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民俗

 > 上巳節由來的習俗

上巳節由來的習俗

民俗 更新时间:2025-02-24 23:17:28

  本文系時拾史事獨家原創稿件,未經授權嚴禁轉載/作者蟲草

  首先,小編要祝大家今日上巳節愉快,消除邪穢,迎接一個美好的春天。您可能對這個節日有些陌生,但這款是一個至少有三千年曆史的中國古老節日哦!要想了解更多關于上巳節的知識,那就往下看吧!

  上巳節,因其節期在每年三月的第一個巳日而得名,民衆在當日有祓禊以及進行配偶活動的習俗。漢魏以後我國歲時節日逐漸定型,基本上形成了後世所見的各種節日節俗,上巳節也大約是在這時候确定為三月初三,這種定期既模糊又強調了巳日的原始意義。為什麼說既模糊又強調?上巳日的原始意義又是什麼?該節日的節俗背後有什麼原始含義?圍繞這諸多問題,恐怕我們得先從節日起源談起。

  緣起:節源風俗 亦性亦邪 漢代以上巳日為節,一直到魏晉南北朝時期将節日定在三月初三。圍繞上巳節最基本的兩個問題,就是節期的選擇:三月與巳日。這裡的三月當然指的是農曆三月,說到這裡,再想想春日和煦的陽光和迎面的涼風,如此怡人的狀态,難免會想到孔夫子吾與點也的那段話: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論語·先進》)鄭傳寅與張健合編的《中國民俗辭典》用以佐證上巳節的祓禊習俗早在先秦時期就有了[1],此處先按下不表,我們繼續讨論節期。

  上巳節由來的習俗(上巳節的誕生與消亡)(1)

  祓禊

  我國古代農耕社會的發展,使得靠天吃飯的百姓對氣象物候方面的變化尤為敏感,節期的選擇便是建立在這種基礎上。首先要考慮農耕的忙時和閑時,播種收割(有些還得集中處理,如腌制儲藏)的時候唯一能進行的娛樂就是用抽袋煙的功夫在田間地頭說說笑話(這也是民間故事和笑話發展的重要環節)。我們可以發現,一年中的節日往往集中在下半年,一直到第二年開春的一段時間。春天是四季之首,在民衆的心目中更是充滿了強烈的開始與生發意味,由草木的播種聯系到生理上的播種,這種思路并不奇怪。古時民間有春季播種後讓男女到田地野合祈求播種後有好收成的巫術行為,反過來也有不孕男女為了祈求生育到田野交合的求子巫術,再到我們現在民間仍然流傳着一些與春有關的葷話,也基本上與性有關。

  當然,僅此一個推斷不能坐實了這個節日的緣起與節俗意義,所以我們還要從巳日入手。所謂巳日就是蛇日。我國古代用天幹地支紀年月日,十個天幹搭配十二地支,組成了六十個不同的幹支,以甲子為首到癸亥收尾,總共六十年,我們稱之為六十一甲子,後來以花甲指稱六十歲亦源從此出。現代西曆的推廣使得我們大多隻知道年的幹支,比如今年是庚子去年是己亥,但在以前,我們連月日時都是用這種方式計算的,各自有一套順序(即每個首都不一樣),年月日時各一對幹支,這樣就湊齊了民間常說的生辰八字。上巳節的巳日就是這套紀時方式的産物。蛇所象征的生殖意義毋庸置疑,看看女娲伏羲的形象,再結合蛇的性隐喻,巳與春天的聯系又近了一分。

  上巳節由來的習俗(上巳節的誕生與消亡)(2)

  伏羲女娲圖

  這一節日的含義即便在定為三月初三後也在不斷傳承。我國古代有三種古老的記時方式,分别是根據鳥類遷徙、根據動物的季節性活動和根據星象的變化。[2]民間三月三曾有迎玄鳥的風俗,據劉芬芬資料所引,《昌黎縣志》載:三月三日曰蟠桃會。……男女俱簪柏葉,若門前插柳,以迎玄鳥,今則不然。《灤州志》三月條載:舊志謂男女簪柳為飾,做面燕插檐,以迎玄鳥。[3]又《隋書·禮儀》引《禮記》曰:仲春以玄鳥至之日,用太牢祀于高禖。所謂高禖即郊媒,即祭祀媒神,聞一多先生在《高唐神女傳說之分析》一文中指出,夏人所祀之高禖為塗山氏,即女娲;殷人所祀為簡狄(與玄鳥意象有關);周人所祀為姜嫄。可見高禖不僅是媒神,同時也是各個氏族的始祖神與生育神。其配偶意義不言而喻。民間諺語還有三月三,蛇出山;九月九,蛇入土的諺語,蛇出山的信号對民衆來說十分重要。首先是蟄伏了一冬的冷血動物蘇醒,意味着氣候的變化,農耕活動要随之逐漸安排上了;其次是蛇一出洞就會交尾擇偶,再加上這一動物的性隐喻,所以上巳節,或者說三月初三鑽小樹林的集體活動就會變成現代對上巳節的重要記憶。而這些的根源其實都是原始的生殖崇拜,以後有機會還可以繼續讨論這方面的話題。

