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情感

 > 張愛玲和胡蘭成的前塵往事

張愛玲和胡蘭成的前塵往事

情感 更新时间:2025-11-26 17:51:08

  “她是中秋後第四天出生的。農曆八月十九的月亮,有了不易覺察的小缺口,就像她一直修改的小說的書名:小團圓。她出生那天一定有月亮,就像她說的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歡愉的,要比現在的大、圓、白,但隔着幾十年辛苦路往回看,再好的月亮也不免帶點凄涼。”

  2020年9月26日下午三點,時值張愛玲誕辰100周年,繼2014年出版蕭紅傳記《落紅記——蕭紅青春往事》後,河南女作家青青再攜由河南文藝出版社出版的新書《在一切潮流之外——張愛玲傳》,在中原圖書大廈舉辦讀書分享會。著名朗誦家姬麗君在分享會上朗誦了新書的片段,把在場的讀者帶入舊時月色。

  翻開序言,相隔百年的中秋彙聚在當下,再叙一代才女張愛玲。

  張愛玲和胡蘭成的前塵往事(在一切潮流之外新書分享)(1)

  以女性視角寫女性:從張愛玲的開始 寫張愛玲的想法是早就埋在青青心中的。

  時間回到36年前。彼時,鄭州市金水區紫荊山商務人民大會堂門口的廣場上常賣有打折書,當時正讀大學二年級的青青,經常和同學一同乘坐101電車去淘書。

  當年,青青淘到了兩本書。一本是蕭紅的《呼蘭河傳》,一本是張愛玲的十八春(後來的《半生緣》),而蕭紅和張愛玲也在後來成為青青最愛的兩位女作家。

  2014年,青青撰寫完成蕭紅傳記《落紅記——蕭紅青春往事》。寫蕭紅的過程中,青青就有了寫張愛玲的想法,但當時并未動筆。“當時也有人讓我可以接着寫傳記,做一個傳記作家。但是我不希望自己的寫作生涯被定義、被貼标簽,所以當時我放下了那個念頭。”青青回憶。

  時間再推移到三年前的春天。到溫州諸暨出差的青青,在斯宅村見到了張愛玲千裡尋夫、住過整整兩個月的小洋樓,且據說胡蘭成也在此居住過。那個暮春的中午,青青走進這棟小洋樓,入眼處物是人非,平添雨打風吹,書中的人物和他們的故事突然變得格外清晰。

  青青感覺自己内心似乎被張愛玲濃重綿長的痛苦擊中了。“那天就像是内心的一個電鈕被重新啟動了。”

  盡管市面上已有大量關于張愛玲的傳記書稿,但從那天起,青青還是決定要寫一本屬于自己的張愛玲傳記。2019年8月,青青正式動筆,2020年三月,書稿殺青。

  “蕭紅和張愛玲都是天才女性。她們的命運更加集中地體現了女性在事業、愛情和家庭多面的狀态。這個世界上女性和男性真的太不同,我隻能說我是用女性的心去無限貼近她們。我梳理她們的生命,也是梳理我自己的生命,更是梳理我們整個女性世界的生命。不論時間過去多久,高科技如何發展,女性的命運并沒有改變多少,這種性别上、文化上微妙的不公平仍然存在。這也是我決心用女性的心去書寫她們的初心。”青青說。

  以張愛玲的話寫張愛玲:在一切潮流之外 張愛玲和胡蘭成的前塵往事(在一切潮流之外新書分享)(2)

  “從一九三幾年起開始看書,就感到左派的壓力,雖然本能的起反感,而且像一切潮流一樣,我永遠是在外面的,但是我知道它的影響不止于像西方的左派隻限于一九三0年代。”20世紀60年代後期,張愛玲在《憶胡适之》一文中這樣寫到。

  同樣在20世紀60年代,張愛玲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也曾提到,自己是“在一切潮流與運動之外的”。

