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旅遊

 > 奮力開創城市基層治理新格局

奮力開創城市基層治理新格局

旅遊 更新时间:2024-05-17 08:46:15

  奮力開創城市基層治理新格局(城市基層治理期待更多)(1)

  勝利路社區的都阿姨帶領大家做手工,用于公益活動。(馬濤 攝)

  奮力開創城市基層治理新格局(城市基層治理期待更多)(2)

  小區互助站内,值班居民正在做筆記。(俞露 厲曉杭 攝)

  奮力開創城市基層治理新格局(城市基層治理期待更多)(3)

  白龍社區海苑互助站内,志願者用廢油制作環保手工皂。(鄭凱俠 攝)

  奮力開創城市基層治理新格局(城市基層治理期待更多)(4)

  人物名片:唐東海,1985年參加工作,現任鎮海區政府黨組成員,鎮海區招寶山街道黨工委書記,鎮海區物流樞紐港黨工委書記、管理委員會主任。

  現代城市治理既需要政府“自上而下”的統籌效率,也需要“自下而上”多元參與的活力協同。近年來,随着城市不斷擴張,城市社區遇到違建、治安、環境、群租、不文明養犬等諸多治理難題,直接影響居民生活的幸福指數。單靠政府行政力量進行幹預,成本巨大,收效甚微;依靠市場化力量解決,物業公司往往會因無利可圖選擇退場。在老舊小區,這一現象尤為突出。

  小區居民自治互助站建設是城市社區治理的創新模式。從2012年開始,鎮海區招寶山街道通過搭建小區居民自治互助站(以下簡稱“互助站”)這一平台,采取實體化運作,充分實現資源衆享、場地和活動資金衆籌、小區事務“衆議”、公益服務“衆行”,最大程度挖掘居民自治潛能,做到有錢辦事、有人管事、有場所議事,使居民自治功能看得見、能落地,走出一條城市基層治理創新之路。招寶山街道已在59個小區組建48個互助站,共有8000多位居民參與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務,近3年來解決問題5400餘件,居民滿意率95%以上。目前,其做法已經多次被省市主要領導批示肯定,并在鎮海全區進行推廣。

  近日,鎮海區舉行小區居民自治互助站建設推廣工作會議,加大力度,把招寶山街道的自治模式“複制”到更多小區。根據目标,2019年6月前,鎮海所有城市社區将實現小區居民自治互助服務站建設全覆蓋,力争打造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基層社會治理“鎮海樣闆”。

  本期,鎮海區招寶山街道黨工委書記唐東海作為受邀嘉賓,就城市基層治理改革創新這一話題進行解析探讨。

  故事回放一:

  老小區衆籌更換防盜門

  清川佳園小區建成已逾10年,大部分單元樓防盜門因年久失修,出現了不同程度的破損,存在安全隐患,給居民生活帶來不便。居民頗有怨言,卻因缺乏公共維修基金,一度擱淺。

  “小區樓道的防盜門裝了10多年,破損程度不一,大家進出時都覺得很不安全。”勝利路社區清川佳園互助站負責人都杏娣說。

  今年年初,清川家園互助站召開居民議事大會,最終決定通過居民自籌、社會力量衆籌,即由居民每戶出資300元,其餘錢由小區自治會與業委會共同籌集,來解決資金難題。“除了居民出資,我們挨家挨戶做工作,其餘資金通過各種方式成功募集。我們還整合了資源,通過3次居民說事,确定防盜門更換方案。樣式、品牌、廠家的選定,都由居民說了算。”都杏娣說,發動居民,很多黨員幹部和熱心居民主動帶頭。

  清川路86号樓組長宣紅偉一個晚上走遍本樓的34戶居民,一次性收齊籌款。清川路26号的居民王卿松,聽說本單元還有兩戶沒有交錢時,主動提出自己去做工作,第二天就把兩戶的籌款給了樓組長。

  目前,清川佳園已完成更換15扇防盜門,小區“不和諧”因素得到消除。都杏娣說:“放在以前,這事根本辦不了。有了互助站,事情辦得漂亮,大家都服氣。”

  故事回放二:

  衛生死角“變身”盆景園

  港城花園苗圃路172号北面有塊綠地和一間小水泵房,附近居民習慣将廢棄物堆在綠地上。這塊地方久而久之就成了衛生死角,屢次整治均不奏效。

  2014年,經過前期與招寶山街道溝通、向居民征集小區改造提升好點子,港城花園居民自治互助站成員充分發揮臨河的地理優勢,搭載街道“綠色家園”這一順風車,衆籌建造盆景園。

  互助站副站長徐駿祥帶頭拿出了自家二三十件盆景,其他居民也陸續捧來自家綠植。小區綠化愛好者主動承擔盆景綠植的養護工作,制定了“誰的盆景誰養護”“日常修剪遺留物及時帶走”等數條綠化養護規則。

