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古代炊器,相當于現在的鍋,煮或盛魚肉用。形狀大多是圓腹,兩耳,三足,也有四足的方鼎。
銅鼎是在新石器時代陶鼎的基礎上發展而成的。現已發現的銅鼎,最大的高三尺。 鼎的形制因時代而異。
大體說,商代前期多為圓腹尖足,也有為柱足方鼎和為扁足鼎。商代後期尖足鼎逐漸消失,圓腹柱足鼎占多數,同時,分裆鼎增多。到西周後期,扁足鼎和方鼎基本消失,鼎點頭呈蹄形。戰國至漢代的多為斂口(口沿向内收縮),大多有很短的蹄足,有蓋,蓋上多有鈕或三小獸。
在商周奴隸制社會裡,鼎曾被奴隸主貴族用來“别上下,明貴賤”,作為标志統治權力和等級的一種器物。進入封建社會以後,鼎就失去了這種性質。
鼎這個炊具已經失傳了,走遍大江南北,作為禮器的鼎也不複見,官府改用獅子鎮守威嚴,雄獅踩個繡球,雌踩個小獅,禮器之鼎隻在寺廟可以見到,作香爐用。從炊具到香爐,可謂從俗世到宗教,這段曆程走得比較遠,曆史的煙塵也已經消散千年。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