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清單]
《〈論語〉選讀》中的成語
《論語》在文學方面具有自己獨特的價值。《論語》的語言簡明流暢,含蓄隽永,其中的許多後來成了格言、警句或成語,比如“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歲寒而後知松柏之後凋”“殺雞焉用牛刀”“四體不勤,五谷不分”,等等。它豐富了民族的語言寶庫,至今仍活躍在我們的語言生活中。
第一課 為政以德
衆星拱北:天上衆星拱衛北辰。舊指有德的國君在位,得到天下臣民的擁戴。拱,環在周圍保衛着。北,北辰,北極星。
足食足兵:糧食富足,軍備齊全。
節用愛人:節約财用,愛護百姓。
陳力就列:指貢獻出自己的才能去擔負職務。陳力,獻出才力。就列,歸入行列。
開柙出虎:原指看管的人沒有盡責,使籠子開了,老虎出來了。後比喻放縱壞人。
既來之,則安之:把遠人招來之後,就要使他們安定下來。“來”“安”都是使動用法。“之”指代上文的“遠人”。現在指既然已經來了,就應該安下心來。“之” 虛化,起補充音節作用。
分崩離析:指當時魯國不統一,已被季孫、孟孫、叔孫三家分割。孔子哀歎國家的沒落。分崩,破裂。離析,散開。後用以形容國家或集團分裂瓦解,不可收拾。
大動幹戈:發動戰争。幹戈,泛指武器,比喻戰争。現多比喻興師動衆或大張聲勢地做事。
禍起蕭牆:指禍患起于内部。後用以指内部出亂子。也指家庭成員中自起矛盾造成禍患。
持危扶颠:扶助将要傾倒的。比喻扶持大局。
鳴鼓而攻之:比喻大張旗鼓地加以聲讨。 攻,聲讨。
風行草偃:風吹過的時候,草就倒伏。舊時比喻用仁德感化,人們自然心悅誠服。風行,風吹過。偃,倒伏。
化若偃草:形容教育或感化的力量很大,如風過草倒一般。偃草,草被風吹倒。
第二課 克己複禮
克己複禮:抑制自己的私欲,使言行都合于禮。
是可忍,孰不可忍:如果這個可以容忍,那麼還有什麼不可以容忍。表示絕不容忍。
名正言順:原指名分不正,道理就講不通。後指做事名義正當,道理也說得通。也指做事理由正當而充分,含有理直氣壯的意思。
名不正,言不順:指名分不正或名實不符。
手足無措:手腳不知放到哪兒好。形容舉動慌張,或無法應付。措:安放。
犯上作亂:①觸犯上級,鬧亂子;②指叛逆活動;③曆代剝削階級把人民的反抗、起義誣蔑為“犯上作亂”。
第三課 待賈而沽
愚不可及:原指裝傻,别人無法趕上他。後指極其愚笨。指處于不利局面善于裝糊塗的人。
笃志好學:一心一意愛好學習。
待價而沽:等待高價出售。比喻某些人等有了好條件或待遇才肯出來做事。也比喻懷才待用或待時而出。
韫椟待價:把玉藏在匣子裡,等待高價出售。比喻懷才待用或懷才隐退。
韫椟未酤:藏在匣子裡還未出售。比喻懷才待用或懷才隐退。
道不同,不相為謀:走着不同道路的人,就不能在一起謀劃。比喻意見或志趣不同的人就無法共事。
不相為謀:相互之間沒法商量。指彼此觀點不同,不宜共同謀劃事情。
第四課 知其不可而為之
知其不可而為之:明知做不到卻偏要去做。表示意志堅決。有時也表示倔強固執。
四體不勤,五谷不分:不參加勞動,分不清五谷。後多用于形容脫離勞動和脫離勞動的人。 五谷,通常指稻、黍、稷、麥、菽。
無人問津:沒有人尋問渡口。比喻無人過問,受到冷落。也比喻無人探索、嘗試。
深厲淺揭:遇到深水就連衣涉水,遇到淺水就撩起衣服過河。比喻做事要因時因地制宜。
第五課 仁者愛人
一以貫之:始終如一、有始有終、善始善終。
博施濟衆:廣泛地救濟困苦的人。形容人廣施恩惠,使人們免于患難。
立人達人:幫助人建立功業地位。
能近取譬:能夠就近拿自己作例子來比方别人。指推己及人,将心比心。也指能用就近的事物來做譬喻。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所不願意的,不要施加給别人。
