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是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将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各家各戶不點火隻吃寒食。在第二年的時候晉文公再次來到介子推的古柳樹旁,卻意外發現枯死的柳樹已經複活了,晉文公感覺就像見到介子推一樣,于是将那棵柳樹賜名為清明柳”,把寒食節後一天就定為清明節。經過了長期的發展,後來寒食節和清明節的習俗就被合并了,寒食節也漸漸被人遺忘,所以就有了人們隻知清明而不知寒食的說法。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等,節期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清明節源自上古時代的祖先信仰與春祭禮俗,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内涵,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掃墓祭祖與踏青郊遊是清明節的兩大禮俗主題,這兩大傳統禮俗主題在中國自古傳承,至今不辍。我國的清明節大約起源于周朝,1935年中華民國政府将每年4月5日為法定的假期,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準,清明節被列為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