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是否還記得去年的一次票房奇迹。
2018年,《捉妖記2》和《唐人街探案2》厮殺的春節檔殺出了一匹黑馬。
逆勢反超,票房飄紅,無人問津的《紅海行動》出乎意料的炸出了一片天。
憑借着酣暢淋漓的射擊打鬥和緊張刺激的故事情節,衆多國人瞬間被《紅海行動》俘獲。
更重要的是,電影背後的真實事件觸動了多少人的心弦。
也門撤僑事件:2015年3月29日,中國海軍護航編隊護衛艦臨沂艦 停靠也門港口亞丁,撤離中國公民。電影《紅海行動》以此次行動為背景改編。
最近又出了部基于真實事件的戰争片。
它選擇的真實事件要更大膽,因為這個行動險些引發了世界第三次大戰。
《巴爾幹邊界》
The Balkan Line
2019.3.21
戰鬥民族(俄羅斯)有多彪悍?
那可是一個敢把熊當家養寵物,把飛機開成過山車的民族。
可想而知,他們的電影會是什麼樣的。
那絕對是能動手絕對不BB,就是一個字:幹!
所以電影《巴爾幹邊界》一開始就是一場激烈的槍戰:
森林中,六位全副武裝,隐蔽躲藏的戰士通過對講機互通信息。
鏡頭随着對講機裡的聲音依次切過,每個人三言兩語,就把各自的角色交代的清清楚楚。
安德烈,小隊的指揮官,負責對戰鬥形勢作出判斷。
維拉,小隊狙擊手,是隊伍中唯一的女性。
老兵巴爾亞,精通彈藥,負責爆破技術。
其餘的三人斯拉什,吉雷伊,戈利亞作為隊伍的先鋒手,與敵人近身搏鬥,或槍戰突襲。
從左至右:斯拉什,吉雷伊,戈利亞
他們各司其職,任務明确,再加上長期磨合出來的默契,整個小隊所向披靡,戰鬥力無人能敵。
可戰鬥總是充滿了不可預測的兇險,戰犯狠辣的一刀,戈利亞犧牲了。
多年的兄弟慘死眼前,他胸口上家人的照片還沾着未幹的鮮血。
小隊其他人都想手撕了這個戰犯,卻隻能忍着悲痛任由戰犯在他們面前嚣張。
因為這名戰犯必須要活着,這是北約下給他們的命令。
20世紀末,蘇聯剛剛解體不久,西伯利亞草原上的鐵熊民族的士氣日益衰微。
蘇聯解體,再加上兩次車臣戰争,俄羅斯國力衰落,軍事力量更是薄弱。當時俄羅斯空軍和防空軍大部分飛行員年飛行小時數為12-44小時,僅為美軍飛行員的15%。40%-50%的國土不在雷達監視範圍内,白天隻有50%的飛機能起飛。
在國際上,俄羅斯的地位總是受北約打壓。
安德烈等人代表的俄羅斯隊伍對北約的尊重并未受到相應的敬意。
長久以來的壓抑情緒,在戰友的這次犧牲中終于爆發了。
安德烈二話不說,拎起戰犯就把他從直升機上扔了下去。
這一扔,惹來了不小的麻煩,國際軍事法庭宣布小隊解散,解除五人軍職,他們開始流亡于各處。
一支俄羅斯最精銳的小隊就此消失,當年的英雄全部失去了音信……
直到多年後,一場戰争将五人重新聚集在了一起。
巴爾幹地區由于複雜的地理位置,以及敏感的民族矛盾,一直以來都是歐洲的一個火藥桶。
巴爾幹半島地圖
1999年3月,北約對南斯拉夫聯盟進行了長達78天的狂轟濫炸,最終迫使南聯盟不得不簽下城下之盟,宣布撤出科索沃地區。
科索沃戰争(Kosovo War),是一場由科索沃的民族矛盾直接引發,在以美國為首的北約的推動下發生在20世紀末的一場重要的高技術局部戰争。北約連續78天的轟炸,造成了1800人死亡,6000人受傷,經濟損失總共達2000億美元。1999年5月7日,北約轟炸擊中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駐南斯拉夫聯盟大使館。三名中國記者邵雲環、許杏虎和朱穎當場犧牲,數十人受傷。史稱“五八事件”。
南聯盟撤出後,政權真空的科索沃成為了國際勢力較量的博弈場。
北約信心十足,以為成功拿下了科索沃,但他們忽視了背後虎視眈眈的俄羅斯。
電影中北約轟炸南聯盟場景
俄羅斯知道科索沃被北約拿下後,南聯盟的力量就會被削弱。
如此,俄羅斯在歐洲的力量将會被進一步的縮減,在與北約的博弈中他們将會處于更加被動的位置。
于是,俄羅斯發起了一項秘密行動——搶占科索沃普利什蒂納機場。
這個機場是科索沃境内唯一适合起降大型軍用運輸機的機場,誰先占領了這裡,誰就擁有了對科索沃的軍事占有權。
但,戰事紛擾的科索沃滋養了一大幫極端恐怖分子,南聯盟撤出科索沃後,恐怖分子就占領了機場。
所以,在俄軍到達機場前,需要有隊伍清掃掉恐怖分子,并死守住機場。
這個艱巨的任務誰能辦得到呢?
