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人父母,大多都有一份攀比心。為了讓孩子在同齡人中的佼佼者,等到孩子到了一定年齡時,就會特别熱衷于讓孩子識字、背古詩。
如果誰家孩子可以在小小的年紀就能流利地背出幾首唐詩、認出更多字詞,就會得到“智商高”、“聰明”的評價。
于是家長們不知覺得就比拼了起來,明明有些寶寶話還沒說利索呢,就被父母要求去識字、背古詩了。但問題是,讓一兩歲的孩子識字真的恰當嗎?
孩子多大開始識字比較好? 玮玮的女兒上幼兒園後,玮玮就開始變得越來越不淡定了。
起初自己接孩子放學時,她經常聽到其他家長們談論着給孩子報什麼興趣班。後來,很多家長開始聊孩子都學會了什麼。
同班級裡的小朋友家長在閑聊時也跟她說:“孩子要在幼兒園階段,保持每年至少學會200字的基礎,這樣上小學才不會累。”
相比之下,玮玮的女兒每天除了上幼兒園,回到家裡就是玩,周末也都在淘氣堡中度過。
玮玮将想法告訴了老公,老公卻表示,現在孩子還小,正是玩的時候,如果非要學習,就常常自己疊衣服、整理玩具之類的家務活。
聽了這話,玮玮發現丈夫并沒有硬性強調讓孩子去識字,但她看着同齡小朋友開始“起跑”仍有些着急,不禁想問:孩子多大開始識字比較好呢?難道不是越早越合适嗎?
耶魯大學博士認為:識字并非越早越合适 玮玮的想法,其實大多數的家長也都有,父母的本意其實并不想讓孩子過早地學習文化課内容,但看到周圍的家長和孩子都如此努力,他們原本平靜的心情,也蕩起了漣漪。
其實,像這類家長并不用為孩子不會識字而焦慮。
這是因為耶魯大學格賽爾兒童發展研究所曾經做過一個實驗。研究員觀察了不同年齡段開始識字的孩子,結果發現,無論他們在什麼階段開始識字,最終并不能影響其總體識字量,這些孩子最終也沒有什麼十分明顯的不同。
而另外一組“爬梯實驗”則是圍繞着雙胞胎進行的,通過觀察發現,超前教育的孩子并沒有比沒接受過超前教育的孩子更優秀,反而進行超前教育的孩子容易出現“三年級現象”,出現厭學、上課溜号等情況。
因此可以得出結論,識字其實并非越早越合适,而一些超前教育本身也不符合孩子成長規律。相反,家長若能遵循寶寶認知能力發育的規律,在識字方面也能走在同齡人前面。
家長抓住“認字”黃金期,寶寶才能快人一步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認為:3、4歲,是孩子形象視覺發育的關鍵時期,而此時也是識字是“黃金期”。
這是因為漢字是由象形文字發展起來的,進而由形到象再到義。對于3、4歲的孩子來說,識字可先識圖,認字進度也能事半功倍。
正所謂“磨刀不誤砍柴工”,1、2歲的孩子識字主要靠死記硬背,而3、4歲的小朋友主要靠聯想記憶,所以認字效率會更高。
由此看來,在孩子學習的過程中,年齡并非是絕對的,還要根據孩子的認知發展水平來決定,家長切莫心急。
另外,“識字”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家長需要提前打好基礎 其實我們提倡的“識字”并非是識字量上的多少,而是通過識字讓孩子對學習充滿興趣,家長不妨試試以下辦法。
▼讓孩子将識字當成一種遊戲
家長起初可以通過象形文字讓孩子認識一些字,如山、日、口等。然後再通過翻卡片識字或是看字找實物等方式,與孩子在遊戲中加深識字印象。
▼識字可以從身邊的小物件開始
平時家長也可結合身邊的事物,在潛移默化中讓孩子認識漢字,注意一些漢字與事物的結合。比如看見公交站,可以讓孩子先記“公交”是大家乘坐的車,“站”是人們等車的地方,需要站立等。
每日一問:你家孩子是在這個“黃金期”開始學認字的嗎?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