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管走到哪一步,總得找點樂子,想一點辦法。是的,美食就是我找的樂子,想的辦法!小談食刻和你一起認真對待吃下的食物!
導讀:
前些日子,爺爺問我中元節要不要回家,其實我對這個節日還是比較好奇的,為啥要叫中元節呢?後來查找資料才知,這個節日的起源一直備受争議,有人講它應該出自道教經典《大獻經》,也有人認為它出自唐代佛教的《盂蘭盆經》,不過現在的學者普遍認為,應該是後者,中元節的起源應當追溯至佛教盂蘭盆節。
如今的中元節,一般是農曆的七月十五,所以也叫“七月半”俗稱“鬼節”。古人認為,這一天是陰間開門之日,已故的先人可回家團圓。因此,這一天有很多的風俗習慣,比如說祭祖、焚紙、祭祀土地等等。盡管很多人都不相信所謂的“牛鬼蛇神”。但是,一般人都會抱有一顆敬畏的心。
中元節,5種“鬼節”風俗别不當回事,保持敬畏之心,生活更如意,有哪些風俗是需要留意的呢?
第一,晚上的時候最好不要夜遊,以免沾惹上“不幹淨的東西”,其實這個也很好理解,晚上視線不好,有些人蹲在路上燒紙,一不留意,确實會把人吓到,所以說晚上非必要要減少出門。
第二,發現路邊有錢不要撿,這些錢是用來買通。如今燒的紙錢和真的卻錢非常的像,有些愛占小便宜的,看到會去撿,這個也是大忌,把那些燒的紙帶回家,也會讓人有些忌諱。
第三,要吃鴨子,鬼節的這一天,桌上會擺上一些酒菜,祭拜和追懷自己的祖先,其中南北方都比較盛行的就是“中元節祭祖要吃鴨子”。祖先在這一天要回家探親,但是中間有一道“奈何橋”阻隔,殺鴨祭祀的話,好讓鴨子遊泳載他們回來。
第四,吃“餃餅”,中元節有吃“餃餅”的習俗,“餃餅”是一種類似于春卷的食物。據傳,餃餅筒是濟公所留下來的。當時濟公在國清寺為僧,看到每一餐都剩下很多菜,覺得浪費,就把這些菜裹在糊拉汰皮裡供下一餐再食用,這種做法受到了衆僧的喜愛,便流傳至民間。所以現在在浙江台州,仍然保留着這個習俗。
第五,吃粗茶淡飯,在山東地區,中元節也被稱為“掐嘴節”,因此有吃粗茶淡飯的習俗。這個習俗也一直流傳至今,它也有非常好的寓意,寓意來年多福多壽、幸福美滿。到了七月半,這個也是不得不吃的一種食物。
中元節來了,“5種”風俗别丢,緬懷先人,為子孫帶來福氣和好運。這些習俗在老一輩人口中流傳盛廣,但是很多年輕人卻不知道,有些可能帶有神秘色彩,但其中的寓意是好的,對傳統文化我們不應該全部去摒棄,有些應該傳揚和保留,不然的話可能會出現第二個韓國,來搶我們的中國傳統節日。
朋友們,你對中元節了解多少呢?歡迎大家留言讨論。
【本文由“小談食刻”原創,未經許可不得删改、盜用,侵權必究】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