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情感

 > 王珮瑜的輩分

王珮瑜的輩分

情感 更新时间:2025-07-08 02:30:38

  國慶節期間,王珮瑜在中國大戲院獻演了兩出難得的好戲,先演京劇《擊鼓罵曹》,酣暢淋漓,絲絲入扣;後演昆曲《陰罵曹》,浩然正氣,金聲玉振。兩劇連演,京昆同台,真可謂劇壇盛事,令人難忘。

  王珮瑜的輩分(王珮瑜演昆曲陰罵曹)(1)

  三年前,在一次閑聊中,我與王珮瑜說起昆曲《陰罵曹》久負盛名,卻多年未見于舞台,頗為可惜,其實,它在中國戲劇史上有一個響當當的大名——《四聲猿》,原名《狂鼓史漁陽三弄》,其作者正是明代了不起的大文人,一代奇士徐渭先生。

  《狂鼓史》是徐渭雜劇集《四聲猿》中最負盛名的一折,它以曆史上祢衡罵曹的故事為素材,但把劇情改為曹操死後,在陰司由祢衡對着他的亡魂重演當日罵曹的情景。全劇塑造了“氣概超群,才華出衆”的人物祢衡,并且借祢衡之口,曆數奸雄罪狀,罵得痛快淋漓,一股不可遏制的豪氣,充溢于字裡行間,令人動容。

  在昆曲舞台上,《罵曹》一直是名劇,以其動聽的唱腔,生動的表演與别緻的舞台呈現而著名。然而傳至近世,僅“傳字輩”老藝人倪傳钺先生能演。

  

  名劇名曲,何以曲高和寡,知音難覓?隻因要演好該劇,需要許多條件,不僅要有一條過硬的好嗓子,表演上還要體現人物的一身正氣與勁節精神,除此之外,昆曲講究每歌必舞,十幾支曲子非但要一氣呵成,還要配合繁重、别緻的身段動作加以表現,更有三通難度頗高的鼓點子,也是對演員極大的考驗……諸多條件,要求極高,缺一不可,這就形成了昆曲《罵曹》盛名遠播,而會者寥寥的局面。

  王珮瑜是當今優秀的京劇“餘派”老生,唱做功夫俱佳,京劇《擊鼓罵曹》更是她的好戲,無論唱、念抑或打鼓、身段,珮瑜将祢衡的名士派頭與藐視權奸的氣概,演繹得細膩到了十分。她若能學習、傳承昆曲《罵曹》,不僅有着先天的優勢,更有可能在原汁原味的傳承基礎上,結合自身藝術經驗與特點,演出屬于王珮瑜自己的風格,最終能夠把一出有名卻難演的“冷門戲”,通過認真的傳承與用心演繹,再現于當今舞台之上。

  心心念念,必有回響。三年來,王珮瑜一直記挂着我的這個建議,終于在今年的“餘脈相傳”展演上,找到了合适的機會,完成自己學習昆曲的夙願。

  王珮瑜的輩分(王珮瑜演昆曲陰罵曹)(3)

  就這樣,在今年6月酷暑之時,大家一同驅車趕赴蘇州,拜訪了“昆大班”老藝術家陸永昌老師。

  見面伊始還未及寒暄,76歲的陸老師就從背包中取出一本泛黃的工尺譜,這是幾十年前倪傳钺老人親自教授《罵曹》的劇本,上面密密麻麻地記錄着唱腔要點,節奏安排,還有每一段落的身段設計,鑼鼓點的安排等等。在沒有錄像、缺少錄音條件的年代,全靠最古老而純正的口傳心授,才使得昆曲的一縷文脈,百年馨香,綿延至今。

  “老師傳給我這出戲,由于我的手腕受過傷無法打鼓,很遺憾一直沒有機會在舞台上演過。十年前,我的學生袁國良也隻演過一回。珮瑜,你是個好角兒,唱功了得,深受觀衆喜愛,今天你能來學習《罵曹》這出戲,我特别高興,相信你一定能學好。”

  當陸老師把這本珍貴的曲譜交到王珮瑜手裡時,大家無不動容。望着滿頭白發的陸老師,王珮瑜表示:“希望我能把老師的東西一點不走樣地學下來。隻是我從來沒好好學過昆曲,零基礎,老師别嫌我煩。”

  四個月的時間,說長不長,說短不短,可對于演出任務繁忙的王珮瑜來說,抓緊分分秒秒來往滬、蘇,一個字一句腔,一個動作一個眼神……一切從頭學起,實屬不易。

  王珮瑜的輩分(王珮瑜演昆曲陰罵曹)(4)

  雖然大家總說“京昆不分家”,但事實上,在節奏、力度、身段等諸多細節上,闆腔體的京劇與曲牌體的昆曲,迥然不同。京胡與笛子也是音色完全不同的兩種樂器。别看拉起胡琴張口就來,對于一闆三眼的昆曲而言,笛子響起,或許演員還不知從哪裡唱起呢。還有對于人物的塑造,京劇特别講究唱腔與節奏、韻律的表達,以聲傳情,而昆曲則是綜合的藝術,一樣的曲牌,在不一樣的演員唱來,就會有不一樣的體現與韻味,因為昆曲特别講究細節豐富,情感細膩與情緒準确。

  從王珮瑜目前完成的水準來看,确實做到了有闆有眼,中規中矩,其厚重而不失蒼勁的嗓音,唱起【點绛唇】【油葫蘆】等名曲時,遊刃有餘,既不失昆曲應有的規矩,同時在深沉、悲憤之餘又多了幾許激越、奔放,徐渭先生在創作該劇時,特意選擇北曲來表達祢衡那烈火般的激情。而王珮瑜唱北曲,特别重咬字,傳情緻,達到了“如怒龍挾雨,騰躍霄漢”的效果。

  而在身段的安排上,王珮瑜完全遵循“傳字輩”留下的傳統規範,既不胡亂賣弄,也不随意更改,這是對于傳統藝術應有的尊重與敬畏。

  然而,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也絕非固步自封,一成不變。

  原劇中的三通鼓點子,并沒有十分精彩,特别是在京劇《擊鼓罵曹》之後演繹,不能抄襲京劇的鼓點,如何區别而不乏韻味,成了此次《罵曹》的一項有待突破的“難點”。在上海昆劇團資深鼓師高均與王珮瑜的共同設計下,參考傳統昆曲鼓點,又适當修改加強,最終達到了較好的藝術效果,得到了陸永昌老師的肯定。

  凡是傳統的精華之處,盡量最大限度地學習、保留,而對于一些不足之處,做适當的調整與創新,移步不換形,傷筋不動骨,達到去蕪存菁,推陳出新的效果。本着這種精神,在祢衡的扮相、服裝上也參照京劇的一些長處,照顧觀衆的欣賞習慣,做了适當的修改。

  王珮瑜的輩分(王珮瑜演昆曲陰罵曹)(5)

  王骥德盛贊《四聲猿》“高華爽俊,瑰麗奇偉,無所不有,稱詞人極則,追躅元人”。以之對照王珮瑜的演繹,真可謂“千秋丈夫氣,瑜音尚凜然”。

  非常高興,徐渭先生的名作《四聲猿》在今天的舞台上又一次得到活态呈現,而一出昆曲史上聞名許久卻少人問津的好戲,也得以在前輩老師的悉心傳授與當代戲曲人的認真學習中,得以延續、傳承下來。自《罵曹》起,相信瑜老闆的昆曲學習、傳播之旅,也正剛剛開始。未來,一定會有更多的好戲奉獻給熱愛她的觀衆與粉絲。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情感资讯推荐

热门情感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