安老懷少:使老年人安逸,使年少者歸心,形容使人民生活安定。
一匡天下:糾正混亂局面,使天下步入正軌。引申為統一天下。
被發左衽:指像少數民族那樣處于落後狀态。也指淪為夷狄。
第六課 君子之風
志士仁人:原指仁愛而有節操,能為正義犧牲生命的人。現在泛指愛國而為革命事業出力的人。
殺身成仁:指為正義而犧牲生命。後泛指為了維護正義事業而舍棄自己的生命。
成仁取義:為正義而犧牲生命。
惡衣惡食:粗劣的衣食。形容生活儉樸。
患得患失:擔心得不到,得到了又擔心失掉。形容對個人得失看得太重。
無所不至:指沒有不到的地方。也指壞事都做絕了。
不改其樂:不改變自己的快樂。指處于困苦的境況仍然很來快樂。
箪食瓢飲:一箪食,一瓢水。形容生活貧苦。
樂以忘憂:快樂得忘記了憂愁。形容非常高興。
樂在其中:快樂就在這裡。
飲水曲肱:喝冷水彎曲胳膊當枕頭用。比喻清心寡欲,安貧樂道的生活。
浮雲富貴:把富貴看成飄浮的雲彩。比喻把金錢、地位看得很輕。
樂山樂水:原指有人喜愛山,有人喜愛水。後喻各人所好不同,性情動靜各異。
死而後已:到死才停止。指把畢生的精力全部貢獻出來。常與“鞠躬盡瘁”連用。
任重道遠:比喻責任重大,要經曆長期的奮鬥。
驷不及舌:驷馬雖快,也追不上說出的話。指話一出口就難以收回。或說話應當慎重。
一言既出,驷馬難追:比喻事實既成或話已出口,不可挽回。
第七課 求諸己
文過飾非:用虛僞的言辭來掩飾錯誤。
言過其實:原指言語浮誇,超過實際才能。後也指話說得過分,超過了實際情況。
不舍晝夜:不分白天黑夜,日夜不停。比喻夜以繼日。
後生可畏:青年人是新生力量,往往超過前輩,這是可敬畏的。
計過自訟:省察自己的過錯而内心自責。
飽食終日,無所用心:整天吃得飽飽的,卻什麼事情也不考慮。
第八課 周而不比
周而不比:關系親密但不相互勾結。
群而不黨:與衆合群,不結私黨。
觀過知仁:通過一個所犯過錯的性質,就能知道他的為人。
言不及義:所說的話沒有一句說到正經的道理或事情。指不說正經話,盡說些無聊的話。
好行小惠:喜歡賣弄小聰明。後也指愛施小恩惠。惠,同“慧”,聰明。
直諒多聞:為人正直,守信用,而且見識廣博。
以德報怨:用恩惠報答仇恨。形容對人寬容,不僅不記仇,反而給他好處。
以直報怨:用公正報答仇恨。
以德報德:拿恩惠來報答恩惠。指把恩惠施予對己有恩的人。
以人廢言:因為這個人有不足的地方而不采納他的正确意見。
善與人交:善于跟别人結成朋友。
以文會友:通過詩文、學術活動來聚會或結交朋友。
第九課 出辭氣遠鄙倍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人到臨死時,他說的話是善意的。
巧言令色:原指鋪張修飾沒有實際内容的語言或文章,後多指虛假而動聽的話。
言必有中:不說則已,一說就說到點子上。形容說話中肯。
一仍舊貫:完全按照舊例行事。
侃侃而談:說話理直氣壯、從容不迫。
第十課 學以緻其道
食無求飽:吃飯不要求飽足。
居無求安:指不去一心追求安适舒服的居所。
溫良恭儉讓:原意為溫和、善良、恭敬、節儉、忍讓這五種美德,這是儒家提倡待人接物的準則。形容态度溫和,舉止文雅。現也形容态度溫和而缺乏鬥争性。
異端邪說:不符合正統思想的、被認為有嚴重危害的思想、言論。
言而有信:說話講信用。
文武之道:本指周文王、周武王治理國家的法令制度、禮樂政教。後泛指寬嚴相濟的治國修身之道。
第十一課 誨人不倦
誨人不倦:教人時不嫌疲勞。形容教導特别耐心。
有教無類:不管什麼人都可以受到教育。
安貧樂道:安于清貧,樂于實踐自己所信奉的思想。古代思想家所提倡的立身處世的态度。
舉一反三:從一件事情類推而知道許多事情。即“一隅三反”。
述而不作:隻闡述前人的學說,自己并不創新,指沒有新的見解。
信而好古:信奉并愛好古代文化。
愛素好古:愛好樸質,不趨時尚。
