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字,有多、通曉、大之意,因此與義相國家聯系的往往是一些美好之詞,有形容見多識廣的“淵博”和“博古通今”,有形容物産豐富的“地大物博”,還有形容人的知識達到一定水平能夠成為“博士”。也正因為這樣,如果在地名中有個“博”字,也可以彰顯出那裡在某方面有明顯的突出之處。
山東省就有三地以“博”為名,分别是博平、博山、博興,那麼這三地的“博”字來曆一樣嗎?
博平 博平縣之名得來挺有意思。最早為春秋時期齊國博陵邑,《史記· 田敬仲完世家》就記載了它的存在,齊威王六年(前351年):“晉伐我,至博陵”。
清道光年間博平縣域
博陵之名的來曆,以清朝《博平縣志》記載:“博陵,博平之舊治也,邑傍大堤東隈,因堤取義,号博陵焉。爾雅雲:廣闊曰博,大阜曰陵,茲固博陵之名義乎”。
大意就是博平一帶地處平原,地域廣闊,但又有大禹治水時所建高聳的古堤經過,即廣闊而又有高地,故而得名為“博陵”。
待經過戰國、秦朝,漢朝建立之後“又因境無名山大川之阪阻,更置縣曰博平”,到了漢朝就卻被認為沒有名山,隻剩廣闊了,因此就改名為“博平”。
1930年時候的博平縣
博平縣曾在唐朝貞觀十七年(643年)省入聊城縣,又于天授二年(691年)複置。後來直到1956年并入茌平縣,存世約2100年左右。
博山 博山縣設縣時間并不算太長,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因今天博山一帶遠離周邊各縣治所,且事務繁劇、管理困難,因此析益都縣的孝婦、懷德等2鄉34社,濟南府淄川縣的大峪竺21莊,泰安直隸州萊蕪縣的樂疃等7莊地置博山縣,以顔神鎮為治所置博山縣。
民國時期繪制的博山城
博山縣名字的來曆為境内的博山,位于今天山東淄博市博山城東南五十裡、魯山之西。《新唐書·高祖本紀》載:隋末“左才相起齊郡,号博山公”,左才相為隋末十八路反王之一,他自封“博山公”,就是以博山為名。
清康熙《益都縣志》上的“顔神山川圖”
博興 濱州市的博興縣,在西漢時置縣,開始名字為博昌縣,其來曆據《太平寰宇記》記載:“昌水其勢平博,故曰博昌。”因為境内的昌水水勢平且廣博,故此得名“博昌”。五代時期923年李存勖在魏州(今河北省邯鄲市大名縣)稱帝,建立後唐,他的祖父朱邪赤心由唐朝皇帝賜名李國昌。在後唐勢力範圍内的博昌縣,需要避諱而改為博興縣。
清朝博興縣《曆代沿革舊治合圖》中有今古縣治位置
從以上情況看,山東省三個地方名字中雖然都有一個“博”字,但是它們的來曆卻是各不相同的。
您了解的情況是這樣嗎,歡迎在文章底部讨論。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