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湖南益陽沅江市的黃茅洲大橋附近,突然出現了大量白色的飛蟲,密密麻麻地在空中飛舞,有很多飛着飛着就落到地面上一動不動,就像雪花飄落一樣。僅一夜之間,在地面上積聚的飛蟲就約幾十公分厚。
一些車輛在通過橋面上之後,在地面上壓出了深深的車轍印,遠遠看上去與積雪被車輛壓過毫無二緻。由于壓過的這些飛蟲屍體迸出大量汁液,緻使路面非常濕滑,汽車行駛在橋上輪胎都會出現打滑的現象,有的卡車為了安全起見,幹脆停下來,并撥打救援電話。随後,當地救援隊立即趕來清理,一直清理9個多小時才勉強收拾得差不多。
聯想到9月5日四川發生的強烈地震,沅江當地一些群衆認為,這些大量飛蟲集體出動的現象,有可能代表着一種異象,說不定會有大的災難發生。這種想法,不免讓大家心裡緊張起來。
據當地植保植檢站的負責同志介紹,這種飛蟲的名字叫做“蜉蝣”,這段時間正好處在它們的交配期,于是紛紛從水中轉移到陸地。那麼,為什麼一下子出來這麼多“蜉蝣”呢?
蜉蝣是一種非常古老的有翅昆蟲,與蜻蜓一樣都隸屬于古翅次綱。浮遊的一生,可以分為卵、稚蟲、亞成蟲和成蟲4個階段,交配後的雌蟲将卵産在水中,卵孵化以後進入稚蟲期,這個時期是蜉蝣一生中最長的階段,長達幾個月甚至三年的時間,這段時間它們以水中的藻類、水生植物、一些水生節肢動物及其幼蟲為食,其中就包括蚊子、蒼蠅的幼蟲,因此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蜉蝣對于人類來說是一種益蟲。
蜉蝣的稚蟲階段結束後,一般會上浮到水面之上,或者爬到岸邊的石頭或者植物上,在太陽東山後羽化成“亞成蟲”。 亞成蟲是蜉蝣從稚蟲向成蟲蛻變的一個過渡階段,在這個階段蜉蝣的形态與成蟲差别并不大,隻是顔色稍暗一些,活動性不強,再經過幾個小時至十幾個小時的“醞釀”,蜉蝣完成最後一次蛻皮,最終成長到成蟲的階段。
蜉蝣在進入成蟲階段以後,除了身體形态發生較大的改變之外,還有一個最為特殊的變化,那就是口器完全退化消失,這就意味着它們再也不能進食了,因此成蟲的壽命非常短,隻能堅持幾個小時,最長也隻能兩三天。
為了繁衍後代,蜉蝣的成蟲則充分利用這段非常短暫的時間,抓緊時間進行交配,在交配以後,雄蟲大多直接死亡,雌蟲則尋找水體進行産卵,産卵之後不久也會死亡。正是由于蜉蝣成蟲的生命周期很短暫,古人用成語“朝生暮死”來形容它們。
蜉蝣成蟲的交配期,一般都是在春夏兩季的午後到傍晚這段時間,人們為了形容它們這種壯烈且壯觀的場景,幹脆将它們的交配行為稱為“婚飛”。而且由于蜉蝣成蟲具有很強的趨光性,在“婚飛”時,路旁的燈光之下是它們尋找配偶、進行空中交配最為理想的場地。
在我國的長江流域,其實有很多地方都有蜉蝣這種生物分布,隻不過在湖南境内的分布比較廣泛、數量較多而已。幾乎每一年的夏秋之交,湖南境内都會出現大量蜉蝣聚集的情形。之所以蜉蝣會大量聚集出現,這是由它們的生活特性所決定的。
一方面,蜉蝣的成蟲生命期很短,必須利用非常有限的時間完成交配,群體的數量越多,那麼成蟲交配的成功率就越大。另一方面,由于蜉蝣的活動能力有限,在交配以後,雌蟲産卵所選擇的區域,一般距離都不會太遠,因此在附近的水域中會有大量的蟲卵,在溫度、濕度等條件具備時,便會在幾乎相同的時段内孵化,最終形成成蟲集中爆發的情況。
因此,我們可以判斷,蜉蝣這種集體效應的出現,是蜉蝣億萬年來長期進化的結果,是為了維持種群發展壯大所進行的自然選擇。如果某個地區出現過蜉蝣大量聚集的情況,如果不出什麼意外或者自然環境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那麼以後每一年都有可能再次發生這種現象,隻是聚集的數量有多有少而已,一般情況下每隔幾年都會出現一次很大規模的爆發,這與雲南蝴蝶谷的蝴蝶爆發有着異曲同工之妙。
所以,網上有人說,沅江出現大量蜉蝣聚集的情形可能代表有自然災難的發生,這種說法根本站不住腳,這種現象與鳥類群飛、蟾蜍青蛙遍地亂爬等情形還不太一樣,畢竟蜉蝣的這種集群效應,是以種群的繁衍為根本目的的行為,并非是受到什麼外界環境的刺激和影響,是兩碼事。
總體來看,蜉蝣成蟲由于沒有口器,因此不會叮咬人和牲畜,對我們的日常生活不會造成什麼危害,隻不過在它們大量聚集的時段,會造成一定的視覺障礙,同時路面還會出現較嚴重的堆積問題,汽車通過時可能會發生側滑,司機朋友如果遇到這種情況,要盡量低速通過,或者選擇其他路線進行避讓。
#湖南益陽現大量蜉蝣鋪天蓋地##大橋蜉蝣鋪天蓋地 有車輛打滑出事故#
#頭條創作挑戰賽#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