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民俗

 > 春節到了你知道的習俗有哪些

春節到了你知道的習俗有哪些

民俗 更新时间:2025-05-19 02:52:54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春節來臨,燈籠、年畫、春聯等把街頭巷尾裝扮一新,過年的氣氛越來越濃。殺年豬、備年貨、貼春聯、放爆竹……這些有趣的年俗、民俗,新風雅韻不斷傳承,使春節的味道在每個中國人的心中發酵回味。在您的記憶裡,不知是否也有别樣的民俗、不一樣的年味兒呢?

  春節到了你知道的習俗有哪些(說說過年的那些趣味民俗)(1)

  踩歲 李濱聲 繪 除夕黃昏以後置芝麻稭于院中,備出入踐踏踩碎,據考原寓意踩祟。

  過年(春節)

  春節俗稱過年。年,古時又叫歲。我國早在四千多年前的夏代便以歲紀年,那時把木星走完一周定做一歲,歲首則有各種喜慶活動。漢武帝太初元年創立了太初曆,俗稱夏曆,确定正月為歲首,初一叫元旦。後來為了避免與陽曆的元旦相混,把民間傳統的元旦叫做春節。

  過年習俗源自何時很難考究,一般認為起源于殷商時期年頭歲末的祭神祭祖活動。農曆的正月(一月)是一年的開始,而正月上旬或中旬,大部分情況正好是春季的開始(少部分時間立春是在農曆臘月下旬),所以定名為春節。節日具體時間最後的确定,應該跟這個時間對農業勞作影響最小有關。

  農曆一年的最後一天(月大為30 日,月小為29 日),稱之為大年三十,除夕晚上全家人團圓在一起吃年夜飯,年夜飯以後有熬年夜(守歲)和發壓歲錢的習俗,表示從農曆上年的最後一天守到來年的第一天,因此,對這一節日又稱之為過年。

  春節到了你知道的習俗有哪些(說說過年的那些趣味民俗)(2)

  送财神 李濱聲 繪 送财神為貧家孩子于歲尾至除夕黃昏前,挨戶分送趸來的财神碼子,讨些小錢的勾當。

  大 年

  在民間,特别是農村地區,有小年和大年之别。大年,從臘月最末一天開始,一般認為到正月十五日元宵節為止,亦有未出正月就是年的說法。但各地仍有差異,如:

  一是指農曆春節,有時包括除夕和節後數日。元乃賢《新鄉媪》詩:“數來三日當大年,阿婆墳上無紙錢。”

  二是在四川、貴州等部分地區指農曆正月十四(即元宵節前一天)為大年。

  再者,有些地區隻指臘月三十為大年。大年三十到來之前,别的門飾可以不要,但一定要貼上一副紅彤彤、喜洋洋的對聯。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這在魏晉時期就有記載。除夕晚上,一家老小熬年守歲,歡聚酣飲,共享天倫之樂,這是炎黃子孫至今仍很重視的年俗。即使常年在外工作的人們,此時也一定要趕回家團聚。中國人的傳統裡有形形色色的飯局,但天字一号重要的當屬大年三十晚上的年夜飯。大年三十晚上辭舊迎新,吃餃子是北方人的習俗。除一般年俗外,逛廟會則為舊時各地過年的重要習俗。

  春節到了你知道的習俗有哪些(說說過年的那些趣味民俗)(3)

  廠甸廟會 李濱聲 繪 老北京過大年,廠甸的形象代表是風車、大糖葫蘆。但有時限,隻在十五以前。

  春節到了你知道的習俗有哪些(說說過年的那些趣味民俗)(4)

  白雲觀廟會 李濱聲 繪 北京大年正月正,逛廟最重要是白雲觀。

  除 夕

  除夕是我國傳統節日中最重大的節日之一,指農曆一年最後一天的晚上,即春節前夜, 因常在陰曆臘月三十或二十九,故又稱該日為年三十。

  舊時,大年三十叫歲除,所以是日晚上叫除夕。除夕人們往往通宵不眠,叫守歲。蘇轼有《守歲》詩:“兒童強不睡,相守夜歡嘩。”除夕這一天,家裡家外不但要打掃得幹幹淨淨,還要貼門神,貼春聯,貼年畫,挂門籠,人們則換上帶喜慶色彩和祥瑞圖案的新衣。其俗源于先秦時期的逐除活動。

  據《呂氏春秋·季冬紀》記載,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擊鼓的方法來驅逐“疫疬之鬼”,這就是除夕節令的由來。據稱,最早提及除夕這一名稱的,是西晉周處所撰的《風土記》。這一天,是人們吃、喝、玩、樂的好日子。北方風俗較為一緻,過年包餃子;而南方各地則不同,或做年糕,或包粽子,或煮湯圓,或吃米飯等,年俗不一。餃子形似元寶,年糕音似年高,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頭。

