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遠古時期的杭州 遠古時期,今杭州西湖以東地區,是一片茫茫海灘。在西湖西北方向廣闊的沖積平原上,則是原始居民栖息繁衍的地方。1935年,在杭州城西北二十多公裡的良渚,發現了大片新石器晚期的文化遺址,後來被稱為“良渚文化”。之後,在良渚以西半山附近的水田畈遺址中,發現了碳化的稻谷凝塊,在比良渚更接近市區的老和山麓,解放前後又發現堆積有紅燒土、灰燼、獸骨燼和陶器殘片的五座竈基,以及大量石器、玉器。這些考古發現,佐證了在距今五千年前後,杭州的原住民在老和山麓及其迤西一帶居住和從事生産活動的情況。1970年後持續至今,在距離西湖約20餘公裡的湘湖區域,又陸續發現了大量距今8000-7000年的文化堆積,後來被命名為跨湖橋文化。
良渚古城遺址
02 先秦兩漢時期的杭州 先秦時期,現在的杭州市區仍是海潮出沒的沙洲,屬于吳、越領地。楚威王七年(公元前333年),楚滅越後,此地又成了楚國的屬地。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在吳、越舊地設置了會稽郡(注意,會稽郡治不在紹興,而是在吳縣,即現在的蘇州)。也就是說,兩千多年前,杭州這片地方還是歸蘇州管轄的。到了漢代,會稽郡統轄有二十六縣,其中之一的錢唐縣,便是杭州曆史上最早的建置。秦漢時期的郡,相當于現在的省。

秦始皇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率船隊浩浩蕩蕩出遊東南。是年11月抵達錢唐(杭州古稱)。 據《史記》記載,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曾五次出巡。三十七年(即公元前210年)是他最後一次出巡,由左丞相李斯随從,到達雲夢(今洪湖和洞庭湖地區)時,遙祭了葬在九疑山的虞舜。随後秦始皇的船隊繼續沿長江順流而下,“過丹陽,至錢唐,臨浙江,水波惡,乃西百二十裡,從狹中渡。上會稽,祭大禹……”。 浙江即錢塘江,兩千多年前的錢塘江,給了秦始皇一個下馬威。他本想在杭州地界過江祭拜大禹陵。怎奈江水險惡湍急,隻好繼續西行百餘裡,找到一個更窄的江面過江。

寶石上的秦皇纜船石
傳說秦始皇的船隊還曾進入西湖,在湖邊一塊巨石上系舟,這就是寶石山麓的“秦皇纜船石”。我們今天在西湖邊的寶石山上看到的秦皇纜船石依山聳立,像一座巍峨的高樓。站在此處,向下俯瞰,想象兩千多年前,你的腳下是一望無邊的浩瀚江海,而不是此刻楊柳依依的溫柔西子。不由得發無限感慨:天地悠悠,我心糾糾。
秦皇纜船之說,竊以為穿鑿附會,一笑置之可也。但秦朝時西湖尚未形成,或者說尚未獨自成湖。寶石山下的大片水面直接與江海相連,秦始皇的船隊直達寶石山下,還是有可能的。
始皇帝的船隊離去後,在并不太長的曆史時期内,淤沙在灣口以東的淺海裡堆積和擴展,同時因海平面逐漸降低,武林灣逐漸與外海完全隔絕了。于是在今天的寶石山以北和吳山以南,就出現了一片沼澤平原。西湖以東的沙嘴,也在不斷擴大,成為一片沙灘,杭州城區就是在這裡建立起來的。這也是杭州地下土質松軟,地鐵建設難度較高的曆史原因。
03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杭州 三國時,錢唐縣屬東吳,隸揚州。
兩晉,錢唐縣仍屬吳郡,隸揚州。
東晉鹹和元(326年),印度佛教徒慧理在飛來峰建靈隐寺。此為杭州最早的寺院。
南朝齊武帝永明三年(公元485年),一個名叫唐寓之的風水師在新城(今富陽新登)起兵造反,先後攻克桐廬、錢唐、鹽官、諸暨、餘杭等、東陽等地,并于公元486年在錢唐自立,國号吳,次年即被平。
南朝梁武帝太清三年(公元549年),叛将侯景将錢唐縣升為臨江郡,隸吳州(今蘇州)。此為杭州設置郡級政區之始。陳後主祯明元年(公元587年),廢臨江郡,置錢唐郡,仍隸吳州。郡治錢唐縣(今之杭州市區),轄今之桐廬、富陽、於潛等地。
04 隋朝,杭州的誕生 公元589年,隋文帝改郡縣制為州縣制,廢錢唐郡而置杭州,州制設在餘杭縣(今餘杭區餘杭鎮)。杭為地名,州為建制,故稱杭州。從此,“杭州”作為地名一直沿用至今。次年,州治遷往錢唐縣(即今杭州城區)。
公元591年,大将軍楊素建杭州城,周長三十六裡又九十步,城垣東臨鹽橋河(今中河),西瀕西湖,南達鳳凰山,北抵錢唐門, 東劃胥山(即今日吳山)于城外,西包金山、萬松嶺于城中。 設有錢唐門(至清猶存)、鹽橋門、炭橋門、鳳凰門。
隋炀帝大業三年(公元607年),又改杭州為餘杭郡,郡治在錢唐縣,轄錢唐、餘杭、富陽、於潛、鹽官、武康(今德清縣城區)六縣。此後相當長的時間裡,餘杭泛指杭州和杭州所轄地區的一個綜合地理概念,錢唐則是杭州主城區的的專屬名稱。
公元610年,隋炀帝令開鑿京口(今鎮江)至杭州的江南運河,長800餘裡,寬10餘丈,能通龍舟,并在沿途設置了驿館。

