構——全國社保基金理事會代為投資,也具有不錯的盈利能力。
至2021年末,社保基金會受托運營的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累計投資收益額達到2619.77億元
2022年9月16日,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公布了2021年基本養老保險基金受托運營年度報告:2021年末,社保基金會受托運營的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權益總額超過1.46萬億元,累計投資收益額2619.77億元,年均投資收益率約6.49%。
孫永勇認為,全國社保基金理事會對養老基金的運營和投資比較成功,整體收益率很不錯,“這個模式是基于曆史經驗而來的,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成立超過20年了,他們把基本養老保險的一部分錢放進去,搞投資做得比較成功。”
房連泉表示,國家以後還會逐步加大養老基金投資規模,在這方面,養老基金需要統籌使用。“目前,這些錢大部分是在每個省份,以後中央會逐步加大統籌力度,由中央來統一管理。這樣也會緩解一些地方特别是那些基金收支比較緊張、赤字比較大的地方的壓力。”
2015年8月,國務院發布《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投資管理辦法》,對養老保險基金的投資範圍、投資比例、信息披露、監督檢查等都作出了明确規定,規範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投資管理行為。
李珍認為,從制度設計、管理以及整體收益來評估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投資,是應該給予正面肯定的,從世界範圍來橫向比較,我國的養老基金投資都做得很好。
近5年三項社會保險基金收支情況
2021年,三項社會保險基金收入達到68205億元,支出為62687億元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把“适時适當降低社會保險費率”列為完善社會保障制度體系的重要改革任務。近年來,我國多次降低社保費率,5項社保總費率從41%降到33.95%,特别是養老保險單位繳費率由20%統一降到16%,有力促進了實體經濟和民營企業發展。
人社部養老保險司司長聶明隽曾在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表示,2020年出台的減免社保費政策力度空前,2015年以來6次下調企業社保費率共減免了企業繳費近萬億元,而2020年出台的減免政策,一年預計會減少企業繳費1.6萬億元。
聶明隽介紹,截至2020年9月底,階段性減免三項社會保險費政策惠及企業1129.9萬戶,減免額9107億元,緩繳社會保險費616億元。此外,降低社會保險費率政策減少企業繳費2322億元,合計減輕企業成本12045億元。
對此,王緒瑾表示,人社部出台的各項降低費率政策,說得直白一點就是提高企業的輸血與造血功能。有些企業受外部環境影響遇到一定困難,這就需要靠降低費率來給他們輸血,讓企業能夠複工複産,從而具有盈利能力。
“提高盈利能力的企業可持續發展,就會增加就業機會、稅收與社會穩定,長期來說,這就是提高了企業的造血功能。”王緒瑾表示。
降低費率除了能保障企業的輸血造血功能外,孫永勇認為,這還會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企業間的公平競争。“在現實中,一些企業的名義養老金和實際養老金繳納的差距比較大,費基沒有做實,這樣就會産生混亂,使得企業的負擔不一樣,進而影響到企業間的公平競争。”
孫永勇強調,費基沒有做實的結果不僅會影響企業間的公平競争,還會造成基金收支不平衡,“現在把養老保險單位繳費率降到16%之後,可以讓生産型企業、勞動者比較多的那些企業受益。”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尹恒等研究者發文指出,作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三去一降一補”中降成本的重要措施,中國在2015年開始下調社會保險費率,當年失業、工傷和生育三項保險的費率合計下調約1.75個百分點。2016年降費的範圍延伸到社會保險費的主體——基本養老保險,企業繳費比例下調至20%或19%,失業保險費率階段性降至1%~1.5%。2019年5月1日起實行的《降低社會保險費率綜合方案》進一步将養老保險單位繳費率高于16%的省份降至16%,并調低繳費基數,同時繼續執行前期的階段性降費政策。