  春節到了你知道的習俗有哪些(說說過年的那些趣味民俗)(5)

  守歲 李濱聲 繪 舊時除夕通宵達旦徹夜不眠,據稱可一年精神。

  圍 爐

  大年夜全家大小,圍坐在放有火鍋的圓桌上一起聚餐,叫做圍爐。

  圍爐是我國閩南及台灣地區一種傳統的民族民間風俗,蘊涵并凸顯着團聚、團圓的主題和基調。參加圍爐的人,不論大小,桌上的每樣菜都得下筷子。平常滴酒不沾的人,也要象征性地喝一口酒,以讨吉利。

  圍爐時桌上的每樣菜都是很有意思的:魚圓(丸)、蝦丸、肉圓取意“三元”,象征一家人團團圓圓;蘿蔔,台灣和閩南一樣均叫做菜頭,意為好彩頭,有吉兆祥瑞之意;全雞的雞,台灣語諧音家即食雞起家;一些油炸食物,因為經過油煎火炸,以示家運興旺、紅紅火火;蚶,台灣語解作胖,吃蚶,取意發财發福。圍爐進的蔬菜,也不用刀切碎,洗淨連根煮熟後,吃時也不咬斷,而是從頭到尾,慢慢地吃進肚裡,以祝福父母長壽。

  圍爐時,如果家裡有人外出,來不及趕回,也要空出一個席位,把這個人的衣服放在空位上,表示全家大小對他的思念。

  春節到了你知道的習俗有哪些(說說過年的那些趣味民俗)(6)

  李濱聲 繪

  拜 年

  拜年是中國民間春節的傳統習俗,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願的一種方式。

  清人顧祿在《清嘉錄》中描寫,“男女依次拜家長畢,主者率卑幼,出谒鄰族戚友,或止遣子弟代賀,謂之拜年。”通常是正月初一,家長帶領小輩出門谒見親戚、朋友、尊長,以吉祥語向對方祝頌新年,卑幼者必須叩頭緻禮。主人家則以點心、糖果、紅包(壓歲錢)熱情款待之。

  傳說遠古時代有一種怪獸,頭頂長獨角,口似血盆,人們把它叫做年。每逢臘月三十晚上,它便竄出山林,掠食噬人。人們隻好備些肉食放在門外,然後把大門關上,躲在家裡,直到初一早晨,年飽餐後揚長而去,人們才開門相見,作揖道喜,互相祝賀。

  拜年不僅古今盛行,兄弟民族同樣流行。藏族同胞拜年時,要敬獻哈達;回族同胞拜年時,要互送香油;布依族青年男女相互串門拜年,結伴遊玩,盡興方歸。随着時代的發展,人們除了沿襲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興起了短信拜年、電話拜年、郵件拜年和視頻拜年等。

  春節到了你知道的習俗有哪些(說說過年的那些趣味民俗)(7)

  壓歲錢 李濱聲 繪

  壓歲錢

  春節拜年時,長輩要将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

  相傳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民間認為分壓歲錢給孩子,當惡鬼妖魔或“年”去傷害孩子時,孩子可以用這些錢賄賂它們而化兇為吉。

  壓歲錢的風俗源遠流長,它代表着長輩對晚輩的美好祝福,是長輩送給孩子的護身符,保佑孩子在新的一年裡健康吉利。

  漢代,出現了專門用于佩戴玩賞的錢币狀避邪品。唐代宮廷裡,春日散錢之風盛行。宋元以後,過年給孩子“壓歲錢”已成為民俗。明清時期,“以彩繩穿錢編為龍形,謂之壓歲錢”。所以,清人吳曼雲《壓歲錢》詩雲:“百十錢穿彩線長,分來角枕自收藏。商量爆竹錫箫價,添得嬌兒一夜忙。”民國以後的壓歲錢基本和今天很相像了。

  現在,長輩為晚輩分送壓歲錢的習俗仍然盛行,這些壓歲錢多被孩子們用來購買學習用品和生活用品,新的時尚為壓歲錢賦予了新的時代内涵。

  貼(挂)年畫

  春節挂貼年畫在城鄉都很普遍,濃色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

  年畫是我國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反映了廣大民衆樸素的風俗和信仰,寄托着他們對未來的希望,是一種祈福民俗事象。年畫,跟春聯一樣,起源于門神。随着木闆印刷術的興起,年畫的内容已不僅限于門神之類單調的主題,變得豐富多彩,在一些年畫作坊中産生了《福祿壽三星圖》《天官賜福》《五谷豐登》《六畜興旺》、《迎春接福》等經典的彩色年畫,以滿足人們喜慶祈年的美好願望。