聞一知十:聽到一點就能理解很多。形容善于類推。
各得其所:每個人或事物都到了合适的安置。各自得到所需的東西。
告往知來:告訴了這一點,就可以知道另一點。比喻能明了事物的因果同異的關系,據此知彼。
切磋琢磨:古代把加工獸骨、象牙、璞玉、金石分别稱為切、磋、琢、磨。後比喻道德學問上的互相研讨、砥砺。
繪事後素:①指先有白色的底子,才能進行彩繪;②比喻禮樂産生于仁義之後,或比喻做事先從簡單做起,然後逐步深入;③今也比喻有良好的質地,才能進行錦上添花的加工。
第十二課 高山仰止
高山仰止:比喻對高尚的品德的仰慕。
斐然成章:①富有文采,多形容文章的文辭生動;②形容成績或聲名顯著,含褒義。
用行舍藏:被任命就出來幹一番事業,不被任用時就退隐。
暴虎馮河:①空手打老虎,徒步過大河,比喻有勇無謀,冒險蠻幹;②比喻果敢勇猛。
臨事而懼:遇到事情而有所懼怕。指遇到事謹慎處理。
登堂入室:登上廳堂,進入内屋。比喻學問和技能由淺入深,達到更高的水平。
莞爾而笑:形容微笑的樣子。
割雞焉用牛刀:殺雞何必用宰牛的刀。比喻做小事不必用大的力量去做。
喟然長歎:因感慨而歎氣。
仰之彌高:愈仰望愈覺得其崇高。表示極其敬仰之意。
循循善誘:善于有步驟地引導别人學習。多形容教育得法。
欲罷不能:想停下來也收不住。
門牆桃李:尊稱他人培養出的學生。
卓爾不群:形容才智和道德優秀卓越,超出常人。
博聞約禮:見聞廣博,用禮約束自己行為。
第十三課 沂水春風
春風沂水、沂水春風:原意是大人與兒童在沂水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風。指放情自然、曠達高尚的生活樂趣。
沂水舞雩、沂水弦歌:謂知時處世,逍遙遊樂。
第十四課 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 指不偏不倚、折中調和的處世态度。
過猶不及:事情做得過分,就如同做得不夠一樣,不合适。
和而不同:雖然與人和睦相處,但不盲從附和。
無适無莫:對人沒有什麼親疏厚薄。也指無可無不可。
第十五課 敬鬼神而遠之
慎終追遠:慎重地辦理父母的喪事,虔誠地追祭遠代的祖先。
敬而遠之:尊敬他而又有所顧忌而不去接近他。既不得罪他,也不接近。
先難後獲:先辛苦而後收獲。形容不坐享其成。
[典題導學]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題型一 填空題
【題型分析】 命題人為了确保填空題答案的唯一性,一般都會在填空處的前後增設必要的語言提示,這些語句不但是理解閱讀材料的重要依據,也是推斷填空内容的重要憑借。考生要通過這些語句的語法和語義分析,确定填寫詞語的詞性和含義,然後再根據要求回到原文尋找對應的詞語。
例1 閱讀下面的材料,完成後面的題目。
子曰:“賢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論語·憲問》)
子路問成人[注]。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綽之不欲,卞莊子之勇,冉求之藝,文之以禮樂,亦可以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論語·憲問》)
【注】〔成人〕全人,完美無缺的人。
1.甲段文字中孔子将“賢者”分為四個等級。《論語》選讀教材中提到的人物當中________和________屬于第一個等級。
【示例】 長沮 桀溺
【解析】 避世之人,就是與孔子為代表的積極入世者相對的隐士們。注意文字書寫即可。
〖參考譯文〗
孔子說:“賢德的人在政治昏暗的時候就離開官場而歸隐;其次,在動亂的時候遷到安定地帶;再次,發覺别人的臉色不對,禮貌不周,就避開不再見面;又次,當與人說話不合時就避開不談了。”