  在可見的資料中,張愛玲兩次提及的相似的話,最終成為了新書書名中“在一切潮流之外”這句話的來源。

  事實上,早期青青還給出了另一個書名《把我包括在外》。這句話并非張愛玲所說,而是好萊塢制片人高爾溫所言,但張愛玲是最這句話進行中文傳播的第一人。

  “張愛玲曾說,‘我有時覺得,我是一座孤島’,這兩句書名也代表了張愛玲人生所有的生命态度和創作态度。張愛玲的一生沒有落入俗套,她的一切都沒有從世俗出發,而是從生命出發。”青青說,“她其實有相當高的情商和智商,但并不屑于用這種來應對社會,而是始終冷眼旁觀,獨立于世,用自己的方式去愛這塵世。”

  “做一個社會要求我們成為的那個人容易,隻要努力就夠了。但做一個真正的自己難,需要一生的尋找,這也許是張愛玲會與我們現代人的意義。”

  以記者視角尋訪曆史,文字具有在場感 這場新書分享會,大咖雲集,對談嘉賓趙瑜,河南文藝出版社的總編馬達、副社長楊莉(碎碎)、張豔,還有特意從西安、廣州、北京趕來的學者和評論家袁培力、艾雲等,更有省政府參事、河南日報報業集團原副總編肖建中和青青的同事。讀書分享會中,不少嘉賓提到,青青的文字具有強烈的在場感。這種在場感,來自于青青的另一個身份,一名從事新聞行業多年的記者。

  張愛玲和胡蘭成的前塵往事(在一切潮流之外新書分享)(3)

  杭州、溫州、諸暨、天津、上海、南京、香港、台灣……如同尋訪一位受訪者,三年間,青青利用假期幾乎走遍了張愛玲一生所行之處,不斷将自己置身于最真實的曆史場景之下。“每去一個地方回來,就會立即把那個地方的氛圍和感覺寫下來。雖然沒有完全收進書中,但是我會在寫書的時候再去看那些東西,就會有一種現場感和代入感,而不是死的史料。”

  張愛玲一輩子羨慕祖父張佩綸和祖母李菊耦的愛情。而在曆史中,李菊藕比張佩綸小17歲,張愛玲比胡蘭成小15歲,且張佩綸和胡蘭成分别遇上李菊藕與張愛玲時,都曾身懷有罪。張愛玲雖未在書中說明,但也許曆史的相似,也是張愛玲愛上胡蘭成的原因之一。

  青青覺得張佩綸和李菊藕是“胡張戀”更深的根,于是也到南京尋訪這對夫婦的故居“小姐樓”。此樓在江蘇海事職業技術學院東北角,外面是一條小巷。青青去的時候已近黃昏,學院大門緊閉,為了找這座樓,她沿着學院周圍走了三圈,最後遇到當地的老人,才找到了具體位置。

  張愛玲姑姑提到的門前的桃樹、杏樹都沒有了,隻剩一棵廣玉蘭樹。走進小樓,燈依次亮開,被現場包裹的青青感到了一種真實的滄桑感。“你會想,每到花開的時候,李菊藕扶着丫鬟的肩膀去看杏花、桃花,就會更深地感受到人事的滄桑變化與存在的虛無感。而這種虛無感也使張愛玲作品具備了巨大的現代力量。這些東西,你不抵達現場,是很難感受到的。”

  這種尋訪,在青青的創作中屢屢可見。寫《落紅記》時,蕭紅生活的十幾個城市,青青都去過了,包括“蕭紅住過的,散步過得,病時住的醫院,生孩子的醫院”。而《訪寺記》的第一篇就誕生于青青訪月山寺之後。在青青的寫作中,現場激發的情感必不可少。

  唯有的遺憾是,原定一月份赴美國洛杉矶的行程被新冠肺炎疫情打斷。“張愛玲在美國生活了四十年,一大半的時間都在洛杉矶,并且也在洛杉矶去世,這個重要的地方是一定要去的。”

  據了解,未來修訂版本中,将會補上關于美國的内容。

  以包容視角重新解讀“胡張戀”,并不僅是愛情 張愛玲的一生,不論是性格、文學成就還是與胡蘭成的愛情,都是有争議的。在《在一切潮流之外》中,青青用生命貼近張愛玲的基礎上,以一種包容和理解的視角解讀張愛玲的一生和她一生中相遇的人與事。

