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山村風情 嚴白鮮)
米易縣融媒體中心
在四川米易北部,有一個美麗的村落——新山傈僳族鄉新山村,自然景觀壯美,人文資源豐富。這裡曾經偏遠落後、無人問津,現在遊客雲集、盛名在外。新山村,因脫貧而變、因文化而興、因旅遊而旺。
“與世隔絕”的村落
曾經的新山村,雖然風景壯觀秀麗、文化豐富多彩,但因山高路遠,全村人守着自家的一畝三分地,過着相對自給自足的農耕生活。“沒搞脫貧攻堅、文旅開發之前,許多村裡人都排斥去外面,不喜歡跟外人接觸。”新山村村主任谷建鮮說。
那時,大多數村民既沒錢,也不會說漢語,許多村民去得最遠的地方就是鄉上。
接觸不到新事物,造成村民的思想觀念相對保守、落後,也制約着村子的發展。“村裡人沒有改變的意識,全村陷入貧困的‘死循環’。”谷建鮮說。
因全村普遍收入較低,新山村被認定為省級貧困村。
(阿考廣場 嚴白鮮)
為了擺脫貧窮,村支兩委嘗試着在村裡大規模種植核桃、花椒、芋頭等作物,期望通過産業發展,帶動村民脫貧緻富。“雖然村民思想觀念相對保守,但勤快卻是沒得說。”谷建鮮說。
在村民們的悉心照料下,核桃、花椒等作物一天天茁壯成長,大家仿佛看到脫貧緻富的希望,卻因為村内的道路制約而最終化為失望。
當時的新山村隻有一條4米寬的土路,并且沿途山高坡陡、蜿蜒曲折,讓村裡的農産品運輸成了難題。“花椒很‘小氣’,土路來回颠簸,擠壓後導緻花椒品質下降,根本賣不出去。”谷建鮮說。
(新山村風情 王東)
因為隻有土路,村内作物大規模成熟時,不僅無人進村收購,也影響村民自發售賣。“村民們賣核桃隻能用摩托車馱到米易去賣,一車馱一兩百斤,賣個三四百元,一天跑一趟,除去油錢、飯錢,賺不了幾個錢。”谷建鮮說。
現在花椒、核桃到處都可以種,大家都去米易賣,市場飽和,價格就更低,挫傷了村民們的緻富積極性。
從“平均貧窮”到“共同富裕”
2016年,扶貧東風吹進新山村。我縣投入3400萬元,為新山村修建普通四級公路12.6公裡,改變了交通落後面貌。
同時,以文旅扶貧為重頭戲,先後投入1.2億元,以龍肘山良好的自然生态環境、萬畝杜鵑等高品質的生态環境為基底,依托梯田景觀、傈僳風情和山地河谷等資源,進一步完善相關配套設施,打造以米易梯田觀光、傈僳文化體驗、河谷休閑為主題的觀光休閑産品,建成攀西旅遊新名片。
(新山村風情 嚴白鮮)
“現在一天見的人比以前一年見的人都多。”省人大代表、新山傈僳族“刺繡技藝”傳承人賀春豔說。随着村内旅遊業的發展,新山村發生着翻天覆地的變化。“以前,因不懂漢語,村民們害怕與外面人接觸,不會主動走出去。如今,遊客自己走進來,村民們接觸多了,也不再那麼怕生了。”賀春豔說。
有一次,一群外國人來到新山村旅遊,村民們紛紛丢下農活,蜂擁來到外國人面前,你一言我一語地交流。
因為旅遊業的發展,這個曾經“與世隔絕”的村落開始與外界“接軌”,看到了新事物,更新了舊觀念,迸發出發展的新動力、新活力。
看到遊客們穿得幹幹淨淨、整整齊齊,村民們也更加重視個人、家庭衛生。“看到别人幹幹淨淨的,自己邋裡邋遢,怎麼會好意思嘛。”賀春豔笑道。
在各級黨委政府的教育勸導下,加上村民們的行動自覺,村民家裡幹淨、整潔了,房前屋後的“髒亂差”現象明顯減少。
因旅遊開發,這個偏遠的傈僳族村落不僅有了外在的改變,更有着内部的升華。“要改變村子的外在很簡單,但内在的升華卻難能可貴。”賀春豔說。
以前,村裡人都過着苦日子,大家習慣守着自家一畝三分地,缺少緻富的積極性。如今,因為旅遊業的發展,大家見識多了、視野廣了,有了對美好生活的渴望,脫貧緻富的内生動力更強。
(新山村風光 王東)
新山村位于二半山區,因地理氣候因素,以前村内的作物以水稻、玉米、土豆為主,一年隻種一季。“以前農閑時,村民們找不到事幹,就在家閑着。如今,村民們會自己找事幹,大家都鼓足幹勁,争取早日緻富奔小康呢。”賀春豔說。如今,走進新山村,挑水施肥、刺繡、售賣農産品,處處都是村民忙碌的身影。
從“平均貧窮”到“共同富裕”,這個曾經偏遠落後、無人問津的小村落,一躍成為了如今的旅遊勝地和網紅打卡地。2017年10月,新山村順利實現脫貧摘帽;2020年,新山村入選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邁出旅遊業這關鍵一步,新山村的未來更加清晰、明了。”谷建鮮深有感觸地說。
目前,新山村積極借政策“東風”,持續完善景區配套設施,并計劃引入專業運營團隊、專業文化隊伍,提煉打造文化項目,實現文旅融合高質量發展。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采納有費用酬謝。報料ihxdsb,3386405712】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