子路問什麼是完美無缺的人。孔子說:“像臧武仲那樣智慧,孟公綽那樣寡欲,卞莊子那樣勇敢,冉求那樣多才多藝,再用禮樂來修飾,也就可以說是完美無缺的人了。”又說:“現在的完美無缺的人哪裡一定要這樣呢?看見利益能想起該得不該得,遇到危難敢于獻身,經過長久的窮困日子都不忘記平日的諾言,也可以說是完美無缺的人了。”
題型二 簡答題
【題型分析】 題目給定一段或幾段古文,要求考生閱讀并進行分析,評價其思想内容。傳統文化經典閱讀表面上看隻是給出一兩個點讓你理解、分析和評價,其實,該語段背後反映的是諸子百家的思想。如果說語段思想内涵隻是一個“點”,那麼,這個“點”背後是這位思想家廣闊而深厚的思想這個“面”。因此,理解“點”,須有“面”的支撐,也就是說,考生必須對諸子百家的思想内涵及其具體表現有全面而準确的理解。
例2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後面的題目。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雲。”(《論語·述而》)
子路拯溺而受牛以謝。孔子曰:“魯國必好救人于患也。”子貢贖人而不受金于府。孔子曰:“魯國不複贖人矣。”子路受而勸德,子貢讓而止善。 (《淮南子》)
2.從上文中可以看出孔子具有一種怎樣的義利觀?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 孔子重義重德,不完全排斥利,也不因利而害義失義,不為義拒利而害義。
【解析】 本題考查“傳統文化經典的理解和評價”的能力。第一則材料中的“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雲”,明确了“義”與“利”關系:合于義之利可取。第二則材料,孔子贊同子路“拯溺而受牛”的做法。二者結合可知,孔子雖主張以“義”為先,但并不排斥“利”。
3.請用孔子的義利觀簡析“子路受而勸德,子貢讓而止善”所蘊含的道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 子路救人受謝,義利兩全,既合乎道德又合乎人性,行義獲利對行善是一種鼓勵,因此可推動助人之風。子貢重義讓利,雖然合乎義,但是拒利反而害了大義,以緻“讓而止善”,這會讓許多想行善者望而卻步。義與利不是對立的而是統一的,重義崇德并不意味着要輕利。
【解析】 本題考查“傳統文化經典的理解和評價”的能力。注意材料二中的“勸”字,其意為“鼓勵”。“勸德”指的是“激勵他人做有德行的事,鼓勵他人善事”。子路助人,是行善,維護了大義,也激勵他人行善。後者是子路個人受利為小利,勸人行善為大義。而子貢的做法,彰顯了個人的德行,卻讓德行不如他的其他人或因“義”“利”之故而放棄行善。故而子貢的做法不可取。
〖參考譯文〗
孔子說:“每天吃粗茶淡飯,喝點水,頭墊着彎曲的手臂睡覺,樂趣就在這中間。用不義手段而使自己大富大貴,這些對我來說,就如浮雲般輕。”
子路救起了一個溺水的人,人家送了一頭牛作為報答。子路接受了。孔子說:“魯國人(以後)一定會勇于挽救溺水者了。”(魯國有條法律,誰把流落在外為奴的魯國人贖回來,可以向公家請賞。身家富足的)子貢花錢贖回了魯國人,但他不接受官府的賞金。 孔子說:“魯國(今後)隻怕沒人願為同胞贖身了。”子路救人接受了謝禮是鼓勵人們行善,子貢救人卻不要酬謝是阻止人們行善。
[解題指津]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對中國傳統文化經典閱讀的理解、分析和評價,實際上就是對儒、道、法、墨各家代表人物思想的考查。全面而又扼要地梳理相關人物的思想要點就顯得極為重要。譬如,孟子的性善論、義利觀、民本與仁政思想;荀子的性惡論、禮制說、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老莊的無為而治、天人合一、安時處順、樸素辯證法思想;韓非子的性本利、法制思想;墨子的兼愛非攻、尚同尚賢、節用節葬思想。
