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的上海,一百樣東西都可以“零拷”。油鹽醬醋腐乳醬菜,大米火油黃酒白酒……這樣的零售模式,讓商品能夠以最小計量單位起購。
随着城市發展,有的“零拷”店漸漸消失,有的“零拷”店還在“發光發熱”。要問為什麼?本期《十分上海》裡,藏着這個習俗背後的市民“生活經”。
新民晚報“上海時刻”出品
小小門市部,“零拷”洗衣液很火爆
早上8點半,位于楊樹浦路上的上海制皂有限公司門市部開門了。
市民孫先生帶着三個空桶外加一個空塑料瓶,指着價目表說:“拷三桶洗衣液,拷一瓶洗手液。”這個小店,他一來就是20年。
店長王世海熟練地接過空瓶,從分門别類的圓桶中往裡灌洗手液。“‘做人家’嘛,我們這輩人從小‘拷醬油’是家務。”孫先生說自己一年起碼來個五六趟。
騎着自行車,68歲的秦阿姨目标是“重垢洗衣液”。她面對鏡頭總結:“上海人講究‘樂惠’,首先這裡有價格優勢。其次這塑料瓶還能反複用。你看我用幾斤拷幾斤,還不浪費!”
一回不夠,秦阿姨又來一回,原來還有任務,“每次都會幫家裡人帶,我們四姐妹,一個電話過去說‘我拷好了’,周末大家就要聚聚了。”一次零拷就是一次聚會,她笑稱,“她們會帶着空瓶過來,十幾個瓶子總歸有的。”
就說話的功夫,又來了兩位市民。一打聽,是從浦東五蓮路坐擺渡船來的。小小門市部裡,熱鬧不斷。
老爺叔講授“肥皂那點事”
王世海介紹,這家門市部可能是上海最後一家能“拷”到洗衣液的店了。“30年前我在制皂廠裡,這家店就在了,到了換季,早上可是排隊等開門的。”在他看來,“零拷”的延續離不開市民認可與喜歡。
除了有零拷洗衣液、洗潔精、洗手液等,“上海藥皂”、“蜂花檀香皂”、“固本洗衣皂”等本土老品牌也都是市民的心頭好。
70歲的謝老伯利用購物間隙回憶往事,“過去我在安徽插隊落戶,從上海帶塊固本肥皂去,當地老鄉從我這兒換半塊,用的是半頭豬呢!”
他表示如今依舊中意“零拷”并不是因為差錢。“我和老伴退休工資加起來過萬,拷是習慣,用是情懷,固本皂在這裡買一塊用好久呢,多節約。”
現場,他還不忘傳授我們“生活經”。謝老伯用“蜂花檀香皂”舉例,“以前哪有什麼樟腦丸,衣櫥裡放一塊香皂,不會生蟲還能飄香,香皂兩用特别靈。”
下午4點半,門市部準時關門了。藍底白字的價目表、五花八門的塑料瓶、充滿回憶的老品牌……過去的“零拷”生活有些窘迫,但記憶裡的持家與節儉成了習慣,上海人也因這些“小樂惠”獲得了最實在的快樂。
新民晚報“十分上海”攝制組出品
編輯:唐夢葭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