  再舉一個星象方面的例子。民間傳說三月初三是真武大帝的生辰,宋代吳自牧《夢梁錄》就有記載:三月三日上巳之辰……兼之此日正遇北極佑聖真君聖誕之日。現在民間有部分地區仍在當天進行祭祀活動。而這真武大帝的原型,就是北方的玄武七宿,雖然對真武大帝的崇拜主要和尊崇北方敬畏北鬥這些信仰有關,但玄武龜蛇合形的形象加之上巳日的象征,其間定不會是巧合,這其實也能說明蛇的意象在此日的重要性。

  因此,學者們對于上巳節的起源便做出了諸多讨論。有的認為上巳節源于上古時期與華夏民族的蛇圖騰信仰、高禖祭祀有直接傳承關系的女娲祭祀活動(劉曉峰《東亞的時間》);有的認為上巳節的最初涵義是性愛狂歡,節日起源當歸結于原始社會的性禁忌制度[4],這些都能解釋為何節俗之一是鑽小樹林式的人類繁衍活動。還有的學者則通過追溯節俗活動的源頭認為上巳節源于蘭湯辟邪的巫術活動(胡新生《中國古代巫術》),這就涉及到了另一個節俗:祓禊

  翻開《漢語大辭典》祓禊詞條,我們可以看到相關解釋:祓禊猶祓除。古祭名。源于古代除惡之祭。或濯于水濱(薛君《韓詩章句》),或秉火求福(杜笃《祓禊賦》)。所謂祓禊就是祓除修禊,王羲之《蘭亭集序》中的暮春之初,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的修禊。《後漢書•禮儀志上》記載:是月上巳,官民皆潔于東流水上。南朝梁劉昭注此曰:蔡邕曰:《論語》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自上及下,古有此禮。今三月上巳,祓禊于水濱,蓋出于此。任繼愈先生《宗教大辭典》解釋:雩,儒教的祈雨之禮。因此有學者認為孔子的吾與點也是贊賞曾皙以禮治國的行為。這些便是對此以及上文開頭所引做出的闡釋。簡單來說,祓禊就是一群人在某些儀式之後,光着膀子,集體到河中沐浴,有的要用蘭草艾草這些香草(或者中藥一類)作為輔助,看似是集體在郊外天然澡堂搓澡,實際上是一種驅邪巫術,如《周官集注》記載:女巫掌歲時祓除釁浴。這種巫術行為的産生也十分容易理解,我們時常把遠古的巫和後來民間的神漢巫婆相聯系,覺得所謂巫與巫術就是神神道道奇門遁甲,實際上純粹的巫術沒有那麼多繁文缛節,就是很簡單的類比思維。

  上巳節由來的習俗(上巳節的誕生與消亡)(3)

  蘭亭集序

  首先,用以祓除的物質,或者說神性的媒介,必須符合兩種條件,一個是易得,一個是神秘。方便獲得當然是基于經常看到的原則,沒有這種頻繁接觸就不會引起觀察,更不會被改造成神秘物質,符合這兩種條件的就是自然界最基礎的物質:水和火。火的驅邪功效很好理解,現在某些地區的農村還有新娘進門邁火盆的習俗,就是除晦驅邪,火能燒毀一切,隻要合理利用,就能隻燒毀我們不要的東西,這就是火巫術的成因,也是火崇拜的成因之一,限于篇幅不再大量舉例。水的崇拜和相關巫術也是基于這種思維,人站在不太深的水中水會通過人體繼續流動,流去的水也不會往回流,再結合輕微的物體在水上能被迅速沖走的現象,人們沒有理由不相信水能順利沖走人身上的細小物質,這種細小物質就包括人眼看不到的邪魅、污穢和不祥。關于水的崇拜我們也可從文獻中看出,道家儒家的兩個代表人物都對水表達了真摯的感情,《(帛書)老子》說上善如水,水善利萬物而有靜。居衆人之所惡,故幾于道矣,《大戴禮記》引孔子曰:夫水者,君子比德焉,再加上幾乎全世界各個民族都有大洪水的記憶,水能滌蕩一切,刷新世界的能力便得到了十足的強調,也因此,水的特性(深淺、動靜)賦予民衆無窮的想象,理解這種類比思維下的巫術相信并不難。這也能解釋祓除對水質和水流(必須為活水)的要求所為何事了。順帶一提,端午惡日的龍舟活動,道教下元水官除厄的說法,以及民間各種放河燈的習俗,應該都是這種水崇拜的産物。

