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水的來源,比較有代表性的是“外源說”和“自源說”。
1、自源說認為,地球起源時,地下深處的岩漿中含有豐富的水,在合适的條件下,這些岩石中的水就會被釋放出來。在地球形成後的最初幾億年裡,由于地殼較薄,加上小天體不斷轟擊地球表面,地幔裡的熔融岩漿易于上湧噴出,因此,那時的地球到處是一片火海。随同岩漿噴出的還有大量的水蒸氣、二氧化碳,這些氣體上升到空中并将地球籠罩起來。水蒸氣形成雲層,産生降雨。經過很長時間的降雨,在原始地殼低窪處,不斷積水,形成了最原始的海洋。原始海洋的海水隻是略帶鹹味,後來鹽分才逐漸增多。經過水量和鹽分的逐漸增加,以及地質曆史的滄桑巨變,原始的海洋才逐漸形成如今的海洋。
2、外源說認為,碰撞到地球的彗星、降落到地球的隕石,其成分含有一定量的水,一般為0.5%~5%,有的高達10%以上。其中碳質球粒隕石含水更多。球粒隕石是太陽系中最常見的一種隕石,大約占所有隕石總數的86%。降落到地球的隕石把水分帶到了地球。另外有人認為太陽風到達地球大氣圈上層,帶來大量的氫核、碳核、氧核等原子核,這些原子核與大氣圈中的電子結合成氫原子、碳原子、氧原子等。再通過不同的化學反應變成水分子。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