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内容是個人綜合了多個版本的核心觀點加以闡述,本着尊重原文為基礎去解讀。
以簡明清晰的邏輯分析,系統性地構建書中的知識關聯,不過度推理及過度神化書中内容的态度去闡述書中知識。
如有不當之處,還請讀者們多多指正。
在上文品讀了“《道德經》: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文中講到老子對“道”提出三個方面的解釋。
一是認為這個“道”,是客觀存在的,它無所不在無邊無際,用之不盡,使之不竭。
二是認為這個“道”,是宇宙的本源,是萬事萬物由道而生。
三是認為這個“道”,是在天帝之先産生的。冥冥之中否定了西方提出的上帝,否定了上帝是作為造物主的資格,否定了神學的存在,真正把哲學推到了至高點。
本文繼續品讀第五章“多言數窮”。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刍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刍狗。
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刍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刍狗。
刍(chú)狗:是用稻草紮成的狗,古代用于祭祀。祭祀完就扔掉或燒掉。
老子認為天地之道,沒有惡也沒有善,天地對待萬事萬物,就如人們對刍狗一樣,沒有特别的愛也沒有特别的惡。
而聖人也應效仿天地之道,把百姓看做刍狗,堅持一視同仁。
這是一種哲學上的思考,并非說要把百姓當做刍狗看,而是要以一顆無私也需求的狀态,來對待百姓,讓百姓做該做的事情就好。
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橐龠(tuó yuè):古代的風箱。
天地之間就像是大鳳箱,中間雖然是空的,到卻有無窮無盡的能量,它的仁愛就像這鳳箱裡的氣,在一呼一吸中循環運動,沒有窮竭之時。
老子是說,這天地之間的仁愛,就像大風箱裡的風,看似裡面是空的,但搖動之時,就會有無窮無盡的風産生,就像促進着萬物的激情和力量。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在古代中和沖都有相近的含義,這裡說的中就是中空的意思,也可以說是無的意思。
老子最後這句的意思是說,天地之道的這種狀态,不需要說太多,解釋太多也沒用,不如保持中空。
天地之間的好與壞都沒必要說太多,說多了也不是人人能明白,最後話說盡了還自讨沒趣,還不如守住中空,順其自然。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