中尉貝克知道,能夠完成這項任務的隻有安德烈的小隊。
于是,他開始尋找流亡于各處的小隊成員。
吉雷伊死性不改,成天泡妞把妹。
老兵巴爾亞當起了排雷專家。
維拉在一家妓院做打手。
斯拉什暗地裡做殺手,收人錢财替人消災。
四人為了能夠重新回到祖國,同意參加這次的秘密行動。
但除了安德烈,他拒絕參與行動。
當年戰友的死讓他不想再卷進任何戰争,更重要的是俄羅斯在北約面前卑微的态度讓他感到失望。
他換了個身份想要重新開始,卻好巧不巧在買護照的時候,遇見了警察突襲檢查。
老警長一眼就看出了安德烈不同常人的身手,他提議如果安德烈肯幫他們除掉當地極端恐怖分子斯慕克,就不計較安德烈的身份。
安德烈同意了。
安德烈憑借矯健的身手,救下了不少無辜的平民。
在接連的兩次營救中,安德烈壞了斯慕克不少好事,自此,他與斯慕克的梁子徹底結下了。
斯慕克懷恨在心,殺死了老警長,綁架了和安德烈暗生情愫的女護士。
老警長手下的兩名警察想要報仇,他們找到安德烈,三人決定攻去斯慕克老巢。
沒成想,那個老巢正是此次俄羅斯秘密行動的地方——普利什蒂納機場。
陰差陽錯下,8人彙集在了機場。
另一邊,斯慕克察覺到老巢被人占了,于是召集手下想要殺回去。
情況緊急,事态嚴峻,安德烈等人決定聯合起來一起對抗即将到來的斯慕克大軍。
夜幕低垂,百人恐怖分子開着戰車氣勢洶洶逼來,嚴陣以待的8名戰士能否等到百裡之外的俄羅斯援軍?
北約方面是否又察覺到了異樣?
多方勢力角逐,一場槍林彈雨的酣戰開始上演……
《巴爾幹邊界》基于真實的曆史事件改編,150分鐘裡通過各個角色的身份來勾勒當時複雜的戰争背景。
二十年前的科索沃戰争,世界各國關系劍拔弩張。
北約轟炸後,6月11日,200餘名俄羅斯空降兵乘坐戰車,從波黑邊界出發,曆時7個半小時,行軍500多公裡,提前達到了機場,等北約英軍抵達時,俄軍已經休憩良久。
空降兵是俄軍一個獨立兵種,由其國防部直接掌握,屬于俄軍的戰略預備隊,是俄軍戰鬥力最強的王牌部隊。 俄羅斯空降兵是目前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空降兵部隊,也是唯一的機械化空軍兵部隊。
俄羅斯空降兵
圖源: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縱然7000多名北約英軍備有坦克和步兵戰車等重型武器,同盟軍的部隊也在趕來的路上。
但這200多名高度戒備的俄軍硬是唬住了北約部隊。
據後來俄羅斯自由媒體報報道,當時的一名俄軍指揮官曾對英軍軍官說:“我是否撤退取決于這些俄羅斯士兵,你去問問他們是否願意撤出,他們可是來自那支曾擊敗拿破侖和希特勒的軍隊。”
這句話無疑刺痛了英軍。
要知道,拿破侖曾經逼得英國退到島上去,希特勒曾經逼得英國敦刻爾克大撤退。
兩支橫掃歐洲大陸的軍隊,都是在莫斯科城下元氣大傷,敗北認輸。
如此緊張的局勢下,一旦爆發沖突絕對會引發世界第三次大戰。
以《You‘re beautiful》而廣為人知的英國歌手詹姆斯·布朗特就參與了這場緊張的對峙。
在科索沃戰争時的詹姆斯·布朗特
他曾回憶,當時兩方都已子彈上膛,戰争馬上就要打起。
最後是英軍指揮官在權衡之下,決定與俄軍進行談判,才避免了戰争的發生。
俄軍此次出其不意的閃電行動,最終為俄羅斯在科索沃問題的外交斡旋中争得了主動權,也重塑了其國際影響力。