1.篩選填空題
命題人要求考生在閱讀理解的基礎上,根據指定的信息篩選出關鍵詞語,完成規定的閱讀任務。多數填空題會用引号明确标識出所填的詞語來自原文,有的題目還會通過空格個數的形式,暗示考生所填寫的詞語隻能是幾個字。如:①根據上述材料,可以用“________”這個成語來概括老子的政治思想。②由上述兩則材料可知,荀子主張________ 治,而韓非子主張________治。
解答這類試題,考生要特别注意題幹的要求,并以此作為篩選的重要依據。要學會快速浏覽信息,通過壓縮主幹,提取要點,來捕捉關鍵詞語。
2.整合材料題
題目給出幾則材料,材料之間有相同、相似或相反的關系,把這幾則材料組合在一起考查考生的綜合分析能力。如:從上文中摘錄出孔子的名言,來概括“忠”“恕”的内涵。
解答這類試題,要注意找出材料中的核心内容(總領句、中心句等),思考材料所指向的思想内涵,分析材料中的内在聯系,根據題目要求,全面關注每一則材料,綜合作答。
3.提煉觀點題
題目給定一段或幾段傳統文化經典材料,要求提煉語段的中心意思,有時還要求寫出具體的分析或理由,甚至要求考生對這一中心觀點進行評價。如:①請簡要概括孔子和子貢對“過”的看法。②聯系“天行有常”,可以看到荀子認識到了天地運行________。
解答這類題目,關鍵在于中心意思概括要準确、分析要精到、表述的語言要簡練,做到材料與觀點吻合,分析得當,評價客觀而不失理性。
4.聯系實際題
命題人在題幹中明确要求考生聯系實際作分析,如:簡要分析上述兩段文字的含義的異同,并聯系現實談談你的看法。
解答這類題目,一是要由理論到實踐,從文化内涵出發,聯系實際,分析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二是從實際生活中碰到的問題入手,反觀古代文化思想,理性地富有時代感地去理解其道德觀、價值觀、人生觀。我們要了解該思想流派的形成背景、發展曆史和對社會的影響。堅持一分為二、實事求是的原則,既不頂禮膜拜,也不全盤否定。
5.比較分析題
諸子百家的思想觀點往往形成鮮明的對比,甚至儒家内部的思想也是比較複雜的。命題人要求考生通過比較分析,發現其各自的特點以及對現實的影響,來考查考生的閱讀理解和分析能力。
解答這類試題,需要對不同的思想觀點仔細辨析,要善于找出材料中的不同觀點;通過對不同觀點(态度)的分析比較,談談自己的看法,分析問題需要一定的思想深度,談看法要有一定的見識。
[即學即練]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閱讀下面的材料,完成1~2題。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為之聚斂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論語·先進》)
子謂公冶長:“可妻①也。雖在缧绁②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③妻之。(《論語·公冶長》)
【注】①〔妻〕嫁給,給某人做妻子。 ②〔缧绁〕捆綁犯人用的繩索,指牢獄。 ③〔子〕這裡指女兒。
1.上述材料體現了孔子為人處世的________的态度。
【示例】 愛憎分明(是非分明、揚善嫉惡)
【解析】 通讀語句,疏通大意,找到答題區間。根據原句的意思,冉有的做法不僅沒有盡到人臣谏正的責任,更違反了為政以德、以民為本的思想;季氏是大夫,周公是諸侯,季氏富于周公這是越禮;公冶長雖是囚犯,卻素有美德,有才能。由此可以概括孔子為人處世時的是非分明、揚善嫉惡的态度。
