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五個“00後”女孩在互聯網上發布以京劇戲腔翻唱古風歌曲的短視頻,短時間内竟收獲400多萬粉絲、2000多萬點贊,頻頻登上抖音、微博熱搜榜……
古老的京劇何以在互聯網上“破圈”?
一夜之間,她們意外走紅
時間回撥到4月1日。
當晚,上海戲劇學院京劇表演專業2017級本科生邊靖婷、程校晨、楊淅、朱鹮完成畢業彙演回到宿舍,離愁别緒湧上心頭。有人提議:“大家今天都穿得這麼好看,要不紀念一下即将逝去的青春?”
于是,四個女孩在宿舍樓道裡架起手機,分别用青衣、花旦、老旦等唱腔,一人一句翻唱了古風歌曲《赤伶》——這首歌講述的是戲中情、戲外人的故事。
其實,過去幾年,她們經常把京劇排練、表演的短視頻上傳互聯網,尤其楊淅已經是小有名氣的手勢舞博主。但這一次,抖音上《赤伶》的後台數據以一種她們從未見過的速度噌噌上漲,提示新消息的小紅點似乎永遠都點不完。
“好像真的要火了。”看到網友如此喜愛,女孩們的熱情被激發。她們把2018級的師妹朱佳音也拉入,并就此确定了各自的唱腔和流派。
由于最先發起短視頻的四個女孩同住在416宿舍,粉絲們親昵地稱她們為“上戲416女團”,并熱情喊話:“成團了就要一直火下去!”
五個女孩共同改編了《知否知否》《牽絲線》等約60首古風歌曲,一人一句,将流行音樂演繹出婉轉、多變的意境。其中僅一曲《探窗》,抖音播放量合計超過5000萬,點贊超過250萬。
唱戲腔不是難事——在選定了本身帶有戲腔或适合改編戲腔的歌曲後,科班出身的她們以擲骰子的方式決定誰唱哪一句,以确保“公平分配”。為了保證網友的聽覺體驗,她們通常先錄好音頻,再進行聲畫混合。一般一個時長30秒以内的視頻,一個半小時可完成拍攝、剪輯。
“上戲416女團”的女孩們在錄制短視頻。新華社記者 劉穎 攝
“她唱着他鄉遇故知,一步一句是相思;台下人金榜正題名,不曾認台上舊相識……”這首點擊量最高的《探窗》,被五人同台“串燒”唱出了五種韻味,有溫婉,有秀媚,有沉郁,有高亢,有渾厚。
一曲激起千重浪。紛至沓來的贊譽令年輕女孩們應接不暇:“小時候特别讨厭聽戲曲,總感覺咿咿呀呀,不知道唱什麼,直到現在才體會到其中的韻味”“從沒想過自己能欣賞京劇之美,第一次聽,竟然愛上了”……
走紅以後,粉絲們頻頻催更,讓女孩們不得不利用周末和一切節假日“合體”錄制視頻,甚至連她們還是“小透明”時發布的視頻,也被粉絲翻出來追看。
“破圈”後遭遇争議:炒作還是創新?
幾乎與走紅同步,批評和質疑也開始出現。有人說她們篡改、糟蹋京劇,還有人指責她們是借國粹炒作個人。
女孩們不斷解釋:“改編京劇對專業京劇演員來說也是一件很難的事,我們資曆尚淺,遠沒有那個本領。”她們說,并沒有對京劇本身作任何改編,隻是在古風歌曲中加入了京劇戲腔,真正改造的其實是流行音樂。
團隊中的“靈魂人物”邊靖婷告訴“新華視點”記者,如果說幾個學京劇的年輕人做這件事有什麼目的,那就是希望借助短視頻平台,提供一個讓人們了解京劇的入口,尤其是增加現代年輕人對傳統國粹的親切感。
上海戲劇學院戲曲學院黨總支副書記、上海市戲曲文化協同創新中心副主任亓季松表示支持。他認為,在流行音樂裡聽到京劇戲腔,一定程度上破除了年輕人與京劇藝術之間的壁壘。
“她們以出色而專業的戲腔,激發了更多群體尤其是年輕人對京劇藝術的向往,這對戲曲文化的傳承和創新有積極正向作用。”亓季松說。
今年7月的一天,在北京梅蘭芳大劇院,當邊靖婷、楊淅演完《穆桂英挂帥》走出劇場已是夜裡10點多,竟有年輕粉絲圍上來,向她倆認真讨教剛才演出時某個動作的含義,以及對這場戲不理解的地方。
這個場景令亓季松既感動又興奮:“我遠遠看着,心裡想,這可太好了。”
是炒作還是創新?文藝評論家毛時安認為:“如果女孩們在藝術語彙、藝術表達、藝術傳播上都沒有提供新鮮元素卻标榜創作,那麼可以稱其為炒作。但她們在堅守京劇本體的前提下,創新了京劇傳播方式,融入了時代審美和情感,有效延展了傳統藝術的舞台。”
