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孝敬爹和媽百善孝為先

孝敬爹和媽百善孝為先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0-08 20:00:53

孝敬爹和媽百善孝為先(過年回家盡五孝)1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中華民族的美行,龍的傳人已奉行了幾千年。春節之際,阖家歡樂,團團圓圓時,我們就更應該多盡孝心了!做到這“五孝”“十事”,讓父母舒舒服服的過年吧!

孝敬爹和媽百善孝為先(過年回家盡五孝)2

春節回家盡“五孝”

1、“聆聽孝”

别打斷父母說家裡長短的鎖事。難得團團圓圓,爸爸媽媽有很多的話想對子女說。請認真聆聽。聽聽一年來父母都有哪些趣事,又有哪些煩惱。

孝敬爹和媽百善孝為先(過年回家盡五孝)3

2、“情商孝”

别輕易生氣,我們的情緒牽着父母的心,我們的心情會影響父母的心情。春節回家本應該是阖家歡樂的事情,不因瑣事而和父母生氣,快快樂樂過個年,才是高情商的表現。

孝敬爹和媽百善孝為先(過年回家盡五孝)4

3、“勤快孝”

别忙着見同學朋友,多陪父母上街、拎東西、下廚。幫父母打掃打掃衛生、收拾收拾家裡。為父母做上一頓豐盛的大餐。我們的父母更需要我們的陪伴。

孝敬爹和媽百善孝為先(過年回家盡五孝)5

4、“接受孝”

别抗拒父母說些迂腐和無意中傷到你的話,要付出有質量的時間給他們。父母畢竟已年邁,不能很快地吸收新文化,我們的要多給予父母時間與理解。

孝敬爹和媽百善孝為先(過年回家盡五孝)6

5、“分享孝”

别隻顧看手機、電視、電腦,與父母多分享外面的世界。春節回家,帶着父母多去外面走走,多和他們聊聊天,說說自己一年來的趣聞,别讓父母操心。

孝敬爹和媽百善孝為先(過年回家盡五孝)7

春節回家做“十事”

1、帶一件小禮物。

不用特别貴重,用心就好:補品、血糖血壓儀、爸媽愛吃的東西、新鞋、新衣服、新圍巾。

孝敬爹和媽百善孝為先(過年回家盡五孝)8

2、耐心地聽爸媽說說家長裡短、雞毛蒜皮。

可能是親戚瑣事、也可能是鄰裡變遷。父母攢了一年的唠叨都想慢慢講給你聽,别打斷他們。

孝敬爹和媽百善孝為先(過年回家盡五孝)9

3、陪父母走次親戚,串串門。

串門拜年這樣的傳統習俗,已經越來越不受年輕人青睐了,甚至還會被他們看作是一種累贅。其實,陪父母串門走親戚的意義,并不局限于拜年本身,而是在做這件事的時候,你能跟他們一起。這不僅讓他們感到驕傲,也是最貼心的支持。

孝敬爹和媽百善孝為先(過年回家盡五孝)10

4、幫父母打掃衛生。

天氣冷、過年事情多,父母忙不過來,幫他們分擔點。

孝敬爹和媽百善孝為先(過年回家盡五孝)11

5、給父母拍照。

除了自拍,還有一次次相聚需要記錄我們的記憶。除了工作,還有一位位親人值得我們珍惜。過年了記着為爸媽照張相,照一張全家福照片能夠定格一個瞬間,鎖住回憶。跟父母一起翻看照片的過程,就是喚起回憶的過程。久遠的照片可以讓父母回想起他們當年的幸福,臨近的照片能讓他們更享受當前的幸福。

孝敬爹和媽百善孝為先(過年回家盡五孝)12

6、陪爸媽逛街。

别忙着見同學朋友,記得陪爸媽上街買年貨,還要搭把手,多拎幾件東西。

孝敬爹和媽百善孝為先(過年回家盡五孝)13

7、為爸媽下趟廚房。

若自己能為父母做一頓可口的飯菜,父母肯定會吃在嘴裡,喜在心裡。再陪父親小酌幾杯,給母親碗添菜,一家人,其樂融融。

孝敬爹和媽百善孝為先(過年回家盡五孝)14

8、爸媽夾菜别拒絕。

“我吃什麼,我自己夾,你别給我夾菜。”是不是已經說成習慣了?爸媽夾菜是出于愛,請别用不耐煩來回答。

孝敬爹和媽百善孝為先(過年回家盡五孝)15

9、别總是玩手機,多問父母幾句“廢話”。

爸媽講話、上桌吃飯,别總是玩手機。多跟父母聊聊天,問問他們身體,講講你不在他們身邊的這一年。

孝敬爹和媽百善孝為先(過年回家盡五孝)16

10、别吐槽父母“過時了”,離家時給父母一個擁抱。

微信、電腦等流行的工具,父母不一定能跟上我們的腳步。告訴他們最簡單的解決辦法就好。如果可以給他們寫個傻瓜教程。短暫的春節很快會結束,在你即将離家,聽完父母的叮囑後,請記住給他們一個擁抱,這是對父母的最好安慰。

孝敬爹和媽百善孝為先(過年回家盡五孝)17

另外,我們盡孝盡責,也不一定非要是在春節期間,一年有365天,可以定期不定期地選擇在交通不怎麼擁擠、家裡不怎麼忙的時候回家看看,即使平時工作再忙,也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寫信或打電話向父母問好祝福,隻要我們能堅持定期或不定期與父母、孩子溝通,了解他們的喜怒哀樂,分享他們的喜悅,分擔他們的憂愁,讓父母、孩子時時能感覺到我們就在他們的身邊,時時處處都在盡孝、盡責。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