2.根據上述材料,簡要分析孔子是如何察識學生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 ①着重審察品德,如公冶長雖被囚卻素有美德。②不能隻看身份貴賤(遭遇榮辱、處境窮達),如公冶長雖是囚犯,但仍有值得贊賞之處(有才能)。③細察言行、動機,如冉求為季氏斂财,不合德政,不明是非善惡。④“觀過,斯知仁矣”(了解一個人的“過錯”,就可知他是否具有仁德了),因為“過錯”有真假、大小和主客觀原因之分,如公冶長雖被囚,卻可能是被人冤枉。⑤全面辯證地考察,如冉求雖然是賢弟子(“孔門十哲”之一),但也有犯錯的時候。
【解析】 這道題要求簡要分析孔子是如何察識學生的。通讀上述材料,疏通文意。這類題目在解答時既要肯定其積極意義,又要指出其消極的影響。
〖參考譯文〗
季氏比周朝的公侯還要富有,而冉求還幫他搜刮來增加他的錢财。孔子說:“他不是我的學生了,你們可以大張旗鼓地去攻擊他了!”
孔子評論公冶長說:“可以把女兒嫁給他。雖然公冶長被關進牢裡,不是他的罪過。”把女兒嫁給公冶長做妻子。
二、閱讀下面的材料,完成3~4題。
子曰:“賢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論語·雍也》)
子曰:“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論語·裡仁》)
齊①必變食,居必遷坐。
食不厭精,脍不厭細。食饣壹而饣曷 ②,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肉雖多,不使勝食氣③。惟酒無量,不及亂。(《論語·鄉黨》)
【注】①〔齊〕通“齋”,祭祀時的齋戒。 ②〔食饣壹而饣曷〕指食物腐敗變味。 ③〔食氣〕氣同“饩”,食氣指主食。
3.小如飲食者也常蘊含着大道理。孔子認為“肉雖多,不使勝食氣;唯酒無量,不及亂”,簡析其中蘊含的孔子的思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 中庸。席上肉雖多, 但不要比飯吃得多;隻有酒不限量, 不要醉就可以了。這體現了孔子折中、适當、不走極端的處世原則。
【解析】 題幹要求簡析“肉雖多,不使勝食氣;惟酒無量,不及亂”中“蘊含的孔子的思想”。首先應理解這句話的含意,再結合《論語·鄉黨》裡的内容,可以知道,這段話反映的是“中庸”的思想,體現了折中、不走極端的處事原則。
4.上述材料中,孔子一方面明确批判“恥惡衣惡食者”,大加贊賞顔回“箪食瓢飲”;另一方面又是“食不厭精,脍不厭細”。你認為這兩者是否矛盾?請結合材料簡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 不矛盾。前者孔子之所以反對講究吃穿,是對“道”的強調。他認為作為君子應該追求正道,即便是粗茶淡飯也能如顔回一般“安貧樂道”。後者孔子之所以對飲食極為重視,則是對“禮”的強調。祭祀齋戒是重要的禮,自然要講究相應的飲食。
【解析】 解答本題,應先明确自己的觀點,是“矛盾”還是“不矛盾”,然後結合語境分析這兩句話。一方面,批判“恥惡衣惡食者”,《論語·雍也》中說“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肯定顔回的“安貧樂道”,《論語·裡仁》中說“士志于道”,這是說君子應追求正道,這兩處都是強調“道”。另一方面,“食不厭精,脍不厭細”,則是對飲食的重視,強調的是“禮”。
〖參考譯文〗
孔子說:“顔回的品質是多麼高尚啊!一箪飯,一瓢水,住在簡陋的小屋裡,别人都忍受不了這種窮困清苦,顔回卻沒有改變他好學的樂趣。顔回的品質是多麼高尚啊!”