  其次,水也有生殖崇拜的意味。上巳節除了家喻戶曉的曲水流觞雅事,還有浮卵和浮棗的習俗,就是把流觞的酒杯換作雞蛋或者棗,扔在水中漂到誰面前誰就賦詩作對。這種習俗通過卵和棗的意象将水的生殖崇拜意味加強了,李時珍《本草綱目》也記載了立春的雨水夫婦喝完同房就能懷孕,這種聯系亦是源于具象思維,比如我們說翻雲覆雨、雲雨交歡,以及一些生理上與水有關的值得細品的行為。

  上巳節由來的習俗(上巳節的誕生與消亡)(4)

  曲水流觞

  基于上述讨論,大概便能理解為什麼文章開頭說這個節日定為三月初三後,既模糊又強調了其原始意義。模糊,自然是巳日這一具有圖騰意味的被替換;強調,則是巳日這一在特殊季節的特殊象征被不斷放大。魏晉以後,祓禊驅邪的意味逐漸轉變成簡單的玩水嬉戲,但是集體光膀子嬉戲,再加上允許野合的行為,巳日的性生殖崇拜便被無限地放大了。因為巳日的退場和三月初三的确定,所以節期和節俗之間的關系就逐漸模糊,希望上面的探讨能為大家稍微地撥雲見月。

  緣滅:節日消亡 魂歸清明 三月三發展到唐朝,出現了官方慶祝的場面,唐德宗時把過三月三寫入制度,每年在此日都會向百官發放節日獎金。到了宋朝,三月三便淡出了人們的視野,不管是官方還是民間都不再關注這一節日,而是與寒食和清明并在一起。那麼,在需要恪守封建禮法的古代,如此放飛自我的節日為什麼在現代毫無蹤迹?是否因為思想專制的逐步加強?個人認為應該是以下幾個原因:

  首先是節期問題。上文不斷說明三月初三的原始含義,就在于三月初三這個日子并不是上巳節的原型,那麼為什麼要把最具有紀念意義但卻年年不同的巳日定位到确切的三月初三呢?當然是為了節期的确定。像傳統的二十四節氣為什麼會和西曆的日期相對應,偶爾有差錯也就差一兩天,就是因為二十四節氣是基于太陽曆的曆法。這種節期的确定對于農耕具有重要的意義,在二十四節氣的基礎上發展出來的七十二候,就是對氣候天象的細緻把握,先民便是如此積極地靠天吃飯。現在日曆上沒有具體标明的寒食節,也是以确切的冬至日為基準,往後數105或106天确定的。所以不穩定,是農業社會最大的敵人。定于三月好理解,那為什麼是初三?這就要提到古人的重數崇拜,重複的數字既帶給我們美感,又多了幾分神秘感:正月初一萬象更新,二月二龍擡頭,三月三上巳節同時也是許多少數民族傳統的歌節(該節日也有求偶的意味和行為),五月五端陽節,六月六極陰之日是潮汕地區的鬼節,七月七乞巧節,九月九重陽節……

  上巳節由來的習俗(上巳節的誕生與消亡)(5)

  天幹地支

  其次是舉國上下的酒神狂歡讓位于民間廟會。上層禮法加強,或許士大夫階級講求身份和規矩,所以野合交歡的事逐漸淪為末流,與此同時,民間的廟會正在如火如荼地發展着。廟會是不同地區趕集交流互換商品的絕佳場合,同時也是青年男女出來尋求配偶的絕妙時機,廟會在民間逐漸定型,其野合擇偶婚配行為都得到社會默許。廟會的頻率也比較高,特大型的廟會如妙峰山廟會可能一年一次,中小型廟會視覆蓋的村莊範圍而劃定舉行時間,但頻率基本上保持在三個月一次左右,有些村際間的廟會甚至半月一次。有這麼高頻的狂歡,失去了驅邪意味的三月初三也逐漸喪失了生存空間,最後搭夥寒食節一起并入清明。當然,這種操作也應該考慮節期的影響,三月初三在重大節日立春和清明中間,其間逐漸開始忙于播種育苗,三月初三和清明節中間還有個寒食,節日間距過小無法适應逐漸精深的農耕種植,最終會被并入其他節日甚至直接取消。就像我們現在象征着農耕文明的春節,在工業社會裡越來越沒有年味,這種沖突亦是同樣道理,調整應對這種沖突,往往是節日變化的重要推動力。

  上巳節由來的習俗(上巳節的誕生與消亡)(6)

  參考資料:

  [1: 鄭傳寅,張健. 中國民俗辭典[M]. 湖北:湖北辭書出版社,1987:233.]

  [2: 蕭放. 歲時——傳統中國民衆的時間生活[M]. 北京:中華書局,2008:6. ]

  [3: 劉芬芬. 三月三節日文化研究[D]. 上海: 上海師範大學, 2011.]

  [4: 成林. 三月三溯源[J]. 民俗研究, 1991(02): 35-37.]

  END

  圖片來源于網絡

  喜歡本文/作者,文末贊賞一下表達支持吧!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民俗资讯推荐

热门民俗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