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岡石窟位于大同市城西約16公裡的武州(周)山南麓、武州川的北岸,始建于北魏建都平城(今大同)的時代。和後期開鑿的洛陽龍門石窟不同的是,雲岡石窟不僅有中國傳統藝術風格,也融合了古印度、西域和中原各民族的藝術特征。最有代表性的是第20窟(白佛爺洞)高13.75米露天釋迦坐像,這尊塑像胸部以上保存得依然完整:面部半圓,深目高鼻,眼大唇薄,保留着典型的西域少數民族、印度人的面部特征。而龍門石窟中的大佛,則已經接近南朝士大夫的相貌了。雲岡這尊釋迦坐像的衣飾線條也不似龍門石窟那樣柔和,而是透着北魏早期藝術的幹練。雲岡石窟景區分為景觀區和石窟群,其中,石窟群無疑是最大的看點。整個石窟群自東而西依自然山勢分為東、中、西三區,目前對外開放的洞窟大約40個,比較傳統的參觀路線是從東部的第1窟開始,依次往西直到第45窟結束。若參觀時間在兩小時左右,一般主要遊覽第5、6窟,五華洞(第9-13窟)和昙曜五窟(第16-20窟)。
九龍壁原是明初代王朱桂府前的照壁,在現存最享盛名的三座九龍壁中,是建築年代最早、尺度最大、而又最富藝術魅力的一座。(另兩座在北京,一座在北京北海公園,一座在北京故宮皇極門前,均建于清乾隆時代。較大同九龍壁要晚三百五十至四百年。)此壁的建築結構全部使用黃、綠、藍、紫、黑、白等色琉璃構件拼砌而成。壁體由三部分組成:底部為須彌座,中部為壁身,上部為壁頂。東西兩端分别是旭日東升和明月當空的圖案,并襯有江崖海水,流雲紋飾。須彌座的束腰鑲有兩層琉璃獸:第一層是麒麟、獅、虎、鹿、飛馬等,第二層是小型行龍。這些琉璃獸姿态各異,栩栩如生。壁身之上有仿木結構的琉璃鬥拱六十二組,承托琉璃瓦壁頂。壁頂為單檐五脊,正脊兩側是高浮雕的多層花瓣的花朵以及遊龍等,脊頂戗獸、脊獸、龍獸俱全,兩端是雕刻手法細膩的鸱吻。壁身正中心一條是坐龍,為正黃色。此龍正對着王府的中軸線,昂首向前,目光炯炯有神。龍身向上卷曲,龍尾伸向後方,似在端坐靜觀。兩側的第一對龍,是兩條飛行中的龍,為淡黃色,龍頭向東,龍尾伸向中心龍。
大同鼓樓始建于明朝,清朝順治、乾隆年間均有重修,是山西乃至全國保存較為完好,規模較大的明清鼓樓。鼓樓高三層,為十字歇山頂建築,面闊和進深均為三間。樓閣四面設門,四周有回廊欄杆,底層有木制樓梯。明清時期,鼓樓是全城報時報警之地,備有測定時間的“銅漏壺”和“定更鼓”。鼓樓四面均懸挂牌匾,南向上匾為“鼓樓”,下匾為“聲聞四達”;東向上匾為“歌風”,下匾為“雲開春曉”;西向上匾為“振德”,下匾為“和聲鳴盛”;北向上匾為“時雍”,下匾為“蟾雲就月”。
恒山位于大同市渾源縣城南4公裡處,是著名的“五嶽”之中的北嶽。恒山景區包括天峰嶺景區、翠屏峰景區、千佛嶺景區等等,目前開發的是翠屏峰和主峰天峰嶺,一般說“遊玩恒山”便指的天峰嶺景區。恒山不僅風光優美,也是重要的道教發祥地,山上有許多道教廟觀,相傳“八仙”之一的張果老就是在恒山修行得道的。遊玩恒山以一日遊為主,一早遊玩翠屏峰下懸在半山腰的千年古寺懸空寺,然後前往四五公裡外的天峰嶺遊覽道教建築群(打車10元左右),登上天峰嶺之巅望遠。恒山爬起來難度不大,大緻遊覽線路為:大字灣-虎風口-舍身崖-飛石窟-恒宗殿-天峰嶺山頂,爬山大概3-4小時便可往返。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天峰嶺山頂開放時間不定,許多時候隻能走到恒宗殿,想要登頂的遊客行前務必聯系景區确認。進入天峰嶺售票處便是一段約5公裡的盤山路,通往恒山停車場(停旨嶺)。如果想體驗爬山的感覺,也可以步行上山,大概要走一個多小時。售票處附近有不少小黑車拉客,10-20元/人到停車場。在停車場向東仰望,可以看到大字灣的峭壁上刻着剛健的“恒宗”二字,這也是恒山上最有特色的石刻,被視為恒山的标志。
“圖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