  曆史上,我國形成了三個年畫重要産地: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和山東濰坊。它們分别代表了中國年畫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現今收藏最早的年畫是南宋《随朝窈窕呈傾國之芳容》的木刻年畫,畫的是王昭君、趙飛燕、班姬和綠珠四位古代美女。民間流傳最廣的是一幅《老鼠娶親》的年畫,描繪了老鼠依照人間的習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場景。民國初年,鄭曼陀将月曆和年畫合二為一,以後發展成挂曆,至今風靡全國。

  春節到了你知道的習俗有哪些(說說過年的那些趣味民俗)(8)

  借元寶金馬駒 李濱聲 繪 借元寶金馬駒為正月五顯财神廟所售耍貨,寓意吉祥,财源茂盛。

  貼春聯

  春聯俗稱門對、春貼、對聯、對子,雅稱楹聯。

  喜慶的大紅春聯貼在門上是對聯的一種,因在春節時張貼,故名春聯。它的一個源頭是桃符。最初人們以桃木刻人形挂在門旁以辟邪,後來畫門神像于桃木上,再簡化為在桃木闆上題寫門神名字。

  春聯的另一來源是春貼。古人在立春日多貼“宜春”二字,後漸發展為春聯。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中國特有的民間文學形式。

  傳說春聯的普及與朱元璋的提倡有關。據清人陳尚古的《簪雲樓雜說》記載,有一年朱元璋準備過年時,下令每家門上都要貼一副春聯,以示慶賀。

  原來春聯題寫在桃木闆上,後來改寫在紙上。桃木的顔色是紅的,紅色有吉祥、辟邪之意,因此春聯大都用紅紙書寫。但廟宇用黃紙,守制( 服孝未滿) 用白、綠、黃三色。春聯與門神的功用相當,隻是春聯由神荼、郁壘的名字而向文字發展,而年畫則沿着繪畫方向發展。二者都具有祈福、辟邪、裝點居所的民俗功能。

  春節到了你知道的習俗有哪些(說說過年的那些趣味民俗)(9)

  先生肥狗胖丫頭 李濱聲 繪 舊時有人家應酬多,常雇傭賦閑文人代寫喜壽賀聯賀帳。

  貼門神

  為了祈求一家的福壽康甯,現在許多地方的人們還保留着貼門神的習俗。

  在民間,門神是正氣和威武的象征,所以,我國的門神永遠都怒目圓睜,手裡拿着各種傳統的武器,随時準備同上門來的鬼魅戰鬥。最初的門神是刻桃木為人形,挂在門的旁邊,故家家戶戶于春節戶懸桃符,後來是畫成門神人像張貼于門上。

  東漢應劭《風俗通》中引《黃帝書》雲:上古有神荼、郁壘二兄弟,居度朔山。山有一桃樹,樹蔭如蓋。每天他們在這樹下檢閱百鬼。如有惡鬼為害人間,便縛之喂虎。傳說中的神荼、郁壘兄弟二人專門管鬼,有他們守住門戶,大小惡鬼不敢入門為害。

  唐代以後,又有畫秦瓊、尉遲敬德二人像為門神的,還有畫關羽、張飛像為門神的。

  門神像左右戶各一張,後代常把一對門神畫成一文一武。有詩雲:“當年惡夢驚唐王,秦瓊敬德守門旁。傳到草民小茅舍,也請将軍佑吉祥。”《西遊記》中便有唐王做惡夢,要秦瓊、尉遲敬德守宮門的故事。

  貼窗花

  剪紙是一種非常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所以人們一般稱其為窗花。

  窗花的内容豐富、題材廣泛,以神話傳說、戲曲故事等數量較大。另外,花鳥蟲魚及十二生肖等形象亦十分常見。新春佳節時,許多地區的人們喜歡在窗戶上貼各種剪紙窗花,不僅烘托了喜慶的節日氣氛,而且為人們帶來了美的享受。

  窗花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于一體。以其特有的概括和誇張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願望表現得淋漓盡緻,将節日裝點得紅火富麗、喜氣洋洋,體現了窗花古老而豐富的文化内涵。窗花比其他剪紙樣式更能代表剪紙的藝術語言,作為節日的一種民俗活動事象,更重要的是成為人們審美交流的對象和載體。

  ◎本文節選自《一本書讀懂民俗常識》,圖源網絡,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民俗资讯推荐

热门民俗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