這是中國社會保險制度建立以來降費幅度最大的一次,标志着中國減稅降費向着以增值稅減稅、社會保險費降費為核心的實質性、普惠式方向發展,其減輕企業成本負擔和穩定就業的政策意圖十分明确。
降費對刺激企業的勞動力需求也具有一定的效果。尹恒等研究者指出,根據全國稅收調查中10個服務業行業數據進行政策模拟發現:社保降費對服務業企業勞動需求的促進作用相當可觀,降費4個百分點,既定工資率下企業的勞動需求量平均增長約6.36個百分點。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加強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全面建成覆蓋全民、城鄉統籌、權責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續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
随着我國人口老齡化持續深化,“十四五”規劃綱要明确提出,發展多層次、多支柱養老保險體系,提高企業年金覆蓋率,規範發展第三支柱養老保險。
多層次、多支柱養老保險體系是指以基本養老保險為基礎、以企業(職業)年金為補充、與個人儲蓄性養老保險和商業養老保險相銜接的“三支柱”養老保險體系。
目前,第一支柱基本養老保險基本健全,第二支柱企業(職業)年金制度初步建立并逐步完善,第三支柱個人儲蓄性養老保險和商業養老保險剛剛開始建立,還處于起步階段。
全國企業年金積累基金數量
全國企業年金參加職工人數
全國企業年金參加職工數量自2019年以來明顯增加
(備注:上述兩圖為全國企業年金參加職工及積累基金數據,不含職業年金參加人數及積累基金數)
第二支柱企業年金方面,2014年配合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全面建立職業年金。2017年會同财政部修訂出台企業年金辦法。截至2021年底,企業(職業)年金參加職工7000多萬人,積累基金近4.5萬億元,補充養老的功能初步顯現。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鄭秉文在中國銀行保險報所著文章《第二支柱養老保險“雙金”要均衡發展》中指出,企業年金和職業年金(以下簡稱“雙金”)均屬第二支柱養老保險制度,建立這個制度的初衷是為提高勞動者總體退休收入水平,使退休收入來源多樣化,增強退休收入的穩定性。
由此看來,第二支柱養老保險是實現共同富裕的一個基礎性制度。鄭秉文認為,為實現“雙金”均衡發展,夯實共同富裕的基礎性制度,企業年金盡快引入“自動加入”機制是突破口。機關事業單位實行“超級自動加入”,是指沒有置入職工的“選擇退出”制度設計。企業年金可引入“标準的自動加入”機制,即職工有權利申請“選擇退出”。
王緒瑾認為,從推動企業年金發展的角度來說,建議在企業利潤方面增加一些政策方面的力度,例如稅收優惠等。
2022年4月,國務院發布《關于推動個人養老金發展的意見》指出,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發展适合中國國情、政府政策支持、個人自願參加、市場化運營的個人養老金,與基本養老保險、企業(職業)年金相銜接,實現養老保險補充功能,協調發展其他個人商業養老金融業務,健全多層次、多支柱養老保險體系。
關于第三支柱,鄭秉文在《養老保險第三支柱的“瓜熟蒂落”》一文中指出,相對于第一和第二支柱,第三支柱個人養老金是個新生事物,絕大多數國家是從上世紀末和本世紀初開始建立的。
經過多年的持續探索,中國養老保險體系第三支柱經曆了“個人補充養老保險”籌備、個稅遞延型商業養老保險試點、個人養老金制度正式啟動三個發展階段。
孫永勇認為,個人養老金從整體上看有很大的發展潛力,有相當一部分人是有這方面需求的,做好個人養老金最主要的是建立老百姓對此的信心,信任和信心是最關鍵的。
鄭秉文在文章中表示,個人養老金制度的出台正值中國人口老齡化的關鍵時刻,在此背景下,第三支柱個人養老金的建立和三支柱養老保障體系的完善将會不斷提高國民福祉,提高家庭财富淨值構成中的金融資産比重,增加退休收入的來源渠道,提高退休收入替代率,穩定全社會的消費預期,擴大長期資本的來源渠道,擴充機構投資者的規模,提高資本市場的長期資金比重,有利于繁榮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和促進經濟增長。
(本文制圖數據均來源于:同花順iFinD、公開資料)
每日經濟新聞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