孔子說:“讀書人立志于追求真理,卻以穿得不好吃得不好為恥辱,那就不值得和他談論什麼了。”
齋戒時一定要改變平常的飲食,住處也要變動。
食物不嫌做得精,魚肉不嫌切得細。食物變質腐敗,魚肉腐爛,不吃。顔色難看,不吃。氣味難聞,不吃。烹調不當,不吃。不是時候,不吃。切得不合刀法,不吃。沒有合适的調味醬,不吃。肉雖然吃得多,但不超過主食。隻有酒不限量,但不要喝醉。
三、閱讀下面的材料,完成5~6題。
子曰:“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論語·衛靈公》)
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論語·衛靈公》)
5.孔子認為,君子實踐“義”的條件有符合禮儀、________ 、__________。
【示例】 态度謙遜 有誠信
【解析】 注意結合句中詞語“孫以出之”“信以成之”概括“态度謙遜”“有誠信”。
6.孔子的“殺身成仁”應如何理解?與孟子的“舍生取義”有何關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 孔子用“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闡述了自己的理想和行為方式,那就是在生死關頭甯可舍棄自己的生命也要保全“仁”。而孟子“舍生取義”的主張,正是對孔子“殺身成仁”思想的進一步闡明。
【解析】 注意結合句子“無求生以害仁”分析“殺身成仁”的内涵,然後分析二者之間的繼承關系。
〖參考譯文〗
孔子說:“君子以義作為根本,用禮加以推行,用謙遜的言語說出它,用誠實的态度完成它,這就是君子呀!”
孔子說:“志士仁人,不貪生怕死因而損害仁德,隻勇于犧牲來成全仁德。”
四、閱讀下面的材料,完成7~8題。
子貢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濟衆,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論語·雍也》)
子曰:“若聖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雲爾已矣。”公西華曰:“正唯弟子不能學也。”(《論語·述而》)
7.“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可看出孔子怎樣的品格?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 堅韌,對“聖”“仁”理想的堅定。
【解析】 回答這個問題,要回歸原文,這段文字表現了孔子謙虛和執着的品格。
8.孔子曾說“我欲仁,斯仁至矣”,綜合上述材料,談談你對如何實現“仁至”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 ①要有實踐“仁”的正确方法,即“近取譬”,首先是拿自己打比方,自己想站得住也使别人站得住,自己想行得通也使别人行得通,這樣“仁”才能切實可行;②要有實踐“仁”的正确态度,即“不厭倦”,持之以恒,就可以慢慢接近“仁”。
【解析】 解答本題,要理解這兩段材料的含意,擺明自己的觀點。材料一是說自己想站得住也要使别人站得住,自己想行得通也要使别人行得通,這樣“仁”才能切實可行。材料二抓住“為之不厭,誨人不倦”,是說要有實踐“仁”的正确态度,即“不厭倦”,持之以恒,就可以慢慢接近“仁”。孔子從不輕易許仁以人,那是因為實行仁德确實不容易,需要寬闊的胸襟和堅忍的意志,并且要終身行之。“我欲仁,斯仁至矣”說的就是一個人隻有主觀上樹立起追求仁德的理想,并付諸行動,才能到達仁的境界。
〖參考譯文〗
子貢說:“如果有人廣泛地給人民許多好處,又能周濟衆人,怎麼樣呢?可以說是仁道嗎?”孔子說:“何止是仁道,那必定是聖德了!堯、舜尚且對這此有所不足。仁道,就是自己要站得住,也要使别人站得住;自己想要通達,也要幫助别人通達。能夠就眼下的事實選擇例子一步步去做,可以說是實踐仁道的方法了。”
孔子說:“講到聖和仁,我怎麼敢當?不過是學習和工作總不厭倦,教導别人總不疲勞,就是如此罷了。”公西華說:“這正是我們學不到的。”
五、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9~10題。
孔子謂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論語·八佾》)
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論語·雍也》)
子路曰:“衛君待子而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蓋阙如也。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錯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無所苟而已矣。”(《論語·子路》)
9.請用一個短語概括前兩則材料中表現出來的社會現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 禮崩樂壞
【解析】 禮,指“周禮”,即五經裡面的《禮》;樂,指廟堂之樂。“禮崩樂壞”指孔子感歎西周等級森嚴的分邦建國制度遭受諸侯征戰日漸崩壞而引起的社會秩序混亂的現象。
10.根據上面的材料,簡析孔子的觀點。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 孔子認為統治者應該首先糾正與禮樂制度相違背的各種名分,這樣才能做到統治有序。孔子的“正名”是為了維護等級倫理制度,恢複禮治。
【解析】 孔子的思想中,周禮是根本不可更動的,從井田到刑罰,從音樂到酒具,周禮規定的一切都是盡善盡美的,甚至是神聖不可侵犯的。在這裡,孔子慨歎當今事物名不副實,主張“正名”。尤其是孔子所講,現今社會“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的這種狀況,是不能讓人容忍的。
〖參考譯文〗
孔子談到季氏:“他用六十四人在自己的庭院中奏樂舞蹈,這樣的事他都忍心去做,還有什麼事情不可狠心做出來呢?”
