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
QING MING
明
杜牧《清明》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什麼是清明?
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掃墓,曆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本來,寒食節與清明節是兩個不同的節日,到了唐朝,将祭拜掃墓的日子定為寒食節。寒食節的正确日子是在冬至後一百零五天,約在清明前後,因兩者日子相近,所以便将清明與寒食合并為一日。清明節除了掃墓祭祖、踏青插柳的習俗之外,還有大量遊樂的風習,千百年來,倍受人們的喜愛,如延續至今的牽鈎、放風筝和蕩秋千等,也還有曾盛行一時,惟今已不複見的射柳和蹴鞠。
掃墓祭祖
我國曆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早已蔚為習俗。唐朝之後,寒食節逐漸式微,于清明節掃墓祭祖成了此後持續不斷的節俗傳統。唐朝大詩人白居易《寒食野望吟》詩雲:“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累累春草綠。棠梨花映白楊樹,盡是生死離别處。冥漠重泉哭不聞,蕭蕭暮雨人歸去。”
宋朝詩人高菊卿也曾于一詩中描寫道:“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日落狐狸眠冢上,一滴何曾到九泉!”就是到了今天的社會,人們在清明節前後仍有上墳掃墓祭祖的習俗:鏟除雜草,放上供品,于墳前上香禱祝,燃紙錢金錠,或簡單地獻上一束鮮花,以寄托對先人的懷念。
踏青
清明之時,正值春回大地,人們乃因利乘便,掃墓之餘亦一家老少在山鄉野間遊樂一番,回家時順手折幾枝葉芽初綻的柳枝戴在頭上,怡樂融融。也有的人特意于清明節期間到大自然去欣賞和領略生機勃勃的春日景象,郊外遠足,一抒在嚴冬以來的郁結心胸,這種踏青也叫春遊,古代叫探春、尋春。其含義,就是腳踏青草,在郊野遊玩,觀賞春色。清明前後正是踏青的好時光,所以成為清明節俗的一項重要内容。古時婦女平日不能随便出遊,清明掃墓是難得的踏青的機會,故婦女們在清明節比男人玩得更開心,民間有“女人的清明男人的年”之說。
插柳
清明節是楊柳發芽抽綠的時間,民間有折柳、戴柳、插柳的習俗。人們踏青時順手折下幾枝柳條,可拿在手中把玩,也可編成帽子戴在頭上,也可帶回家插在門楣、屋檐上。諺語有“清明不戴柳,紅顔成皓首”的說法,說明清明折柳在舊時是很普遍的習俗。清明插柳也可能跟過去寒食節以柳枝乞取新火的的習俗有關。今天看來,随意折取柳枝是對樹木的一種損害,是不宜提倡的。清明節插柳植樹的風習,據說是紀念發明各種農業生産工具并曾“嘗百草”的神農氏;另一說是介子推死時所抱的柳樹後來複活,晉文公賜名為清明柳,并折柳成圈戴在頭上,此習俗後傳入民間。雖然有着不同的典故源流,但這些風俗仍不離人們對春回大地的喜悅。
食俗
每到清明,家家戶戶都要做一種叫清明果的食物,那是掃墓時用來祭奠先人的。記憶中,清明節的到來就意味着能品嘗那青綠飄香的清明果了。清明果形狀有些像餃子,但味卻截然不同。清明果的皮是一種叫艾葉的植物做成的,艾,多年生草本植物,開黃色小花,葉小形如菊科植物,生得一蓬蓬,一簇簇的。
每年清明前,女人們手提竹籃,三五成群來到田野喜滋滋地采摘艾葉,青青鮮鮮的艾葉滿滿當當地堆在籃子裡,煞是好看誘人。艾葉采回家後,便開始了繁雜的制作清明果的工序,女人們又像摩術師,青青的艾草一轉眼就變成美味可口的清明果了。
轉載自:公社人瞿宇輝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