“要說夢想,那就是讓更多人感受京劇之美”
雖然争議持續不斷,但五個女孩青春而充滿個性的歌聲,确實為古老的京劇帶來了一波流量。
“上戲416女團”的女孩們自拍合影。新華社記者 劉穎 攝
“出圈”後,女孩們收到很多家長私信,說想讓孩子學戲。不少年輕網友在觀看她們的作品後,對京劇産生了濃厚興趣。“居然這麼晚才知道中國戲曲之美。”一名知乎網友說,“看她們在視頻中普及的一些京劇小知識,突然對這門古老藝術開竅了,這是推動京劇走近大衆的有益嘗試。”
這些都是讓女孩們覺得最有成就感的時候。
“我們這些從小學戲的人,對京劇的熱愛是流淌在血液裡的。要說夢想,那就是讓更多人感受京劇之美。”朱佳音說。
朱佳音第一次跟爺爺走進劇場,就被《貴妃醉酒》中的梅派青衣唱腔迷住了。她從小學二年級開始學戲,由于年紀太小,很不适應練功的節奏,每天早起就哭,“但我從沒說過不學,一直想的是要堅持下來。”
邊靖婷從小喜歡跟長輩去戲園裡聽戲。9歲時,上海戲劇學院附屬戲曲學校到天津招生,邊靖婷天賦卓然,一開口中氣十足,順利通過了考試。
難能可貴的是,幾個女孩的家人都支持她們學戲,認為傳承國粹是件好事。朱鹮的名字是在去藝校報到前改的,父母希望,女兒的藝術之路能像有着鳥中“東方寶石”之稱的朱鹮一樣,高潔、璀璨。
“沒有家人的鼓勵,我可能就堅持不了了。”13歲那年,朱鹮兩次受傷,一次是在練功房完成“下高”動作時不慎從兩丈高的桌子上跌落,導緻腰部骨折;另一次是意外摔跤,腰部脊柱受傷。
壓胯時身體的劇痛,令楊淅不堪回首,但她從未想過放棄。“從小到大,我都覺得自己是個三分鐘熱度的人,除了吃飯喝水,唱戲這件事應該是我堅持最久的了。”
每天清晨6點,雷打不動地開嗓、出早功,這樣的日子是怎樣堅持的?程校晨思考了一會兒得出答案:“還是因為喜歡。”
旦生淨醜皆無俗,唱念做功俱閃光。所有的努力,終會有回報。今年7月,在看完楊淅、邊靖婷參演的《穆桂英挂帥》後,天津京劇院院長王則奇提出褒獎,稱這些新生代京劇人的舞台呈現,已經達到院團演員的表演水準。
傳統文化也要答好吸引流量考題
12月初,已經各奔東西、隻有錄制視頻時才難得“合體”的五個女孩,又一次相聚在上戲校園中。她們收獲了一份頗具分量的禮物——上海戲劇學院2021年度“傳承創新獎”。
“上戲416女團”的女孩們領取2021年度“傳承創新獎”。新華社記者 劉穎 攝
“為她們驕傲,希望她們依舊牢牢把握專業,在此基礎上發揮才智,真正做到守正創新,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加強文化自信。”京劇教育家、國家一級演員童強寄言。
上海市戲劇家協會主席谷好好說,在新時代,古老的戲曲必須繃緊“傳承”和“創新”兩根弦,才能迸發澎湃的生命力。
互聯網技術、短視頻平台為古老的非物質文化遺産注入了青春活力:生于1997年的獨竹漂傳承人楊柳,以“水上輕功”為傳播點,讓流傳千年的獨特絕技廣為人知,吸引近100萬粉絲;“95後”女孩彭靜旋在法國街頭彈古筝,跨文化傳播的張力在全球“征服”逾800萬粉絲……
亓季松說:“古老的京劇從來就不排斥流量,梅蘭芳等京劇名角們都曾是時代的‘頂流’。藝術有了關注度,才有存在和持續創新的可能。”
這幾個足夠熱愛也足夠努力的“00後”,剛剛起步踏上藝術道路。除了尚未畢業的朱佳音,邊靖婷、楊淅已考進江蘇省京劇院,朱鹮收到了濟南市京劇院的邀請,程校晨也準備從事這一行業。
“拿獎之後,覺得肩頭責任又重了一分。”女孩們說,今後還會繼續制作短視頻,并創作更多融入京劇元素的原創曲目。
但她們并不考慮以此為主業。“如果不能持續提高專業本領,無論登台演出還是向大衆傳播京劇藝術,路都走不遠。”女孩們說。
文字記者:吳振東、孫麗萍
來源: 新華視點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