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尋隐者不遇的詩意400字

尋隐者不遇的詩意400字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27 12:36:56

文 \ 周劍之

尋隐者不遇的詩意400字(失落中的詩意)1

賈島《尋隐者不遇》

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

隻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

詩題:期待的失落

大家或許都曾有過這樣的經曆:滿懷期待地前去拜訪朋友,朋友卻碰巧外出了。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會是什麼樣的心情?遺憾,惋惜,失落,又或者無奈。而在古人那裡,這些看似負面的心情卻可以是一種詩意。正如《尋隐者不遇》那樣,詩人沒能與隐者相遇,卻成就了一首千載流傳的好詩。

在這首詩中,正文與詩題有非常緊密的呼應關系。解讀這首詩,有必要先從詩題開始。《尋隐者不遇》的詩題,為我們提示了詩歌的基本内容。開頭的“尋”,隐含着一種期待,會讓人好奇:詩人“尋”的過程将會有怎樣的結果?然而在期待之後緊随而至的,卻是“不遇”。這一結果使得最初的期待落了空。這個簡短的詩題給我們勾勒了一個大體情境:期待的失落。

(作者:亞明)

問答:從失落到詩意

尋隐者不遇的詩意400字(失落中的詩意)2

不過,詩題隻是個引子。随着正文詩句的展開,我們會發現,這種失落在詩人的筆下得到了無形地消解,逐漸從“失落”轉化成“詩意”。在這首詩中,詩人設置了一個簡短的問答。問與答的設置,常常能為詩歌帶來許多奇思妙想。像是《回鄉偶書》中的“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又或是《清明》中的“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都已成為我們記憶裡的經典。而《尋隐者不遇》的問與答,又有其别出心裁之處。我們可以看到,這首詩就由問答組成,如同一幕微縮的情景劇。場景是在松下,人物是詩人與童子,詩人詢問而童子回答,質樸直白地呈現,而将深意蘊含在問答之外。

尋隐者不遇的詩意400字(失落中的詩意)3

(歲寒三友)

詩歌的第一句,就是對這一場景的極其簡潔的勾勒:“松下問童子。”在這一場景中出現的“松”意象,有着特殊的意味。我們知道,“松”與竹、梅并稱“歲寒三友”的,向來是隐者高潔品格的象征。因此“松”字間接點出隐者的身份。松下出現的童子,讓人隐約嗅到隐逸的氣息。身邊的童子既已如此,更何況是與松樹比鄰而居的主人?不過主人卻沒有出現,隻存在于童子的回答裡。

詩歌後三句是詩人與童子的對話。乍一看,好像是一問一答,實際上是藏問于答。從童子簡明的回答中,我們可以逆推詩人的三次問話。第一問,問的當然是隐者的去向。所以童子的回答是:“采藥去。”既然有了大緻方向,詩人自然想進一步探尋,由此我們可以想象第二問:“往哪裡采藥去?”童子又回答:“在此山之中。”既然就在山中,那麼說不定還有可能相遇呢。于是詩人又進一步有第三問:“究竟在山中何處?”然而童子答道:“雲深不知處。”最終仍是無法知其所在,無處可尋。

尋隐者不遇的詩意400字(失落中的詩意)4

(作者:亞明)

在這三次問話間,其實隐含着非常細微的情緒起伏和心理變化。可能遇不到、又可能遇得到、最終還是遇不到,起起伏伏,多少曲折盡在其中。在這樣簡短的回答中,所包含的層次竟是如此豐富。

不僅如此,在這首詩裡,還有一個妙處,那就是每一句詩都比上一句展開一個更大的空間。最初的“松下問童子”不過勾畫出局部的一個小場景,第二句“言師采藥去”已将視野轉移到隐者的行蹤,第三句“隻在此山中”,已在無形中展開了一幅關于山的闊大畫面,而“雲深不知處”使得這副畫面不但闊大,更增添了幽深。于是四句詩形成由小到大,層層拓展的層次,極其簡潔又極其豐富,仿佛綿延無窮,将人們的思緒自然而然地引向了山的深處,雲的深處。

意境:“不遇”與“隐逸”

尋隐者不遇的詩意400字(失落中的詩意)5

現在我們可以看到,詩人将“失落”轉化為“詩意”的關鍵在于:詩人的眼光并沒有局限于“不遇”這個結果,而轉向了由“不遇”所延伸出來的另一種意境,一種關于“隐”的意境。尋隐者而不遇。回過頭來再想,這似乎是一種必然的結果:既然是“隐者”,理所當然要隐身雲霧之間,仿佛與世人隔絕,隻留下可望不可即的飄忽,供世人作無盡的向往。