  “既能美化空間,又能給大家帶來美的享受,何樂而不為呢?”徐駿祥說。

  如今,這塊百餘平方米的盆景園,依次擺放着100多盆形态各異、精緻美觀的盆景,設有景觀石桌石凳,還有可供居民鍛煉的健身場地。同時,借助北面的一座小橋,盆景園巧妙地與河道、健身小徑、小區綠化帶等連接起來,形成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故事回放三:

  文明養寵構建和諧鄰裡關系

  順隆社區工農小區寵物叫聲擾民,寵物随地排洩,部分狗主人遛狗不牽狗繩等不文明現象,一度惹起争議。因寵物散養傷人引發的人身損害賠償糾紛案也日益增多。

  去年,經過廣泛征集意見,“寵愛一家——文明養寵自助隊”成立,成為工農小區互助站下設的志願服務隊。志願服務隊采取居民自治、社區協作的模式,收集規範養寵“金點子”40多個。

  比如自助隊成員分組巡邏,對不文明遛寵的行為進行勸阻和指導;向養寵居民免費出借牽引繩、夾便器和清理袋;登記寵物和主人信息,提醒疫苗注射時間和寵物絕育工作;在小區裡設置文明養寵宣傳牌,開展樓道宣講,積極調解由養寵引起的鄰裡矛盾……點子雖小,但卻起到了積極推動作用。

  去年8月,文明養寵自助隊在巡邏時發現工農小區一車棚内養了三條土狗,車棚外還搭建了水槽給狗洗澡。樓道内居民多有怨言,反映狗叫聲影響睡眠,還影響環境整潔。

  自助隊成員上門與狗主人進行溝通,贈送了遛狗牽引繩和夾便器,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經過三次談話,狗主人終于答應将其中兩條狗送到鄉下,剩下一條狗養在家裡,同時拆除了水槽,把公共空間還給了樓道居民。

  記者:居民自治組織通常是在共同旨趣和利益需求的基礎上,動員起來的相互依賴的組織化群體,把分散的個人利益訴求聚合為共同利益訴求,并在自治層面上有效履行對社區公共事務的治理職能。招寶山街道的小區居民自治互助站,您認為應如何定位?

  唐東海:我把小區居民自治互助站理解為居委會、業委會、物業以外的“第四種力量”,是對城市社區治理的有效補充。它不是社區居委會的派出機構,與業委會的基本職能、人員構成、組織架構等也不盡相同。互助站核心成員一般是樓群黨支部書記、小區業主管理委員會成員、物業管理人員、網格長、商家及小區熱心居民代表等,要求所在地居民代表占成員總數的50%以上。互助站有效整合了資源,吸納轄區社會組織和志願者團隊參與小區管理和服務,用較低的成本解決了很多政府難以直接幹預和解決的難題。

  應該說,互助站是我們了解社情民意的主要渠道,是政府與居民溝通的橋梁,是個性化、精準化服務居民的平台,也是居民參與社會治理的有效載體。

  記者:推進居民自治,需要創新多種有效實現形式。您認為小區居民自治互助站最大的創新亮點何在?

  唐東海:我們認為是理念和方式的創新。我們一直倡導“家人治家”的理念,以此撬動居民的自治熱情。自治陣地“衆籌”、小區事務“衆議”、公益服務“衆行”、社區文化“衆享”,這是我們在方式上的創新。在互助站這個平台中,我們充分激活了各類資源,讓居民自治不流于形式,真正運作起來。

  在基層治理中,我們發現,集聚衆人的智慧和力量攻堅克難是非常有必要的。比如,勝利路社區清川小區居民何秋芬主動将自家的雜貨間“奉獻”出來,街道、社區對雜貨間進行了簡單的裝修,就成了小區居民自治互助站。現在這個“據點”,已經成為小區老人商議事務、開展活動的主要場所。又如,海港社區港務二村、紫荊小區互助站,争取共建單位支持,籌資一萬餘元為衛生死角鋪設了50多平方米的綠化草坪磚。這些成功案例,都取得了很好的社會效益。

  記者:發動居民參與基層社會治理,仍然存在很多瓶頸。您認為互助站是否有推廣價值?

