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凡有寶寶的媽媽都承受過寶寶感冒和發燒的煎熬,由于寶寶初涉人世,髒腑嬌嫩,形氣均未得到充實,在生長過程中難免會有感冒和發熱的症狀,尤其以1-3歲的寶寶多見,感冒會引起發熱,但發熱就一定是感冒麼?
我們先來說說感冒:“感”是感受,“冒”是觸冒,是指因感受外邪而緻的以鼻塞、流涕、噴嚏、咳嗽惡寒發熱、頭身疼痛為特征的外感病證。“感冒”一詞最早見于南宋《仁齋直指方》,輕者稱“傷風”,不用吃藥自可痊愈;普通感冒症狀明顯,病程1周左右,不傳染;時行感冒病情重,傳染,常流行。感冒可發生于任何年齡和季節,尤其以小兒和體能低下的人群為多見,以春季和秋冬季節居多,當季節變換和氣候異常時,感冒患兒陡增。
感冒西醫稱上感,國外不主張小兒用藥,美國FDA于2007年10月發文“禁止2歲以下兒童使用感冒藥”尤其是對抗生素的使用極為嚴格,強調多休息、多飲水,自身緩解。感冒本不可怕,但小兒感冒易引發高熱、驚厥、體克,因此,寶媽們還是“聞感色變”。
“發熱”很常見,小兒為純陽之體,更易發熱,正常小兒腋溫在36.1~37℃之間波動,口溫較腋溫高0.2~0.4℃,肛溫較腋溫高0.5~0.9℃,發熱指體溫超過正常标準。中醫發熱獨立成病,《内經》有“熱病論”和“評熱病論”,提出了“諸熱瞀瘛皆屬于火”以及“熱者寒之”,“壯水之主以制陽光”等思想。西醫的多種炎症、傳染性疾病常常以發熱為主訴,流行病學調查顯示,發熱年齡集中在0~9歲,發熱疾病前三位依次為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扁桃體炎和急性支氣管炎。小兒發熱為急症,常伴驚風、抽搐,所以臨床上寶寶的發熱比感冒更讓寶媽們揪心。
由于以上兩種病症無論哪種均讓家長手足無措,即便是學醫的專業人士碰到自家寶寶出現上述症狀也難免焦急萬分,正所謂“關心則亂”所以常常忽略了一個問題,并不是寶寶所有的“發熱”都是“病”。中醫還有“變蒸”這一說,對于寶寶的變蒸《醫宗金鑒•小兒初生門下》裡是這麼說的“萬物春生夏熱長,兒生同此變形神。三十二日為一變,六四日一蒸。變長百骸生髒腑,蒸增智慧發聰明。十八五百七十六,變蒸既畢形神成。變蒸之狀身微熱,耳尻骨冷無病情”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天地生化萬物,必以春溫、夏熱、秋涼、冬冷為自然規律,兒之初生,變生形神亦同此理。自出生之日到一月左右會有一次變化,曰一變;到兩月左右為會發一次熱,曰一蒸。變時則長其百骸,生其髒腑;蒸則增其智慧,發其聰明。根據寶寶的發育期長短,基本到了2歲左右,變蒸的規律就大緻結束,再發生的話就沒有規律可循了。
然而每變蒸之時,其狀惟“身微熱”、耳冷、尻骨冷,并沒有其它病情,完全以陰陽和變的規律來生化形神。“耳尻”耳指耳朵及耳後,尻指寶寶小屁屁中間及兩側的部位,因這兩個地方屬陰,是以陽不傷陰,而與陰和之象,所以如果小兒發熱溫度不超39°并且以上兩個部位微涼不熱,家長則不必過于緊張,不妨觀察一下,以防用錯方法傷害到寶寶的身體,影響到其生長發育。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