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論語的哲學

論語的哲學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11 15:33:05

論語的哲學?學而第一1-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論語的哲學?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論語的哲學(論語散悟)1

論語的哲學

學而第一

1-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學什麼是一個問題。簡單而言,即學做人以求内外平和而幸福,即學做事以排除萬難找到方法而功成名就。這是時下衆多勵志書、雞湯文的暢銷要旨所在。在具體的實踐中,做人和做事是無法截然分開的,二者其實是一碼事,對人即對事,對事即對人。

毫無疑問,做事是需要學習的,那麼做人需要學習嗎?南懷瑾從自己的人生經驗知,評價人之高低優劣,是不能以知識多寡為裁定标準的。我深以為然。在大是大非面前和猝臨事機需要決斷的時候,一介草民所表現的品格或者氣節,與知識分子的所做所為相比較,不相上下。由此來看,就教育而言,其實智育的地位略低于德育教育才是社會發展和諧的正途。

不管是學做人,還是學做事要有所悟得,卓有成效,重要的一個方法是“時習”。

“時”,除了簡單理解為時間意義上的“按時”、“時常”外,更重要的一層意義應該是“具體的情景”,即不管是學習知識,還是技藝,還是陶冶品性,都應該将所“悟”,在具體的情景中不斷的溫習或者實踐。

“習”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重要性不僅是因為溫習可使記憶加深,更重要的是在習得的過程中不斷的反思、調整而完善、提升。楊伯峻《論語譯注》特别指出了“習”的實習和演習意,深以為然。可以說,此點也是社會上有些人學曆不高,讀書不多,依然可以功成名就的一個原因。

“說”通悅,從心從兌,兌有實現意。由此可以理解為,悅是一種技藝有所提高,得悟其理後怡然自得的心理滿足狀态,也是一種所悟其理得到實踐驗證後的愉悅狀态。這種滿足感和愉悅感,是枯燥的技藝訓練從無到有,一步一步突破瓶頸而登頂的心理因素。

南懷瑾在其《論語别裁》裡提到一個現實,也是大家普遍感受到的一個現實,即很少有人能在具體的學習知識和技藝中體會到快樂,反而更多的是痛苦。這是一個不容回避的現實,并被我們絕大多數人的學習經驗所實證。我想原因和我們的學習目标不夠清晰,不夠遠大,學習動力不是内生,教學形态不夠藝術(達不到圓融的狀态)是有關系的。隻要教之有方,習之有法,能經常體悟到技藝的增長和知識的增進帶來的滿足感和愉悅感,大概學習就是一件樂事了。道理都懂,但為什麼不去學或者學不好是常态呢?意志力,意志力是這個世界上最稀缺的一種資源。在如何培養學生意志力方面,我們的教育是乏新可陳的,甚至是無能為力的。

初學和初習之悟,還是一種混沌的感性狀态,無法使用清晰的言語來表達。但是一旦得到驗證,并有足夠的自信确知所悟為真理,且能明晰表達的時候,那種欲和人分享,哪怕是欲和人争論的念頭就會萦繞于懷。這大概是人存在于世,必須實現自我價值和追尋人生意義的内在需求使然。在這種狀态下,“近”處之人已經說無可說,或者說無可信,或者說無可解,或者說已經在某些特定的範圍内得到實證,所以無所可樂,必須要到“遠”處來考較。如此,則非遠處的人不足以語此事、此理、此技了。

“有朋自遠方來”中的“朋”,楊伯峻認同“同門曰朋”的解釋,解為“志同道合”的人。就現代社會的情況而言,朋,還可以理解得更加寬泛一點,泛指一切可以值得去分享,交流和切磋的任何人吧,即可以是友人,也可以是陌生人,甚至也可以是敵人。

“不亦樂乎”之樂,較之前句“不亦說乎”之悅,情感濃度和外顯方式是不同的。悅,呈現或者強調的是一個人或學或習,有所獲所悟後的自得滿足感,可與外人道,也可不與外人道。樂,強調的卻是反複揣摩所獲所悟,決定與人道後,與人分享交流過程中的成就感。二者之别似有好酒在手,自飲其美之滿足感和與三五好友共飲之成就感的區别。自飲,不以寂寞為意是内心的豐盈表現,與衆人飲,喧嚣中衆人皆醉而我獨醒,也是内心豐盈的體現。

人不知而不愠。人自知尚且很難,又怎能強求外人一定知我?人不知我,被抵牾,被排斥,乃至被輕視,被埋沒是世之常态。被理解,被認可,被欣賞,遍翻史書,也找不出幾例來。所以,惱怒、憤恨、抱怨等才是人之常情。由此更見,君子不愠的難能可貴處。不怒始于制怒,歸于息怒。能輕易不怒之人,方可漸至諸事心平氣和的境界。君子樂道,能為外人道則衆樂樂,不足為外人道則獨樂樂。但凡為道,則時空自會給道以明證的機會,儒學的發展曆史就是明證。

此句作為論語的首句,自有其要義。第一,講出了學習的方法,即時常溫習并應用于實踐而考較而不斷的完善和提升。第二,講出了學習的樂趣,在于思索後有所得并能得以分享的滿足感、愉悅感和成就感。第三,講出了學習的目的不是要人知而能名揚天下,而是通過學習來修己之身而成謙謙君子而怡然自得,當然能于他人和社會有補益更好。

就孔子的角度來說,這是孔子反思自身學習過程的經驗之談,是孔子所體悟到的關于學習的具有層進關系的三種心理狀态。

就孔門弟子的角度來說,這是入門孔學的總綱性要求:一是要經常溫習和實踐。一是要不斷的在溝通交流中切磋完善和提升(所以,論語的形式大多是對話,以便于讨論,當然這也是當時具體環境中成本最低的和有效的教學方式了)。一是要通過學習,鍛造自己為謙謙君子。

就孔學的效用和傳播來說,點出了學不好,修為不夠,不能成為君子的客觀原因,即“不時習,無朋類,帶情緒”。

此句還點出了欲“修幾為君子”的第一條标準:人不知而不愠。人不知而不愠所内含的要義應該包含一個“忠”字和“恕”字,忠于自己的所得,而不因有人質疑就更改乃至放棄,恕于大千世界之差異性,恕于自我所得的局限性,恕于造化弄人,時代弄人的思辯性。

以上是對此則的簡單體悟。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