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時期,鄭國王後武姜由于難産,花了一個晚上的時間才将第一兒子生出來,這個兒子幾乎要了她的性命,所以一開始就不喜歡這個兒子,給他取名“寤生”,“寤”在古漢語裡解為“逆生”也就是腳先出來的意思,也就是說這個當媽的一直在提醒自己,這個孩子曾經給他帶來過痛苦。
沒過幾年,武姜第二個兒子叔段出生,此子順産并沒給她帶來痛苦,所以十分喜歡次子,漸漸地老國王到了該退休的年齡了,按照長幼有序的規定,該有長子”寤生“繼承王位,但武姜記恨長子給他帶來的痛苦,她極力向丈夫推薦次子叔段繼承王位,好在,老國王還不糊塗,沒有聽從老婆的建議,按老規矩把王位讓給長子“寤生”來坐,也就是後來曆史上比較有名的鄭莊公。這叫武姜很是不爽,逼迫“寤生”将國内最好的城市襄城封給愛子叔段,然後帶着叔段搬離京城住到襄城去了,一副永不與長子來往的架勢,鄭莊公拿自己的母親也沒有辦法,隻好聽之任之。
然而武姜對愛子不能繼承王位耿耿于懷,在襄城挑動老二造老大的反,通過武力奪取王位,有母親的慫恿和支持,叔段當然願意,便大肆招兵買賣積極備戰,不曾想走露風聲,被鄭莊公出兵給滅了,叔段也因舉事失敗而自殺。
鄭莊公雖然知道事件的始作俑者是母親,便在大殿上當着群臣的面發誓說“以後再也不見自己的母親了,除非到了黃泉之下”,所以也未将母親從襄城接回京城,隻是讓襄城地方官好生照顧。
日子久了,鄭莊公有所思念母親,但先前的豪言壯語已經是潑出去的水,怎好收回,襄城的地方官颍考叔知道了這個事,在一次上京述職的宴會上,他當着鄭莊公把一個大肘子放到自己的衣袖裡,被鄭莊公看到,問其故,颍考叔說:“我有好吃的都帶回家一份給老母吃”,此話一下觸動了鄭莊公,眼淚不自覺地流了下來,颍考叔明知故問其由,鄭莊公以酒遮面,說思母心切情難自禁,懊悔當初不該以毒誓示人,颍考叔建議可修地道直通襄城,地道上築一溝渠,注入黃水意為黃泉,這樣就滿足了莊公“黃泉之下見母”的毒誓,這樣既不違背了誓約又見了母親,豈不快哉!
莊公聞之大喜,遂命人依計行事,母子相見,其母武姜老而思過,自覺愧對長子,母子見面抱頭痛哭,二人言歸于好。故後人将莊公所修的地下道稱為”孝道“,這種”挖地見母“的典故側面說明了當父母的在對待子女的問題上,應該一碗水端平,不可顧此失彼,手心手背都是肉,家庭和美最重要。好了,喜歡我的文章的請加關注和點贊!謝謝!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