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是經濟的血脈,是暢通生産與消費的重要渠道。
疫情以來,跨區域流通難度變大、物流成本攀升、運力資源短缺……物流行業面臨前所未有的巨大沖擊和挑戰,快遞企業首當其沖。
如何在危機中育新機,中通快遞集團董事長賴梅松認為,快遞企業一直是“民企敢闖”的先鋒。當前形勢,企業逢山開路的闖勁不能丢,幹勁還要更足。
記者:怎麼看待疫情之下的“封”“堵”“返”“斷”?
賴梅松:疫情之下,物流行業确實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難和挑戰,有些地方疫情管控“一刀切”,快遞場地封控,人員和車輛無法正常流動。上海疫情期間,我在桐廬老家辦公了很長一段時間,當時真有種有心無力的感覺。
在抗疫中,物流快遞是保供保暢的“先行官”,一旦斷了,不僅造成企業經營困難,也會帶來老百姓生活的不便、社會成本的上升。臨時組建人員效率相比快遞差很多,一個快遞小哥的效率可能抵過10個志願者。
快遞是覆蓋全國的網絡模式,單點會影響全局,帶來很大的成本壓力。比如在義烏我們有2300多名員工,正常一天的利潤是200多萬元,成本也是200多萬元,暫停一天的實際損失就是四五百萬元。
現在最難的時候已經過去,疫情讓全社會認識到物流對保供保暢的重要性。4月,中通拿到了浙江審發的首張全國統一重點物資運輸車輛電子通行證。8月11日,義烏快遞因疫情出現暫停,17日就恢複。能這麼快恢複,正是因為義烏市政府允許快遞企業率先複工,納入“白名單”有序開放,讓“世界超市”加快開張。
凡事都有兩面性,疫情帶來困難的同時,也讓快遞業作為服務生産、促進消費、暢通循環的基礎性、先導性産業的作用更加凸顯。我相信,不論經濟形勢怎麼變化,快遞物流行業仍然處于最佳的發展機遇期。
記者:疫情下很多行業“危機四伏”,如何化“危機”為“轉機”?
賴梅松:越是困難的時候,企業越要保持定力,同時要改變自己去适應環境。
疫情之下運輸受阻加上油價飙升,行業當前成本壓力上升明顯,這種情況倒逼我們要練好内功,千方百計降低運輸和分揀成本,提升管理效率,把成本控制到極緻。今年第二季度,中通單票運輸成本0.49元,比一季度下降8分;單票分揀成本0.30元,環比下降6分。
同時,疫情催生新的消費需求,企業要學會順勢而變,提前布局新的“護城河”。比如疫情帶動食品生鮮類快遞的巨大需求,中通對此加快冷鍊物流和末端門店建設,目前在全國有超過8萬家“兔喜生活 ”,不僅能收發快遞,還能提供各類社區生活服務。
疫情對企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要時刻知道自己有什麼、要什麼、做什麼、不做什麼。對于快遞行業來說,未來是綜合物流的競争,所以中通現在要做好兩條增長曲線,第一條曲線要把快遞主業做大做強,把資源效率最大化;第二條曲線就是建設生态,中通正在加快建設快運、雲倉、國際、冷鍊、兔喜(末端門店)等生态闆塊,争取将協同效應最大化。
我認為,現在的中國快遞還很渺小,我們要盯着未來的大市場。現在的快遞都是以服務電商為主,未來必将轉向電商 制造業,快遞能夠幫助企業把物流成本降下來,中國的制造業會更有競争力。經濟越是困難的時候,快遞物流的帶動作用越明顯,比如中通在長春與一汽合作,為他們提供一體化的物流服務,幫助企業降低了56%的物流運輸成本,這會是未來的趨勢。
一直以來,中國民營快遞是“民企敢闖”的成功典範,過去30年從無到有,至今已保持8年業務量全世界第一。中國快遞正在從高數量向高質量發展轉變,我認為做強比做大重要,質量比數量重要,為此必須繼續保持逢山開路的闖勁。
記者:暢通物流“大動脈”,還有哪些短闆要補?
賴梅松:越是非常時期,越要保障物流暢通。老百姓的生活慢下來,可快遞越要動起來。相比其他模式,快遞更加專業、高效、安全、經濟、可控。
疫情期間的物流問題,也反映出目前物流快遞行業資源要素分配不平衡,重點地區和領域資源需求無法完全滿足的問題。這需要在社會資源要素分配中加大對快遞物流的供應和保障。為什麼義烏小商品這麼發達?背後的邏輯,就是它的物流樞紐發揮了巨大作用,電商快遞形成集聚效應,訂單增長、物流成本下降,形成了良性循環。
我們希望,相關部門能夠進一步認識到快遞物流保民生保就業保經濟的突出作用,充分認識和釋放快遞物流帶動産業鍊、供應鍊的集聚效應。目前,國家已經啟動首批15個國家物流樞紐布局建設,現在已看到了成效,這個速度可以更快一些。
此外,疫情還暴露出應急物流體系建設的短闆。當前國家正在加快建立儲備充足、反應迅速、抗沖擊能力強的應急物流體系,這對快遞企業是新的機遇和挑戰。我們一直在呼籲把快遞作為應急物流的重要組成部分,納入統一規劃和管理。可喜的是,近期國家郵政局明确,要推動快遞企業納入浙江的應急保供體系,完善應急管理機制和應急預案,加強應急處置物資裝備和隊伍建設。
大道至簡、實幹為要。我相信通過全國400萬快遞人的共同努力,中國快遞未來能夠在國家暢通雙循環、實施鄉村振興、促進共同富裕等方面作出更大的貢獻。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