  唐東海:按照我們的理解,互助站是一個充分體現民情民意的自治互助組織,履行其對社區公共事務的治理職能,是城市基層治理的有效實現形式。我認為這項工作可以推廣複制,但是要根據不同的人群去定制需求。

  我們曾對每個社區的空間資源、能人骨幹、服務對象和矛盾需求這四項内容做了分析,對散居樓群、有物業但并不完善的小區、中高檔小區進行了簡單的歸類。老小區普遍是“熟人社會”,老年人多,深入挖掘能人資源和熱心居民,擠出公共空間、“組隊”相對比較快;新小區空間資源寬裕,人群以上班族為主,可以充分利用晚上時間,在互助站推廣公益閱讀、親子互動等活動,先把人氣聚起來,然後慢慢延伸服務,進而引導居民參與小區公共事務。

  當然,我們在推廣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困惑。招寶山是典型的老城區,多以老舊、老齡化小區和散居樓群等類型為主,老齡化率達到24.6%。當下居民自治存在小區能人冷熱不均、青黃不接等問題,如何深度挖掘居民自治的廣泛性和有效性,仍需我們進一步思考與探索。

  記者:當前,居民自治仍是一項處在培育和發展中的基層民主形式,互助站目前有了較為成功的實踐和探索。請問未來政府的工作重心應放在哪裡,如何進一步激發基層活力?

  唐東海:互助站的成立就是為大家提供參與自治和展示自我的平台。下一步,我們要完善黨建引領的基層治理機制,逐步建立社區黨組織領導,各類服務機構、共建單位等社會力量和黨員群衆多元參與、協同治理的工作機制。

  在方式方法上,我們要深入挖掘樂于奉獻、群衆認可的“領頭雁”,讓他們擔任互助站負責人,通過他們吸納各種社會力量參與社區自治,将德治與自治有機結合。例如,後大街社區港城花園小區互助站帶頭人、擁有60年黨齡的退休幹部朱學年,帶領着一支頭發白但内心紅的“銀輝”志願者隊伍,積極搭建交流平台,為居民辦實事、解難事,綠化小區環境,每月組織和睦鄰裡主題活動,為建設美好社區而發揮餘熱。

  此外,我們還要完善政策扶持體系。目前主要通過政府引導互助站積極承接“微民生·大服務”項目、開展“微治理”、舉辦公益集市、發布小區治理清單等途徑,衆籌互助站運行經費。下一步,我們将強化資源傾斜與扶持,提供技術與能力指導,同時進一步建立和完善激勵資助機制,為互助站運作提供有力保障。

  專家點評

  打造社區治理,共建共治共享的大格局

  浙江省公共政策研究院高級研究員、浙江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徐林:黨員骨幹是社區自治的“領頭雁”。7年來,鎮海區招寶山街道組建的48個“小區居民自治互助站”,覆蓋了所有居民,這些“互助站”的發起人和協調人都是黨員骨幹,他們在社區黨組織的指導和幫助下發動和組織居民積極參與社區公共事務治理。社區治理中,應該充分發揮黨建引領作用,将居民自治和黨的領導進行有效融合。小區居民自治互助站的模式,正是有效發揮了有能力、願奉獻的黨員骨幹的力量,才更加高效地解決難題。

  從某種程度上說,“互助站”的運行,最大限度地彙集了社區的民智民力,居民成為基層治理最廣泛的參與者和社區公共服務提供者,換言之,社區事務交由居民自我管理,還權居民,發揮其主人翁精神,居民的聰明才智成為社區治理創新的不竭源泉。

  招寶山街道以黨建為引領,充分發揮退休黨員幹部的先鋒模範作用,帶動社區居民廣泛參與公共事務治理,以“家人治家”的理念實現社區共建共治共享,堪稱新時代的“楓橋經驗”,其經驗可推廣、模式可複制。

  基層音符

  港城花園互助站站長朱學年:我們的互助站人氣特别旺,大家平時喜歡聚在這裡聊聊天、談談事。每次居民反映問題,值班人員都會認真記錄下來。我們的互助站每月解決漏水、綠化修複等小事20多件,碰到疑難雜症,提交社區、街道進行處理。

  毫不誇張地說,現在居民有什麼難題,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互助站。我覺得互助站要長期發揮作用,還要充分挖掘居民小組長以及各個樓長的潛能,由他們去發動志願者,調動小區居民參與社區建設的積極性。

  鼓東小區互助站站長李孝惠:我們小區共8幢居民樓,22個樓道,304戶居民,住戶大部分是上了年紀的老人以及附近鎮海中學的學生家長租戶。推廣垃圾分類,那是難上加難。我們居民自治互助站的成員看在眼裡,急在心裡。大家商量了幾天,決定成立一支志願者隊伍,主動擔負起小區垃圾分類理念宣傳、義務督導的責任。别看志願者大多是退休老人,但是大家對推行垃圾分類熱情高漲。每天6時至8時,以及18時至20時,小區的每個垃圾傾倒點旁,都能看到他們的身影。短短一年,在自治互助站成員和志願者的奉獻督導下,小區半數以上居民能自覺對生活垃圾進行分類。

  甯波日報首席記者 厲曉杭 鎮海記者站 陳海群 通訊員 羅夢圓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旅遊资讯推荐

热门旅遊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