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最近的熱播劇《心居》中,海清飾演了一個外地媳婦無資産黃臉婆馮曉琴。從睜眼到阖眼,忙得如陀螺般伺候丈夫家祖孫四代。
大姑姐顧清俞在保姆的照料下吃brunch、做瑜伽時,她已經買好菜、做好早餐、給公公泡好了茶、為奶奶榨好了苦瓜汁。
顧清俞的臉上,隻有大幾千的護膚品;而馮曉琴的臉上,隻有炸油條殘留的油污。
按道理,這樣多年如一日的付出理應獲得一份尊重,但曉琴身上滿滿的“家人該幫忙”“我窮我有理”思維,讓人對她有點愛不起來:
明知道自己和丈夫經濟條件有限,卻還是撺掇對方和大姑姐“借”一百萬付房子的首付,并且套上了為顧家下一代鎖定學區房的名頭;
她認為都是一家人,阿姐為她的親妹妹馮茜茜介紹工作是理所當然,全然不看小姨子常年住在姐夫家已經是一種讓步。
在開端的幾集裡,我們可以看到馮曉琴拼了命敦促丈夫成長的狼狽相,不論是通過未婚先孕留在上海,抑或逼丈夫考證、借錢,她都沒有得到自己最終期盼的結果。
因為丈夫的意外身亡,她的奮鬥核心轟然倒塌。不僅房子抓不住,她的心也開始流浪。
02 劇集之外的海清呢?
作為一個國民媳婦專業戶,海清很擅長抓取人物特征,她略帶上海口音的小細節、蹲在路邊扒拉盒飯的生活氣息,都将馮曉琴這一角色刻畫得絲絲入扣,而這也恰恰說明,現實中的海清,和“馮曉琴”完全不一樣——
海清出身名門,祖宅房間三百有餘,是我國現存最大的私人民宅、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隻可惜海清出生時,家道中落,别說住在私人别苑,家裡連一把雨傘也買不起。
為了沖破生活中的匮乏感,海清曾經學過十多年跳舞,但因為卯着勁兒練過了頭,從肩頸到腳踝無一不傷。
無奈之下,她選擇了當演員。
1997年,海清考入北京電影學院,師從黃磊,似乎生活終于要給她點好顔色看看。
還沒等她松口氣,現實再次給了她一個巴掌:在美女如雲的娛樂圈,海清的外形根本不出衆,為數不多的機會也因為她堅決不願意接受潛規則而擦肩而過。
甯願苦熬,也不肯低頭。最窮的時候,為了好友溫峥嵘想吃一頓烤鴨的願望,海清還去賣了血。
試過買一夜暴富,也想過嫁人改變生活。
最後,實在不想把生活主動權放在别處的海清還是選擇回北京飄着。
沒有主角機會,她就給彼時當紅的演員作配,不論是《落地請開手機》裡大佬的女人還是《玉觀音》裡的富二代小姐,隻要角色有挑戰,她就照單全收。
在女演員還在忌諱演婆婆媽媽家庭劇的時候,她等到了《雙面膠》。
于是生活給她的壓力、折磨,她借由角色全部還了出去。
在這部戲裡,海清把小市民胡麗鵑的形象诠釋得入木三分。不美豔又怎麼樣?
看她的戲仿佛在看海清本人,看她如何在一片泥沼中深陷,再以自己為支撐慢慢突破。
此後,《媳婦的美好時代》、《蝸居》都成為了海清的代表作,其本人性格裡的倔強和勇闖,讓她有能力诠釋每個角色鮮活的生命力;
而那些普通、狼狽又敢于反撲生活的角色又反哺了自己,讓她堅信外在的物質很容易失去,隻有我們内在的力量才是永恒。
其實,對于每一個女人來說,堅韌、不放棄,咬緊牙關往前走的内在力量,才是讓我們成為真正的奢侈品,無論身處何種境遇,都能拉我們走出深淵的法寶。
03 鄰居一位阿姨的生活,仿佛拿了八點檔狗血劇的劇本。
家庭主婦多年,生活平淡安逸。隻是她和丈夫一直無所出,好不容易懷孕生下了兒子,卻發現孩子有先天性腎病,根本離不開透析。
多少夫妻始于感情,終于生活的瑣碎,他們也是如此。
很快,男方将經濟的壓力、孩子的疾病全都歸咎為阿姨是個災星,他要離婚。
阿姨沒有一絲猶豫,房、車随便拿去,她隻要兒子的撫養權。
一個普通女人可能不會給自己上綱上線多少大道理,但最重要的是她知道自己該怎麼做:
從家庭主婦的身份裡退出來,她找了一家小小的服裝廠打工,從成衣面料到商品打版,她學了個遍。
然後,她将離婚分得的小房子抵押給銀行,在不時興個體經濟的年代,租下了當地兩個商場的黃金攤位,專門售賣又便宜又時尚的緊俏貨。
多年過去,她的攤位發展成了六個,不僅還清了銀行貸款,還攢下了足夠的積蓄維持孩子透析、換腎。
這就行了嗎?當然不。
2015年,淘寶新興起來,阿姨投了淘寶店;2019年疫情來襲,她跟着年輕人一起學直播。如今,她成了行走的衣服架子,隻為自己的直播間代言。
她說,感謝前夫的離異之恩,讓她知道人生有這樣一種活法,是不斷前進不斷尋找,不斷柳暗花明的。
就算生活給了我們一手爛牌,隻要我們還能看到自己的價值,就有逆風翻盤的可能。
04 行走在人生路上,我們總會給自己設定許多個目标,期待生活賜予我們歲月靜好的好運。
而其實,一切期待都應該始于我們自己——我要什麼?我如何開心?我怎麼努力?
有的人身居豪宅,卻如同牢籠;有的人租住蝸居,卻不墜志向。
有的人一輩子希望身邊的人為自己提供前進的藤蔓,有的人一門心思隻想長出自己的根基。
就好像醒悟後的馮曉琴,她不再以外地人自賤,也不再和顧清俞較勁兒,而是找到自己的長處,開了一家養老院。
誰曾想,一個圍着家庭團團轉的女人能在做事業的路上逢山開路、遇水架橋,做得了策劃、拉的來投資。這份勇氣和決心,與馮曉琴的身份地位學曆都不相關,她隻是從生活裡接受并承擔了自己的責任。
世界上最遠的路,是把“等靠要”當作捷徑。
而世界上最輕松的“捷徑”,是請自己做這三件事——
請看到自我價值 在任何關系中,如果我們不覺得自己有價值,别人就很難看到我們的價值。因為自降身價的我們,身體裡每個細胞都會散發出我可以被忽略、可以被輕視、可以不被尊重、不被關懷的信息。所以,不要在意别人對我們的評價,請自己賦能自己。
請好好愛自己 如果世界上有一個人,可以和你相親相愛、永不分離,那個人隻可能是你自己。成為自己的情人,才是正途。“愛自己”意味着,絕不丢棄不完美的自我,把時間和焦點多放在自己身上
請做自己幸福的負責人 永遠不要等着别人、靠着别人、向别人索取來解決問題,而是我們自己承擔起責任來,從我們自己做起。從自我負責的角度,而不是去攻擊、指責别人沒有為我們設身處地。
當我們把自己作為種子一般種下,我們就會擁有整個内心的能力,慢慢擴展内在的疆域。
與其說為人妻、為人母、為人子女是一場修行,倒不如說“為自己”是萬事流動的核心。
哪怕困惑過、抱怨過、呐喊過、乞求過,請把它們都當做前行的動力。
如戲中的曉琴、戲外的海清,一路追尋,不曾放棄。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