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民俗

 > 安史之亂簡介關于杜甫

安史之亂簡介關于杜甫

民俗 更新时间:2024-06-16 04:25:24

  縱觀國史,總是有大起就有大落。“安史之亂”這場盛唐大禍的源頭,與武則天頗有淵源。

  女人當朝,在國史上是“破天荒”的事,攪動了千年的國統,遺禍三代。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武則天死後,雖然歸政給李家,但她的兒媳婦韋氏也想效仿婆婆,動了臨朝稱帝的野心。李隆基李三郎豪俠英武,平定了韋氏作亂。可是初登皇位不久,姑姑太平公主也想效仿她媽,起了當皇帝的念頭。這兩個女人都不是善茬兒,都對争奪皇位采取了行動。好在她們都敗給了李隆基。

  争鬥中獲得皇位的玄宗,自然是成就感十足。其後他奮起昂揚之志,胸襟萬裡選賢用能,開創了“開元盛世”,成了國力盛極、萬邦來朝的中興之主,于是就“飄”了。

  老年的玄宗仗着年輕時的成就,窮奢極欲到了登峰造極的程度,不僅癡迷于肥肥嫩嫩的兒媳婦兒楊玉環,而且為了縱欲任用奸邪小人,忠直的能臣幹吏自然就消失得無影無蹤,朝政漏洞百出,釀下了禍根而不自知。

  于是安祿山乘機鑽了玄宗老年昏聩的空子,掀起了一場曠日持久的血雨腥風。“安史之亂”使大唐一下子從狂濤的頂峰墜入波谷的深淵,自此盛極而衰、一蹶不振。

  已經年邁的“詩聖”杜甫,全程親曆了“安史之亂”,飽受颠沛流離之苦,目睹了底層民衆國破家亡的慘痛生活,以及戰亂造成的屍山血海。下面三首詩,就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

  悲陳陶 杜甫 〔唐代〕

  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陳陶澤中水。野曠天清無戰聲,四萬義軍同日死。群胡歸來血洗箭,仍唱胡歌飲都市。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軍至。

  陳陶之戰,是玄宗的兒子肅宗李亨在長安城西北發動的一場平叛大戰。肅宗發動西北十郡的四萬農家青壯子弟充當平叛官軍,在這場大戰中幾乎全軍覆沒,曠野的疆場上血流成河。安祿山的胡兵得勝回到長安慶賀,狂歌濫飲。都城裡的平民百姓默默地向北而泣,翹首盼望能夠再有官軍來剿滅叛亂。

  杜甫當時正被困在長安城裡,這首詩就是專為此次戰事而作。寥寥八句,就描繪出戰事全景。西北官軍的慘狀、叛亂胡兵的狂态,以及長安百姓的悲憤,躍然紙上。

  安史之亂簡介關于杜甫(的由來和真實慘狀)(1)

  對雪 杜甫 〔唐代〕

  戰哭多新鬼,愁吟獨老翁。亂雲低薄暮,急雪舞回風。瓢棄尊無綠,爐存火似紅。數州消息斷,愁坐正書空。

  長安城破時,杜甫曾經外逃過,但沒跑多遠就被叛軍捉住并押回長安。好在叛軍對他并未留意,使他得以在長安城中苟延殘喘了一段時日。這首詩算是他這些苦難日子的一個寫照吧。

  大戰之後,哭祭的都是青壯的新魂;而滿面愁容、吟誦詩句排遣憂苦的,隻有他這個孤獨的老翁。喝水的瓢丢棄在逃亡途中了,杯子根本看不到綠茶的蹤影;爐竈裡的火苗奄奄一息,好像還有些紅色……

  安史之亂簡介關于杜甫(的由來和真實慘狀)(2)

  哀江頭 杜甫 〔唐代〕

  少陵野老吞聲哭,春日潛行曲江曲。江頭宮殿鎖千門,細柳新蒲為誰綠?憶昔霓旌下南苑,苑中萬物生顔色。昭陽殿裡第一人,同辇随君侍君側。辇前才人帶弓箭,白馬嚼齧黃金勒。翻身向天仰射雲,一笑正墜雙飛翼。明眸皓齒今何在?血污遊魂歸不得。清渭東流劍閣深,去住彼此無消息。人生有情淚沾臆,江水江花豈終極!黃昏胡騎塵滿城,欲往城南望城北。

  這是一首寓意深遠的感懷詩。詩中回顧剖析了“安史之亂”這場國禍的由來,表達了詩人對大唐盛世毀于一旦的痛惜,也抒發了詩人對玄宗晚年荒淫無度的失望與憤懑。

  開首兩句,交代了作詩的氛圍與場景。春日裡詩人偷偷地在長安城外的曲江邊漫步散心,碰到的行人大多是遺留困頓在長安的大唐子民,他們都滿臉戚容、想哭出來卻又不敢大放悲聲。

  想當年的玄宗和玉環,鳳閣龍樓、玉盤珍馐,才人帶弓箭、白馬勒黃金,何等的奢華氣派、意氣風發啊!轉眼成了荒城敗景、滿目凄涼,到處都揚起叛軍騎兵蕩起的煙塵。

  昔日裡的長安繁華不夜城,而今卻千門緊閉。肥嫩美豔、貴不可言的楊玉環,而今已成了血污遊魂。玄宗已經逃到劍閣南邊的遙遠之處,杳無音訊。

  怪誰呢?天狂有雨,人狂有禍。從古到今,都是這個理啊!

  安史之亂簡介關于杜甫(的由來和真實慘狀)(3)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民俗资讯推荐

热门民俗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