孔子說:“觚不像個觚了,這也算是觚嗎?這也算是觚嗎?”
子路說:“衛國的國君等待您去治理政事,您打算首先做什麼?”孔子說:“那一定是糾正名分上的用詞不當吧!”子路說:“有這樣做的嗎?您的迂腐竟到了如此地步嗎!為什麼要糾正呢?”孔子說:“真粗野呀,子路!君子對于他所不懂的,大概采取存疑的态度。名分不正,說出話來就不順;話不順,事情就辦不成;事情辦不成,禮樂(制度)就興辦不起來;禮樂(制度)興辦不起來,刑罰就不能得當;刑罰不得當,百姓就會(惶惶不安)不知道将手腳放在哪裡。所以君子确定一個名号,一定有理由可以說出來,說出來的話一定行得通。君子對于自己所說的話,是從不馬虎的。”
六、閱讀下面的材料,完成11~12題。
子貢曰:“惜乎,夫子之說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猶質也,質猶文也。虎豹之鞟猶犬羊之鞟。”(《論語·顔淵》)
和氏之璧,不飾以五采;隋侯之珠,不飾以銀黃。其質至美,物不足以飾之。夫物之待飾而後行者,其質不美也。(《韓非子·解老》)
11.同樣談及外在文飾與内在本質的關系,子貢和韓非子的觀點有什麼不同?請簡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 子貢:文質并重。韓非子:質勝文(或至美之質無須文飾或不美之質才需要文飾)。
【解析】 兩則材料都在談論對“文與質關系”的看法,子貢語錄中“文猶質”“質猶文”,體現了“文與質同樣重要”的觀點;韓非子語錄中“其質至美,物不足以飾之”,體現了“美好的事物是不需要外在裝飾”的觀點。
12.子貢和韓非子的“文質觀”,你更認同哪一個?請談談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 我更認同子貢的觀點。美好的外形如果離開了純真樸實的内在,那就是徒有其表;純真樸實的内在如果不配以美好的外形,形就顯得不美。而韓非子将文與質截然對立,互不共存,那是錯誤的。//我更認同韓非子的觀點。質,是萬事萬物的根本,最美的質無須美好的外飾;隻有不美的質才用美好的外飾來遮掩。如果不求質而一味追求文,那就是舍本逐末,本末倒置,甚至大搞形式主義,這是極為有害的。子貢将文與質并重,沒有分清本末主次,沒有看到兩點之中有重點,這是錯誤的。
【解析】 兩種觀點截然不同,認同哪個觀點均可,但必須言之有理,言之有據。如認同子貢的觀點,應側重談文的重要性;如認同韓非子的觀點,則應側重談事物的本質屬性或根本屬性。
〖參考譯文〗
子貢說:“真遺憾,夫子(棘子成)您竟然這樣評說君子。一言既出,驷馬難追。文采和本質,都是同等重要的。去掉了毛的虎、豹皮,就如同去掉了毛的犬、羊皮一樣,區别就很小了。”
和氏璧,不用五彩修飾;隋侯珠,不用金銀修飾。它們的本質極美,别的東西不足以修飾它們,等待修飾然後流行的事物,其本質并不美。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