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州:
古稱秀容,春秋屬晉,戰國屬趙,秦以勾注山為界,北屬雁門郡,南屬太原郡,東漢末年置新興郡,西晉改新興郡為金昌郡。隋開皇十八年(598年)廢郡設州,始稱忻州,“以有忻口而名”。另有一說相傳漢高祖北上抗擊匈奴,兵困平城(今大同),脫圍時大軍南撤,到忻口方擺脫逃兵。高祖歡顔而笑,六軍欣然如歸,因“欣”通“忻”,忻州之名由此而生。1949年境内為忻縣地區專署。1983年改為忻州地區行署。2001年改稱忻州市。轄一區一市十二縣。
忻府區:
“忻”意同“忻州”。民國初改忻縣。1983年改忻州市。2001年,改稱忻府區。
定襄縣:
據《史記正義》,按古代谥法,“辟地為襄”,“辟地有德,襄”。西漢置定襄郡,郡治在今内蒙古和林格爾之北。把和林格爾一帶命名為定襄,表示這個新建制的地區安定了。後漢末由内蒙古遷徙今治。唐武德四年(621年)于今治置定襄縣。
五台縣:
北魏太和十年(486年)置驢夷縣。隋大業二年(606年),因境内有五台山而改名五台縣。金貞祐四年(1216年)升台州。明洪武二年(1369年)複為五台縣。
原平市:
因地形為原而得名。西漢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始置原平縣。隋大業二年(606年)改為崞縣。唐神龍元年(705年)改稱唐林縣。1958年改名為原平縣。1993年撤縣建市。
代縣:
代縣之“代”,源于代國、代郡之地名。古代國,戰國屬趙,趙武靈王置代郡,為秦朝36郡之一,治所在今天的代縣。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劉邦把雲中、雁門、代郡中的53縣合并為代國。漢代以後,代國和代地之名還被經常使用,但區域範圍不斷變化。現在的代縣,是一個古老地名的重要見證。
繁峙縣:
春秋屬晉,為霍人邑。戰國歸趙,秦滅六國,始置繁畤縣,因其環列皆山得名。明洪武二年(1369年)廢州為縣,改繁畤為繁峙。
靜樂縣:
西漢初年置汾陽縣。隋大業四年(608年)改為靜樂縣,取“靜和頤樂”之意。唐武德六年(623年),汾陽、六度二縣并入靜樂縣。宋鹹平五年(1002年)将憲州治從婁煩移來靜樂,廢靜樂縣,始築城;熙甯三年(1070年)複置憲州,領靜樂縣。金代設靜樂郡,天德三年(1151年)改為管州。元承金制,仍為管州。明洪武二年(1369年)複改為靜樂縣。
甯武縣:
元大德五年(1301年)建甯武屯,以“鹹甯偃武”故名。明成化四年(1468年)置甯武關。雍正三年(1725年)設甯武縣,縣以關名而成。
神池縣:
神池由來,緣于北距黃花嶺,皆重巒疊嶂,迂嶺而下,約三十裡,地少平,有水一泓,來無源,去無迹,旱不涸,澇不溢,名曰神池。又一說,相傳古時有一女子,無婚而生雙龍,龍子騰空而去,龍母亦不見,但見其羊水漸漲,遂成西海子,亦即神池由來。
五寨縣:
明嘉靖十六年(1537年)建五寨城堡,以堡轄東西南北中五大堡寨得名。清雍正三年(1725年)置五寨縣。
岢岚縣:
北魏為秀容郡地,因境内有岢岚山而得名岚州。隋大業三年(607年)置岢岚鎮。唐永淳二年(683年)改為岢岚州;長安三年(703年)置岚谷縣,屬岚州;五代因襲前制,仍名岚谷縣。宋于岚谷縣置岢岚軍。金廢軍,升岚谷縣為岢岚州。元廢。明洪武八年(1375年)置岢岚縣後複岢岚州。民國元年複稱岢岚縣。
河曲縣:
因地處黃河曲折之處取“黃河千裡一曲”之義而得名。戰國屬趙。漢為西河郡宣武縣地。西晉屬羌胡。唐為宜芳縣地。五代北漢置雄勇鎮,屬岚州。宋太平興國七年(982年)建火山軍,治平四年(1067年)置火山縣,屬代州。金貞元元年(1153年)置河曲縣,大定二十二年(1182年)升為火山州;後更名隩州。明洪武二年(1369年)複置河曲縣,隸屬太原府。清雍正二年(1724年)改隸保德州。
保德縣:
宋淳化四年置定羌軍。景德元年改為保德軍,取“民保于城,城保于德”之義。金大定十一年(1171年)置保德縣。
偏關縣:
五代北漢天會元年于韓光嶺始築寨,其地東仰西伏,如人首之偏隆,故名偏頭寨。元大德三年(1299年)升寨為關。清雍正三年(1725年)設偏關縣。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