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城市如何變化,美食始終都是煙火氣的來源。從天剛蒙蒙亮到夜深華燈起,北京街頭巷尾都能找到各色美食的一席之地。餐飲街邊小店不僅點燃了城市煙火氣,釋放着城市消費活力,也記錄着消費習慣的變遷,成為數字化轉型的見證者。
上線外賣平台讓街坊吃上熱乎的早餐,這是永和鮮漿的初衷;讓專業的人幹專業的事,這是螺蛳粉先生門店老闆馬中才将外賣配送交給美團的原因;借助美團互聯網優勢提升運營,東北家常菜老闆劉海英感受到餐飲數字化的便利……
新一代年輕人消費追求便捷性和多樣性,餐飲小店順應着趨勢變化,完成從到店用餐,到手機外賣點餐的時代跨越。餐飲小店老闆的轉型奮鬥故事,是餐飲十年的一個縮影,也為中國餐飲行業發展帶來源源動力。
記錄餐飲消費習慣的變遷
身為紮根社區的餐飲小業态,永和鮮漿服務着街坊鄰裡20餘年。2014年時,外賣平台興起,永和鮮漿上線美團外賣,讓大家在家就能吃上熱騰騰的早餐。
外賣騎手在永和鮮漿取餐。 李奇 攝
清晨6時許,阜成門外大街的永和鮮漿外,前來取餐的外賣小哥絡繹不絕。門店負責人徐經理介紹,“外賣擴大了商家的經營範圍。我們是全城送商家,經常會有老顧客請騎手小哥跨越20多公裡送一份豆漿。”
據了解,永和鮮漿目前日均外賣訂單量達到350單左右。“堂食高峰期是早上,外賣訂單則是一天到晚都會進來。很多顧客從小就喝我們的豆漿,已經習慣了這種味道。北京的生活節奏比較快,不管是通過什麼形式提供服務,我們都想繼續努力,陪他們一起變老。”徐經理說。
螺蛳粉先生門店開通外賣服務。 李奇 攝
十年前,北京還鮮少聞到螺蛳粉的味道,惦念家鄉味道的馬中才決定和家人一起開一家螺蛳粉店。“不少熟客有送餐的需求,我們自己送又會忙中出錯。專業的事情交給專業的人,包括送一份螺蛳粉。”馬中才的妹妹馬鳳華介紹,門店開通美團外賣後,系統會自動接單,也不會出現記錯顧客号碼等情況。
在馬鳳華看來,上線外賣平台對運營提升較明顯,“一開始我們把外賣當成‘副業’,後來美團的業務經理給我們提了很多建議,比如如何設計菜單,做節日營銷。”馬鳳華說,經過一系列經營推廣,螺蛳粉先生的日訂單量達到三四百單,最高有500多單。
從小門臉到大店面,再到實現開分店,堂食之外的外賣訂單有助于門店的營收得到更好保障。馬鳳華說,“未來我們計劃繼續開分店,同時深耕外賣。”
跟上數字化餐飲發展步伐
餐飲業十年,數字化是無可避免的課題。近年來,餐飲小店經營者也在不斷調整經營理念,跟上行業數字化的步伐。
在望京SOHO附近,劉海英和丈夫經營一家東北家常菜館已超過十年。早在2014年,美團外賣剛起步不久,在美團區域業務經理介紹下,劉海英成為北京最早上線外賣的一批商家。她對外賣的變遷深有感觸,現在的外賣平台不僅越來越智能,也越來越懂商家,能根據出餐時間、配送距離和騎手位置分配訂單。“平台功能越來越完善,我可以在後台跟顧客聊天,了解他們的需求,進而做出一些菜品上的實時調整,這些都是在商家學院學到的。”
“北京市民不僅喜歡品嘗國際化美食,也喜歡嘗試各地風味小吃。線上經營擴展了銷路,我們也會學習數據分析、市場營銷等最新的經營方法。”目前,東北家常菜館已經成為一家美團企業用餐的供餐商家,從最初一單50份套餐,到近期接到130份的大額套餐訂單。這背後是外賣平台賦能這家小店新的商業模式和訂單增量。
餐飲街邊小店承載了許多人的城市記憶,不變的是口味,變化的是運營思路和更人性化的服務模式。變與不變之間,廣大餐飲商戶在堂食模式和外賣模式的不斷磨合中,找到了适合自己的“雙主場”發展模式,提高抗風險能力,實現了多元化發展。
文/秦勝南
編輯 李嚴
校對 盧茜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