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黃帝内經》中,五谷被稱之為粳米、小豆、麥、大豆、黃黍。現代通常所說的五谷是指稻谷、麥子、大豆、玉米、薯類,同時也習慣地将米和面粉以外的糧食稱作雜糧,因而五谷雜糧就泛指糧食作物。
五谷雜糧由來傳說:古時候,人們都是吃鳥獸的肉和山上的野果過日子。到了炎帝神農時,人慢慢多起來了。炎帝心想,鳥獸總會越吃越少,而草木的果實,每年可以生長一次,可以源源不斷。要是能把那些最壯實的草木種拿來種植,就可以年年有新的收成,不愁食物短缺了。
于是,他從山上砍來一些木料,削成啟土鋤地的耒耜,讓他的琉璃獅子狗在前面拉着走,自已在後面扶着耒耜掌握方向。土翻好後,又從野地裡收集了一些草籽,開始試種起來不久,這些種子破土而出,長得很茂盛。到了秋天,收到了多幾倍的收成。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