  對于“胡張戀”,青青認為,從更長的生命曆史看,胡蘭成與張愛玲,在愛情傷害之外,更重要的是文學上的互相成就。如同青青的好友,著名評論家艾雲現場所說,“判斷一段感情标準,要看對自己心靈和寫作有沒有滋養。如果滋養自己,就是好的感情。”

  胡蘭成曾提及,他在張愛玲這裡,重新看見了天地萬物,重新找到了自我,沒有她的調教,他也寫不出《山河歲月》;而在青青看來,雖然這段感情由于過于短暫,從心理學上來講愛情沒有完成,從世俗意義上來看也是失敗的,但從《色,戒》《少帥》《小團圓》等不同作品中,可以看出“胡張戀”是張愛玲後半生寫作的最重要的推動力。

  “對愛情視若生命的女性如何看待愛情?我想,凡是生命裡深愛過,這樣的感情都是好的,即使對方傷害過自己。如果沒有愛,沒有恨,沒有眼淚和徹夜不眠,生命是何等輕飄,如暮春的風絮。還不如愛過人也被人愛過,有傷害自己的人,有無法抑制地把自己交付出去的人,有了生命力這些萬般滋味,即使凋落,也是豐盈的。

  如此說來,‘胡張戀’無法讨論好不好,張從胡這裡得到了愛情的喜悅,像一朵花遇到了春天,散發自己的香味與美豔。而胡也從張這裡開了智慧。”青青在書裡這樣寫。

  “我以女性視角去寫,但不是隻站在女性的視角。我希望能從更高的角度、從他們更長的人生去理解其中的意義,而不是隻停留在簡單的男女之情。僅僅把胡張的關系定義為男女之情是一種庸常的價值判斷,張愛玲說在一切潮流之外,那麼我們去理解和判斷她的一生也應該在一切潮流之外。”采訪現場,青青這樣說。

  青青也提到了《小團圓》裡溫暖的結尾,九莉與邵之雍在松林中牽手走進小木屋和張愛玲對《小團圓》的評價“這是一個熱情故事,我想表達出愛情的萬轉千回,完全幻滅了之後也還有點什麼東西在”。“這是張愛玲的自傳性小說,從這個結尾來看,留下的并不僅僅是恨,還有一種餘溫。實際上,她的生命中是有與胡蘭成和解的狀态的。”青青說。

  以研究心态創作,書中首次提及與張愛玲有交往的河南女作家趙清閣 為了獲取詳實資料,青青數次托朋友從香港、台灣等地購買書籍,僅張愛玲文集全集,青青就有不同出版社出版的四套版本。

  而在衆多張愛玲傳記中,青青作為河南作家、記者,首次在張愛玲傳記中提及了河南女作家趙清閣。

  趙清閣,河南信陽人,曾主編過《新河南報·文藝》《河南民國日報·女子文藝》《河南民國日報·婦女周刊》《河南民報·女子文藝》《彈花》月刊等;曾任上海女子書店總編輯、《女子月刊》編輯。擅長戲劇創作,曾與老舍合作話劇《桃李春風》,20世紀60年代香港長城電影公司推出的《鳳還巢》編劇也為趙清閣。

  洪深主編《大公報·戲劇與電影》時,曾通過趙清閣聯系張愛玲約稿,并在《太太萬歲》電影公映前發表了《太太萬歲題記》。而趙清閣也在與友人的信中問候過張愛玲。

  不過在書中,青青也通過資料查詢表示,趙清閣與張愛玲見面和交往,并沒有進入趙清閣和張愛玲彼此的文字,趙清閣提及自己曾于1946年在《大公報》上發表評價張愛玲的文章,但截至目前,青青在資料查詢中并未發現這一史料。

  來源 河南青年時報

  記者 李豌/文圖

  編輯 楊陽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情感资讯推荐

热门情感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