于是,“隐”的境界反而在“不遇”的結果中得以成功營造出來。詩人注定遇不到隐者,隻能帶着微微的惆怅,望向那雲山之間。盡管詩人沒有實現最初的目的,詩歌卻由此獲得了一種詩意的延伸。詩人沒有糾結于無意義的失落感,而是轉向對隐逸境界的體悟,獲得了另一種心靈的享受。這種複雜而微妙的情感曆程,似乎别具一番滋味,不但給詩人以更廣闊的表現空間,同時也能為讀者帶來更豐富的體會。

尋人不遇:唐詩的流行題材

尋隐者不遇的詩意400字(失落中的詩意)6

大約正是出于這樣的原因,尋人而不遇,成為了不少詩人熱衷書寫的内容,是唐代頗為流行的詩歌題材之一。翻開《全唐詩》,我們可以看到許多類似的詩篇。比如李白的《訪戴天山道士不遇》:

犬吠水聲中,桃花帶雨濃。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鐘。野竹分青霭,飛泉挂碧峰。無人知所去,愁倚兩三松。

尋隐者不遇的詩意400字(失落中的詩意)7

又如白居易的《晚出尋人不遇》:

籃輿不乘乘晚涼,相尋不遇亦無妨。輕衣穩馬槐陰下,自要閑行一兩坊。

再如李商隐的《訪隐者不遇成二絕》(其一):

秋水悠悠浸墅扉,夢中來數覺來稀。玄蟬去盡葉黃落,一樹冬青人未歸。

同是尋人不遇,在不同詩人的筆下,寫出了不盡相同的詩境。李白的野興悠長,白居易的閑适自在,李商隐的冷清惆怅,各有風味。然而,若論詩歌的含蓄凝練、餘味無窮,似乎仍要數這首《尋隐者不遇》。它在短短二十字中,所展開的畫面、所延伸的場景、所帶來的想象,都是如此豐富不盡。

作者:難道不是賈島嗎?

最後,還要談談此詩的作者。關于此詩作者,廣為流傳的說法是賈島。與此同時,還另有一說,認為作者為孫革,題目是《訪羊尊師》(首見于李昉《文苑英華》卷二百二十八)。在清人編訂的《全唐詩》中,此詩兩出。盡管此詩不見于賈島的《長江集》,但自宋以來,人們多認為是賈島的作品,如南宋洪邁《萬首唐人絕句》、蔡正孫《詩林廣記》等,都将此詩系于賈島名下。賈島(779-843)字浪仙,範陽人。早年曾出家為僧,法名無本,後來還俗。他一生曾多次參加進士考試,卻都沒有考中。大約在開成年間(約837年)才當上長江主簿的小官。賈島是唐代有名的苦吟詩人。所謂“苦吟”,就是為着一句詩或一個字,不惜挖空心思、耗盡心血。賈島有兩句詩:“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正好是對他自己的真實寫照。還有大家都熟悉的“推敲”。這個詞我們常用來形容寫文章時的反複琢磨,這個詞的由來,就是賈島的苦吟。

尋隐者不遇的詩意400字(失落中的詩意)8

據說,當年騎着瘦驢的賈島,苦苦思索“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兩句詩,猶豫着究竟用該“推”字還是“敲”字,沒留心竟撞上了出行的韓愈。韓愈非但不生氣,反而建議:“敲字更好。”兩人由此結下一段詩緣,“共論詩道,流連累日”。(宋·胡仔《苕溪漁隐叢話》前集卷十九)這便是“推敲”的來曆。

賈島的苦吟做派,在後世還有過不少回響,一些詩人追慕賈島的詩風,刻意效仿,還曾帶動一時的風潮。相較而言,《尋隐者不遇》盡管構思巧妙,但并沒有太多“苦吟”的痕迹。這種渾然天成,恰是這首詩深入人心、經久不衰的魅力所在。與賈島相對,孫革則默默無聞。我們連他的生平也不太清楚。在他名下也隻有《訪羊尊師》這一首詩歌而已。不得不說,賈島的詩名遠勝于孫革,這很可能是更多人認為賈島是《尋隐者不遇》作者的原因之一。

不過,距離這首詩的寫作畢竟已經過去上千年,在沒有更充分的證據以前,我們很難斷言究竟誰才是真正的作者。也許這是賈島無意中的妙手偶得,又也許這是出自名不見經傳的孫革。作者就像是這首詩中的那個隐者一樣,在雲山深處無處可尋,隻留下無窮綿延的詩意,供千載之下的我們無限向往。

尋隐者不遇的詩意400字(失落中的詩意)9

【作者簡介】周劍之,文學博士,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唐宋文學。

歡迎關注微信公衆号“章黃國學”,更多精彩等你來看!!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