隋朝時期的運河線路
在工業文明興起之前,大運河是溝通中國南北最為重要的水運交通線,杭州是大運河的南方起始點,是溝通南北的交通樞紐。“水居江海之會,陸介兩浙之間”,其政治與經濟的重要地位突顯了出來,為杭州日後成為東南大都會奠定了基礎。
05 唐代杭州,白居易在此工作三年,影響卻長達1200年 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廢餘杭郡,置杭州。錢唐縣從此正式名為錢塘縣。高祖以前,“唐”“塘”通用。唐太宗貞觀元年(公元627年),天下大定,分全國為十道,杭州屬江南道。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733),分全國為15道,杭州屬江南東道。
唐天寶元年(公元742年),複又改諸州為郡,杭州複為餘杭郡,郡治錢塘縣,轄錢塘、富陽、餘杭、於潛、鹽官、新城、紫溪(今臨安潛川鎮)、臨水(今臨安城區)、唐山(今臨安昌化鎮)九縣。唐肅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再改餘杭郡為杭州。唐光化三年(公元900年),桐廬屬杭州。 至宋太平興國三年(公元978年),桐廬複屬兩浙西路睦州。

唐朝詩人白居易
公元822年,白居易任杭州刺史。 杭州的湖光山色深深地打動了白居易,令詩人呤誦不絕。從那時起,杭州和西湖便成為了曆代詩人歌詠的對象,“山水之美名天下”,杭州成為中國人心中最美的城市。白居易《餘杭形勝》詩:餘杭形勝四方無,州傍青山縣枕湖。這裡的餘杭就是餘杭郡,州自然是杭州,青山指的是杭州城三面環繞的武林山(又名靈隐山),故杭州還有一個别稱——武林。縣就是錢塘縣,亦即杭州主城區,湖自然是西湖。除了詩詞美名,白居易在杭州城市治理上也貢獻良多。
06 五代十國時期的吳越國都城杭州,信佛順天 唐亡,五代十國,杭州為吳越國都城。彼時華夏大地藩鎮割據,戰亂頻仍。獨吳越國王錢镠采取保境安民和“休兵息民”的戰略方針,重農桑、興水利,發展與契丹、日本、朝鮮等國海外交往,使兩浙之地有一個較長的穩定發展時期。 錢氏曾先後兩次擴建杭州城,“發民夫二十萬及十三都軍士築杭州羅城,周七十裡。 ”使杭州城區擴大了一倍。

