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時間,一部名為《天下長河》的清朝古裝劇取得無數好評。不過,細心的觀衆發現,凡是清朝古裝劇中八旗兵的軍服與普通士兵軍服有較大差别。
最為顯著的一點,就是普通清朝士兵軍服的正面中央會寫有大大的一個“兵”字。運河的河工其服裝樣式與士兵軍服相差無幾,但軍服正面有一個“丁”字。
而在其他有關清朝影視劇裡,那些士兵衣服上還曾出現“勇”、“卒”等字。那麼,“兵、勇、丁、卒”都有何區别呢?
在清軍的陣營中,士兵主要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八旗兵,另一類是綠營兵。
八旗兵和綠營兵乃清朝建立初期,向全國進行征戰和保衛的基本力量,也是清一代賴以統治全國的兩大軍事支柱。
清軍入關前,八旗兵不單純是一個軍事組織,還是一個政治組織和社會組織。綠營兵又被稱之為“綠旗兵”,它是自清順治以來沿襲明代兵制,在全國各省組建起來的一支漢兵。
清軍入關後,滿洲貴族逐漸統治全國,八旗兵源有限,于是順治皇帝始創綠營兵。綠營兵的分布除在京師五城巡捕營萬餘人外,其餘分駐全國各省,稱為境外綠營。
據文獻記載,康熙時期綠營兵數額為59萬餘,道光時為58.5萬。看起來數字相差無幾,因為清代相關吃空額現象嚴重,所以水分數字很大,實際兵額應當少很多,能上戰場的則更是少之又少。
為何會和大家簡單介紹一下八旗兵與綠營兵的區别?因為這兩股軍事組織雖然都是清朝正規部隊,但八旗兵乃“滿清正統”,待遇和地位自然遠超漢綠營兵。
在軍服上面尤為如此,與清朝相關的書籍、電視劇,我們常常可以看到八旗兵個個身穿明晃晃的铠甲,持槍握刀,好不威風。
除了八旗兵的軍服由清政府統一着裝外,漢綠營兵,就是所謂的地方兵,其軍服五花八門。因為清政府易服能力有限,政策實行難度較大,全國各地政府不會對綠營兵軍服加以規定。
加上綠營兵基本上都是“炮灰”,打完一仗就地遣散,所以綠營兵軍服的顔色與樣式各異,帶有濃重的地方特色。
清軍入關後創建綠營兵,相應地劃分為“兵、勇、丁、卒”四類。
“兵”從字面意義上很好理解,他們屬于清朝正規軍,即為清朝常備軍。
用現代的話說:軍服上繡有“兵”字的士兵都簽訂過正式合同,每個月正常領取俸祿,還會經常進行一些必要的軍事訓練。
“勇”,就是地方政府或官員在民間招募的鄉勇兵,代替了正規軍(兵字兵)。中國是一個地域遼闊的國家,前文說過,無論是八旗兵還是正規綠營兵雖然數量不少,但力量顯得十分單薄,不能控馭全國各地。
何況清朝中後期民間時常發生暴亂,為迅速組織起一支武裝力量,各地政府與地方官員招募士兵。這些私自在民間招的鄉勇,為了區分于正規軍,便會穿上帶有“勇”字的軍服。
說白了,“勇”字兵和正規軍就是一個有合同,一個沒合同,待遇和地位自然遠遠落後于正規軍。
譬如清朝末年,曾國藩在民間招募一大批鄉勇,連續投入數場戰役後,一道聖旨下來,這些私募士兵全部解散。
其中不乏戰死沙場,因傷緻殘的士兵沒有拿到任何補償,其待遇可想而知。
“丁”字兵主要職責是服務于正規兵,即為負責掌管後勤,傳遞消息的士兵。通常情況下,這是一支不參加戰鬥的後勤部隊。
雖然也是正規士兵,但俸祿和各方面待遇遠遠比不上正規軍。比如《天下長河》裡,負責漕運的官員手底下掌握一大批運丁(這是承襲明朝的制度)。
每當有貨船停靠碼頭,運丁們就得一擁而上,把貨物迅速轉移到碼頭或倉庫裡。還得響應官員的号召,幹一些雜活,日子過得很是辛苦。
别看運丁過得非常苦,卻是實實在在的“公務員”,他們能夠按時得到清政府發放的月糧、行糧、增貼等酬勞。比起正規軍的身份與待遇雖然相差甚遠,但至少比民間招攬的鄉勇要好上不少。
若是執行長途運輸任務,出發前朝廷都會給運丁發放臨時補貼,相當于“差旅費”,到年底還會發放“年終獎”。
除工資外,這些運丁還有很多其他收入。比如活不多時回家種地,所得收入完全歸屬自己,且不用上稅。
清朝末期廢除漕運,運丁們驟然失業,大部分人參加起義,另一部分人組建“漕幫”,成為社會嚴重不穩定因素。
當然,還有其他種類的“丁”字兵,諸如庫丁(管理倉庫)、鹽丁(承擔鹽役),地位與待遇普遍低下,勉強糊口。
最後一個要介紹的就是“卒”字兵。“卒”字兵是軍隊當中比較有地位的軍人,又被古人稱之為衙役,通常有一定官職在身,屬于“編制内”的員工。
他們屬于城市裡的治安軍(城防軍),不需要上戰場打仗,日常的工作是進行巡邏維護治安,保障城内城外秩序。
通常在影視劇作品當中看到的衙門裡的士兵身上就會貼着“卒”,還有大牢裡的獄卒,
“卒”字兵技術含量不高,盡管不屬于地主階級,但也得是家裡有些門路的才能當上,平日裡能撈到油水。
乾隆以後,随着整個清朝統治極其腐朽,軍隊體制日漸崩壞。上至軍官,下至士兵,或以貿易為生,或充當土匪搶家劫舍、勾結盜賊為業。
至清朝末年,這樣一支五毒俱全的軍隊根本沒有戰鬥力可言。
1841年5月的廣州之役中,2700餘名英軍大敗4萬餘名清軍,外國人嘲笑清朝士兵都是“紙糊的軍隊”。
大家想想,連當兵都得有這麼多條條框框,受到歧視,其戰鬥力可想而知。清朝滅亡後,諸如“兵、勇、丁、卒”這些封建糟粕也随之消失。
參考文獻:
[1]清末民初步軍統領衙門研究,作者闫茜玉,陝西師範大學 碩士論文 2019年
[2]鹹同湘軍與湖湘理學研究,作者湯浩,湖南大學 博士論文 2018年
#頭條創作挑戰賽#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