這個精彩的軍事行動直到今天依舊被津津樂道。
不過,《巴爾幹邊界》卻把這個行動弱化,隻是将其作為背景。
影片換了個視角,更多的去關注在戰争下痛苦掙紮的人。
在當時波詭雲谲的戰争背景下,戰士們用生命在拼殺,去守衛自己的國家,守護自己的愛人。
戰火下培養起的兄弟情更是令人動容。
電影中就有個情節說明了這一點,當八人占領了機場後,斯拉什搜到了斯慕克一個裝有現金的保險箱。
斯拉什表情複雜,觀衆們都以為他會被這筆贓款誘惑。
斯拉什找到了安德烈,告訴他控制室裡有個背包,裡面裝了錢和地址,請幫他寄給戈利亞。
“那是戈利亞的錢,這是他應得的,他有一個女兒和一個妻子,她們沒有得到任何補償。”
命懸一線之際,斯拉什依舊牽挂着當年死去的戰友。
并肩作戰的數個年月,戰火摧殘下受的傷,流的淚,也許在高層指揮司令眼裡也許不值一提。
但他們的隊友卻明白那其中的痛。
所以,戰鬥中,斯拉什駕着油車沖向斯慕克大軍的時候。
其他隊友一邊頂着炮火戰鬥,一邊含淚說出最壯麗的告别詞:“再見,斯拉什,一會兒見。”
沒有聲嘶力竭的咆哮呐喊,硝煙彌漫的戰場裡,一秒的遲疑猶豫,都會被不長眼的子彈爆頭。
他們将悲痛埋在心底,将怒火融進更加猛烈的炮火,這才是最真實的戰場寫照。
《巴爾幹邊界》雖是一部俄羅斯和塞爾維亞合拍的戰争片。
但它沒有刻意的去弘揚俄羅斯愛國主義情懷,而是站在人類族群的角度來審視戰争。
電影無時無刻不在用細節來烘襯戰争的殘酷。
比如,電影就安排了兩個孩子,形成一種意味頗深的對比。
被斯慕克抓走的難民中的一個小女孩,在大人們的幫助下趁機躲藏起來,逃過了屠殺。
小女孩滿臉污垢,神情怯弱。
她對外界的人始終不信任,直到看到8人在對抗斯慕克的時候,她才小心翼翼的出現。
可想而知,這場戰争以後将會在她心中落上怎樣的一層陰影。
另一個小男孩自小在毒窩長大,被恐怖分子的極端思想感染。
他眼露兇光,面露殺氣,舉手投足間都顯露出與他的年齡和外表不符的狠毒。
他當起了斯慕克的偵察兵,騎着童車搖搖晃晃的在機場裡偵查敵況。
當小男孩離去時,老兵默默地感歎:“每一次戰鬥前,我都祈禱孩子們不要出現”。
戰争的殘酷不僅在于血肉模糊的厮殺,更是在于戰争對于人性的摧殘。
陰鸷的恐怖分子假借宗教之名進行屠殺,蠱惑下一代的孩童,為聖戰獻身。
這樣的思想荼毒讓數以萬計的孩子以槍支為玩具參與戰争。
成人們的權利厮殺,不知泯滅掉了多少幼童的純真天性。
這,才是戰争最可怕的地方。
二十世紀最著名的戰地攝影記者羅伯特·卡帕說過一句話:
“照相機本身并不能阻止戰争,但照相機拍出的照片可以揭露戰争,阻止戰争的發展”
我想電影也是如此。
它帶給我們的反思,讓我們更加珍惜和平的環境。
詹姆斯·布朗特在那個險些發生第三次大戰的對峙夜,創作了反戰情緒濃烈的歌曲《No Bravery》
在世界的另一角,一些被炮彈炸的滿臉鮮血的孩子在哭喊;
懷抱死去孩子的母親在啜泣;
斷肢的平民費力在亂飛的子彈中奔跑……
每當想起在遙遠的他方,生活在水深火熱的戰争中人們的悲慘境遇。
我們總會忍不住低頭為他們祈禱,忍不住為他們落淚,忍不住感念:
和平,真的來之不易。
參考資料:
1.《艱難時世——20世紀末俄羅斯武裝力量狀況側寫》 For 鳳凰網軍事
(巴爾幹邊界)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