吳越國王錢镠,吳越國創建人
錢氏建宮室于鳳凰山麓,一承“南宮北城”的古制,并形成了以鹽橋河為走向的城市中軸線。吳越國時杭州的城市布局經曆了從坊市制向坊巷制的過渡。坊巷與官府、酒樓、茶館、商鋪、寺觀相雜處,坊巷布局從封閉轉為開放,從而促進了城市經濟與文化的發展。 這一時期長安(西安)、洛陽、金陵(南京)、揚州等都城市都不同程度地遭受了戰争的破壞,而杭州是個例外,歐陽修雲:獨錢塘,自五代時,知尊中國,效臣順及其亡也。頓首請命,不煩幹戈。今其民幸富完安樂。又其俗習工巧。邑屋華麗,蓋十餘萬家。環以湖山,左右映帶。而閩商海賈,風帆浪舶,出入于江濤浩渺、煙雲杳霭之間,可謂盛矣。

雷峰塔出土的錢王助印經卷
“天下兵馬大元帥吳越國王錢俶,造此經八萬四千卷,舍入西關磚塔,永充供養。乙亥八月日紀”。
吳越國三代五王都笃信佛教,以“信佛順天”為信條。全國上下崇尚佛教,在不到百年時間裡,建有150多座寺院和數十座塔幢,吳越國也成為盛況空前的“東南佛國”。杭州的雷峰塔和保俶塔都是在吳越國時期建造的。 這兩座塔一南一北,豐富了杭州城市的輪廓線,使西湖山水與杭州城區遙相呼應,婀娜多姿。樹立了杭州江南水城特色和園林風貌。
北宋平定中原,最後一代吳越王錢弘俶,攜兩浙十三州十萬甲兵歸順中原。踐行“民為社稷之本。民為貴,社稷次之,免動幹戈即所以愛民也”的祖訓。
07 南宋杭州,如果可以穿越,隻想去到那裡 
南宋臨安府
宋大學士蘇轼兩任杭州,興修水利,疏浚西湖,寄情山水,留下一段城市與名士相互成就的佳話。
公元1138年,南宋定都杭州,改稱臨安府。杭州成為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是當時世界上最繁華富饒的都市。 南宋在吳越子城的基礎上修築皇宮,“周回九裡”。同時“外城大有更易”。杭州城比吳越國時期更為擴大了。南宋時杭州有錢湖、清波、豐豫、錢塘、東城便門、候潮、保安、新門、崇新、東青、艮山、嘉會、餘杭十三座旱城門,另有保安、南水、北水、天宗、餘杭五座水城門。 城内“街市縱橫,裡巷毗”,“珍異所聚,商賈并湊”,買賣交易日夜不絕,日市方罷夜市又開,夜市将息早市又起。

傅伯星老師作品《臨安年市圖》
《夢梁錄》記載,當時杭城有碾玉作、腰帶作、裱背作、油作、木作、磚瓦作、石作、竹作、漆作、裁縫作、打紙作等二十二種匠作坊。絲綢業尤其興旺,城中有絲綢店鋪約一百零六家,著名的有清河坊顧家彩帛鋪;鹽橋下生帛鋪;鐵線巷生絹一紅鋪;其他還有劉家、呂家、陳家彩帛鋪, 這些商鋪自産自銷,有绫、羅、錦、紗、絹、綢等品種。自五間樓北到官巷南街,有金銀鈔引交易鋪百餘家,門前羅列金銀器皿和奇珍異寶,“江商海賈”雲集,買賣動辄以萬貫計。城中酒肆、茶坊遍布坊巷間,燈紅酒綠顧客日夜盈門。
南宋君臣在杭州大興土木,營建園囿。 西湖周圍禦園、王府、園林不知其數。民間豪富之家的貴宅、宦居、幽園、雅室也有百餘處之多。 有詩雲:“一色樓台三十裡,不知何處覓孤山”。

南宋皇城圖
南宋以後,杭州城雖然多次遭受戰亂和火災,但城市格局未發生大的改變,經濟文化依然興盛發達,東南大都市地位從未改變。
08 元明時期的杭州,繁華依舊 
元代的行省區劃
元代,設江浙行省,轄浙江、福建、江蘇南部、安徽南部、江西部分,治所即在杭州。“諸省之中,江浙最重,地廣人稠錢多糧足,為朝廷用度所深倚仗者。”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在遊記中贊歎杭州“是世界上最美麗華貴的城市”。馬可波羅遊記近年來多有質疑,很多研究認為馬可波羅甚至從未到過中國,其遊記内容均從波斯商人口中道聽途說。但即便是道聽途說,亦可佐證當時杭州在世界的盛名。

