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打油詩”? “打油詩”是我國詩歌的一種體裁,它曆經千百年發展,是我國民間文化的特色經典,幾乎大人小孩都能随時信口拈來,這類詩歌的特點是不入格律,多用俚語,幽默诙諧,有時暗含譏諷,一般用于遊戲或玩笑場合。那麼這一詩體名稱是怎麼來的呢?
“打油詩”的來曆 據宋代錢易的《南部新書》記載:唐代有個張打油,最擅長做這類詩,在某個冬天的一個雪天,張打油邊賞雪景邊即興創作了一首《詠雪》:江上一籠統,井上黑窟窿。黃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腫。從古至今,描寫雪景的詩詞無數多,可張打油的這首詩卻通俗易懂、别具一格,讀後令人忍俊不禁。張打油由此變得非常有名,大家便把這種詩風的詩歌叫做“打油詩”。
張打油雖說身世平常,但從僅有的一點故事中足以看出他為人幽默譏诮、滑稽多智。據說在一個雪天,張打油在一個大官的院牆上揮筆寫了一首詩:“六出飄飄降九宵,街前街後盡瓊瑤;有朝一日天晴了,使掃帚的使掃帚,使鍬的使鍬。”這個大官見自己的牆壁被弄髒了,非常氣惱,就叫人找來張打油考問。張打油在堂下笑答:“此詩不成格局,非吾張打油所為。倘若有疑,可當場出題驗試。”大官聽後覺得有理,就讓他以叛軍兵臨南陽,内無糧草外無救兵為題做詩。張打油不敢怠慢,稍加思索便順囗吟道:“叛軍百萬下南陽,也無援救也無糧;有朝一日城破了,哭爹的哭爹,哭娘的哭娘。”大官聽完,情不自禁地捧腹大笑,隻好放了張打油。
後來,張打油的那些朗朗上口的小詩一傳十,十傳百,不管是鄉野村夫,還是稚嫩兒童,都能十分輕松的信口拈來。因為“打油詩”字詞含義太過直白簡單,隻是對所見事物的具體描述,所以越來越多的人也開始仿照張打油詩中的韻律和格式紛紛創作,逐漸形成了一種“結構簡單,用詞樸素,形意傳神”的新詩體,這便是“打油詩”的來曆。
結束語:不管任何時期,人們都需要一種大衆化的創作:對文學知識要求不高,又能通俗有趣﹑不拘于平仄韻律,以此來表達對社會的認識和對生活的态度等。而“打油詩”正是符合這種需求,所以流傳至今依然被人們廣為喜歡,口口傳誦。,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