元代杭州府管轄部分區域
明代,全國行政區劃改制為兩京十三布政司,杭州府隸屬浙江布政司。轄錢塘、仁和、餘杭、臨安、富陽、新城、於潛、昌化八縣及海甯州。時人李鼎著書記載“武林(即杭州)生聚繁茂,蓋以列郡之期會至者,殊方之憊遷至者,奚啻二三百萬。”明代旅行家,人口繁衍之盛況,令到台州人王士性不由慨歎:不知何以生齒繁多如此?明人田汝成《西湖遊覽志餘》中有一首《北關夜市》詩,對杭州北關外夜市的盛況作了記述:北城晚集市如林,上國流傳直至今.青苎受風搖月影,绛紗籠火照春陰.樓前飲伴聯遊袂,湖上歸人散醉襟,阛阓喧阗如晝日,禁鐘未動夜将深。
09 清代杭州:康乾南巡,樂此不疲。長毛作亂,破壞殆盡。 
乾隆南巡至嘉興煙雨樓
清代,康熙五次、乾隆六次到杭州,感歎杭州“山川之佳秀,民物之豐美”。并留下大量題詞。清中後期,王朝腐朽衰敗,民生漸次凋敝。1860年,太平天國攻克杭州,生活在杭州晚清學者程秉钊《記事珠》記載,劫後杭州城:“積屍橫路,血肉淋漓,穢氣熏蒸,不可逼視。人家牆扉洞然,無一完善者……”昔日的繁華街市頓時化為人間地獄。這是杭州曆史上最黑暗的時光。

位于小營巷的太平天國聽王府
10 辛亥杭州,政權和平交接 1840年後,在維新思想以及清末新政的影響下,浙江新式學堂學生與留日學生、歐美學生為代表的進步群體,以日漸成熟的反帝反封建思想,颠覆了科舉時代讀書人依附于政府的範式。浙江學堂風潮、拒俄運動、保路運動,此起彼伏。進步思想亦在浙江新軍中悄然傳播。

1908年的杭州街頭

1908年杭州市井

駐紮的清泰門附近的清政府新軍
1911年11月5日,駐防杭州的滿清浙江新軍步兵第八十一标和第八十二标在标統(團長)朱瑞和周承菼的率領下起義。上海光複會總部派出百名捆滿炸藥的敢死隊員分五隊趕赴杭州支援,總指揮為蔣介石,其中四隊隊長是名滿江湖的王金發。義軍兵鋒所至,清軍官兵幾乎未做有效抵抗,棄械投降,杭州光複。

青年蔣介石
中華民國元年(1912年),廢杭州府,合并錢塘、仁和兩縣為杭縣,仍為省會所在地。民國3年(1914年)設道制,置錢塘道,道尹駐杭縣。原杭州府所轄各縣歸錢塘道管轄。
1909-1914年,滬杭、杭甬鐵路相繼建成。1937年,茅以升設計的全長1453米的錢塘江大橋竣工。
民國16年(1927)廢道制,原杭縣城區為杭州市,直屬浙江省,郊區仍為杭縣,舊屬諸縣直屬于省。從此,杭州确立了現代意義上城市的建制。
今天我們在大量的舊文字中,經常能看到“杭縣”這個地名。一般來說,1927年前的文字中提到的杭縣,既包含了市區也可以泛指郊區。1927年以後的杭縣,一般指杭州郊區,直到1958年,杭縣撤銷更名為餘杭縣。1994年4月5日,餘杭縣改縣級餘杭市。2001年3月25日,餘杭撤市改制為杭州市餘杭區。
了解更多,歡迎關注浏覽筆者其它文章:
消失在民國的杭州古城
民國初年杭州拆除城垣之緣起
為什麼全國各地有那麼多“杭州小籠包”?杭州人表示我真不知道啊
真實照片記錄百年前杭州最受歡迎的平民快餐,杭州話叫“門闆飯”
巨額投入培養一個孫楊,不如給孩子們找一個籃框一處球場
合十禮比握手禮更适合人際交往,它讓我們以謙卑的姿态前行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